《清零》—李姝睿访谈
发起人:lecode2012  回复数:1   浏览数:1779   最后更新:2012/10/07 13:43:04 by guest
[楼主] lecode2012 2012-10-07 09:26:57

和作品一样,李姝睿的对话简单,直接而犀利,她正视自我的态度,具有真实的感染力。

 

在李姝睿的作品中,有一种较劲与强迫,艺术家好像甘于这样的折磨,不断地修正,也是不断地挖掘。李姝睿从身体的感受出发,希望传递出微妙细微的丰富性,这也是人本来具有的丰富性;创作的过程就是让力道畅通,观众在面对作品的时候有效的对接,从眼睛,到身体内部,乃至精神的深处,两种经验,在那里发生了奇妙的反应。

 

也许是金牛座的属性,李姝睿习惯于自我的梳理,在硬件与软件构成的形同中,她发现了中立的bug, 那是一种惯性的附着,没有逻辑和理由,在应对事物的一刹那,它带来莫名而懵懂的强大力量,让人无法自拔。李姝睿不甘于在以后的人生中被这样的力量摆布,至少她希望看清楚,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一切的努力,都归结于消除bug。她希望在不可逆转的时间轴里面,接近终点目标的时候,起落更小。到最后的那个点,能够把自己清干净,平平静静,了无牵挂地离开这个世界。

 

艺术家坦然承认不太了解自己的性格,她很难画出自己的样子,或者说自我的绝知和外在表相之间存在无法直接连接的空隙。李姝睿觉得,定性的事物太简单化,缺乏魅力。现代社会的表述不是提炼,是简洁的界定,并成为很难跳出的圈子,是加码的包袱,是隐性的木马。

 

在作品中,观念性会成为限制,断了人本应生动的气。在画面的形式里,李姝睿希望在斗争的情绪之后,呈现平静的微澜。对作品的挖掘,也是对自己的挖掘,对感知系统的整理,找出基因里的吸引力。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懵的,过不去的,所以永远是身体先行,而不是逻辑先行。

 

《见山见水》是李姝睿大学时代的作品,它打开了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并奠定了对空间化美感的追求,在一种优雅的空中,涵盖一种氤氲的丰富性。

 

在后来以光为主体的绘画作品中,李姝睿渐渐将自我的情绪和感受作为创作的核心,精神性成为丰富性的明确指向对象。“纯粹的光,不要附着在东西上”,似乎也暗示了一种精神性的归宿。她希望通过不断地修正作品,提炼出筋道的情绪,与观众的身体发生反应。所以创作是为自己做,也是为别人做,与自我的经验感受达到平衡前提下,作品是能量/气息的发射器,通过修正作品,它们能够稳定,精确,美好地传播出去。

 

李姝睿现在已不喜欢化学的质感,她说:是身体带着你向前走。最近的作品《庇护所》中,呈现出一种安静的仪式感,庞大复杂的装置称为自我的画像,她“把自己供起来”,(其实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何尝不是把自己供起来?)执着是自我聚集的力量,否则按照李姝睿的说法,早就灰飞烟灭了。自我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懵懂产生出焦虑的快感,是种难以细化的反应过程。李姝睿构建了这样一个场,自我性格的展示,是面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关照。看到自我,是一切问题背后的来源,也是自我超越的根本一步。

 

李姝睿现在的绘画过程愈加缓慢,如同梦幻的触碰,在硬朗理性的线条结构之外,流溢着氤氲的自由;光粒细腻的差异变化,失焦到聚焦的过程,是趋近与回归的过程。她希望在作品在锤炼中,能够吸引到更多不同价值观的人,这要求更大的包容性和承载力,指向对于普世价值的追求。


http://www.lecode.co 象罔艺术计划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个案研究和纪录片项目。 LeCODE Project is a case study and documentary program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沙发:1楼] guest 2012-10-07 13:43:04
一谈绘画就是情感情绪精神,自欺欺人,多少年的老套路,无可就药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