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展览现场]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2954   最后更新:2012/09/30 12:12:31 by 弥撒
[楼主] 弥撒 2012-09-30 12:12:31

断章取义

杨福东作品展


开幕日期 / 2012年9月29日

展览时间 / 2012年9月30日—2013年1月3日

              10:00-17:00 周二至周五、周日,10:00-21:00 周六,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 /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

上海市北苏州路1016号近文安路(轨道交通8号线曲阜路站)

              更多详情请致电021-6608 5180/ 6608 5129或登陆 www.suhecreek.com

主  办 /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

协  办 / 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

策 展 人 / 顾铮

展览总监 / 袁静平

学术总监 / 张培力

学术支持 / 中国美术学院

视觉设计 / 何见平

鸣    谢 / 香格纳画廊  Hahnemuhle Fineart  CP DANMARK ApS 网庭影音机构

 

杨福东,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中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此次,更名后的OCT当代艺术心上海馆很荣幸的推出《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作为美术馆首展,并将集中展出其从早期至近期的50余件重要摄影作品及一部影像装置。

 

“许多偶发的启发特别重要。我会把这种学习叫做断章取义。”杨福东说。

当代是一个意义发生危机的时代。生命与生存的普遍危机中的“意义”需要全新的视角、手法与手段来加以挖掘与阐释。

所谓“断章取义”,既是杨福东个人面对他身处的现实与传统时所采取的对于意义生产的理解,也是本展尝试通过杨福东的摄影作品以及他的装置作品来呈现其对于生命意义的态度的表达。杨福东通过自己独特的影像生产方式(也是意义生产方式)告诉我们,在他提供给我们的瞬间与片断之中,蕴含着他个人对于生命秘密与生存意义的理解与视觉阐释。这种独特的视觉阐释,与他所使用的媒介(电影、录像以及摄影)的特性不可分开。这些以片断的(“断章”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媒介,应合了当代社会意义与价值观分崩离析的现实,并且也满足了多元视角、随时切入与转换以求建立意义之间的跨越式联系的意义生产要求。杨福东以“断章”的方式,让他所追求的意义阐释获得充分展现的机会与可能。“断章”,既是一种思考与生产“意义”的手法与途径,也是一种对于“意义”的态度。

杨福东以高度的敏锐与紧张去捕捉来自于现实的“偶发的启发”,使之成为展现处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复杂且暧昧的意义的视觉契机。这种敏感,只能来自于对于生活与艺术之关系的深刻的“会意”。没有这种“会意”,就无法创造出令人“意会”到生活意义的作品。

——策展人 顾铮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近期重要个展有:2012年《第五夜,杨福东个展》温哥华美术馆,温哥华,加拿大;2011年《现实的距离杨福东个展》哈瓦那林飞龙艺术中心哈瓦那古巴《杨福东理想与现实》,EMMA,赫尔辛基芬兰《八月的二分之一杨福东个展》,PARASOL UNIT当代艺术中心伦敦英国《杨福东断桥无雪》,SHERMAN当代艺术基金会悉尼澳大利亚;2010 ...在竹林中...巴塞尔乡村半州美术馆巴塞尔瑞士《杨福东竹林七贤和其他故事》国家当代艺术馆雅典希腊《杨福东个展》,KINO KINO,桑内斯挪威;2009年《杨福东将军的微笑》原美术馆东京日本《离信之雾杨福东个展》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杨福东竹林七贤》亚洲协会美术馆纽约美国《杨福东雀村往东》,MuHKA MEDIA,安特卫普比利时。

——影像的创作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存在于你的影像、他的影像和我的影像之中,我需要做的是空间电影,或理解上的抽象影像。当作品呈现在空间中,或许“作者意识”会消失,而观众成为主体,或者第二个导演。他们通过现场观影,从一个屏幕获得了5秒的信息,另一个屏幕获得1分钟的信息,观者有自己的情绪好恶,他们的眼睛和思维理解,都带走了属于影像呈现的“第二个电影”,这是观者自己心理编织的味道,无论作者喜欢与否,这不是任何人可能给予灌输和沟通的。这是空间电影有意思的地方,而观众很重要。观者看到的和理解的都是由他/她自己做主。

——有意思的地方或许是伪形式主义。所谓的伪形式主义,简单的区别在于,前边聊的抽象问题,这里可以被看作是写实化、伪抽象的塑造,再次强调眼见为实,真的是眼见为实的东西,是好看的吗?是抽象的形式主义的吗?会有针对性的思考,你所说的局部感官上的感受,其实是很写实的效果。 

——观众习惯于电影投射在屏幕上,去看一段时间的内容,去感受叙事,然后产生情感变化。当不同的机器,投影机打在不同的材料上,看似不在乎影像形成的叙事,像营造一个建筑版的影像船坞。它在观众的心里开始自我刻意编织船坞的航行,它也可以停泊在这里,观众可以自己组织这段影像的远行,或者仅仅是“优美转身”,当然观影者的现场感受是最重要的。

——杨福东

《回到现场的“八月的二分之一”》李振华与杨福东访谈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