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9日-巴赫曼/班茨“听不懂”—绘画与装置展览
发起人:嘿鬼妹  回复数:2   浏览数:2884   最后更新:2006/11/15 16:01:58 by
[楼主] 嘿鬼妹 2006-11-15 15:52:51
开幕时间:2006年12月9日,下午4:00 - 下午7:00
展览时间:2006年12月9日 – 2007年1月27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1:00 - 下午6:30



巴赫曼/班茨“听不懂”——绘画与装置作品展

Bachmann/Banz “Ting Bu Dong”




带着他特有的调皮笑容,毕加索正玩弄着一把手枪。在这幅名为《快速射击自己阴影的男子》的大幅画作中,20世纪现代艺术的宗师级人物以其体恤衫上的白色条纹和他的白色大帽子从黑色的背景上凸显出来。在他的胸部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区域格外引人注目——有一圈粉红色环绕的紫罗兰色圆斑。这位现代艺术的大师在做什么?为什么看到一个武器他如此开心?艺术家胸口的彩色圆斑是代表着一个靶子吗?
卡萝莉内•巴赫曼(Caroline Bachmann,生于1963年)和施特凡•班茨(Stefan Banz, 生于1961年)的绘画创作总是取材于现有的大量图像和图像碎片。对于关心天下事的当代人,这些图像一般来说都不是陌生的。
帕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笑脸人尽皆知,而在其他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一眼认出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ea Rice)的面容,而影星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的肖像或者风华不再的古巴老独裁者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侧像同样无需辨认。
巴赫曼/班茨的绘画作品,其意蕴丰富之处就在于不同的意义层面的交汇叠加。在他们的画面中,他们从文化、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不同语境中寻摘片断,然后让这些片断相互撞击,从而有意识地将这些不同的语境中包含的意义连接了起来。由此而造成的意义关联的高度密集会让观者无所适从,因为单个的片断所表达的含义往往相互抵触。他们两人的作品所暗含的政治意味,有时候甚至是社会批判的暗示,正是从这种破碎感,这种不同语境之间的快速切换中透露出来。
“听不懂”是卡萝莉内•巴赫曼和施特凡•班茨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的标题,实际上也是他们这一次展览中一个有着中心地位的绘画作品的标题。听不懂,不理解,在众多纷繁的可能性中无所适从,在各种潜在的真相构成的丛林中难寻归宿,这都是我们这个日趋支离破碎的世界里的生存体验。在今天,对事物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进行的评判,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取决于个人化的立场观点。而对于巴赫曼/班茨来说,他们的画作的一个根基所在就是对这种破碎和矛盾的体验。大幅油画《听不懂》表现的是经典电影《人猿星球》中的泰勒和兹拉。泰勒——影片中由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扮演,亲吻了兹拉——装扮成了猩猩的吉米•亨特(Kim Hunter),因为她帮助他逃离了猿猴统治的城市中的牢笼。这部影片的情节充满动作场面,但是同时也包含了对社会的批判:一方面,影片中地球是被人类自己发动的核战争所毁灭的;另一方面,影片也引发了关于人类对动物的镇压和处理的讨论。巴赫曼和班茨采用了这两个电影形象作为原型,将他们从原来的电影语境剥离出来,剔除了所有可能联想到电影内容的细节,同时通过在大小和色彩上对这一个场景的再创作,赋予了这个画面戏剧化而且意蕴丰富的形式。《听不懂》为名的这样一幅油画,其题材来源于一部电影,一种拥有广泛的传播范围的流行媒体,这也许并不是偶然的。
在处理视觉材料的时候,这两位艺术家却有意让观者不那么容易将画面还原到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这样他们就让观者产生了迷惑,从而开始了反思,这一反思超越了画面的题材本身。

卡萝莉内•巴赫曼和施特凡•班茨总是一起构思和实现他们的创作。报纸插图、私人相片以及当代历史中的视觉偶像都可以成为他们创作的原型。他们会首先借助电脑对这些图像进行加工,然后加以组合,为他们自己的绘画作品作准备。
在北京麦勒画廊的这一次展览上,除了许多绘画作品外,还有两个装置作品“那科索斯”和“回声”同时展出。装置作品“那科索斯”是一个装满水的黑色方形槽,水槽中央有一木质基座,上面安放着一个35毫米电影摄影机模型。摄影机的镜头朝向黑色水槽的水面。在这个密实不动但是并非毫无生机的平面上,镜头似乎在寻找自己的影像,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那个美少年那科索斯一样。那科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的目光片刻都不愿离开他自己的影子,直到最终死去。而巴赫曼/班茨的这个同名装置要展现的也正是虚像和真实,图像本身和它的镜像之间永难跨越的鸿沟。而展览的参观者如果登上第二个装置“回声”的梯子,朝这个黑色的立方体内部望去,他也会看到自己在一个水面上的影子。在希腊神话中,那科索斯曾经拒绝了回声仙女的爱情,仙女于是悲伤不已地退隐在一个岩洞里,日渐憔悴,形容尽销,最后只剩下了声音在回荡。
巴赫曼/班茨用他们的艺术再一次激活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并且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在感知什么?什么条件影响了我们的观看和我们的感知?不计其数的媒体传播过的图像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回声最终是什么样的形式?
巴赫曼/班茨力图寻找图像后面的真实,他们又将这种寻找转化成了图像,为的是让观者也去探寻他们自己关于真实的图像。

Karin Seiz
卢森,2006年11月12日
[沙发:1楼] 嘿鬼妹 2006-11-15 15:57:43
共和主义者(油画, 195cmx265cm)
[板凳:2楼] 嘿鬼妹 2006-11-15 16:01:58
巴赫曼/班茨 Bachmann/Banz

卡萝莉内•巴赫曼 (Caroline Bachmann) 和施特凡•班茨 (Stefan Banz) 自2004年六月起以“巴赫曼/班茨”为名开展合作。

个展
2006    “听不懂”,麦勒画廊,北京,中国
“笑吧,我即将死去。”CentrePasquArt博物馆,比尔,瑞士 (有图册发表)

参展
2006    “在阿尔卑斯山”,苏黎世艺术馆,苏黎世,瑞士 (有图册发表)
“恐惧文化”,莱比锡棉纺业菲德尔基尔 (Federkiel) 基金会,莱比锡,德国
“旅游列车”,奥尔滕艺术馆,奥尔滕,瑞士
2005    “今天的英雄”,CentrePasquArt博物馆,比尔,瑞士 (有图册发表)
“此地/他处”,文化博览馆,卢森,瑞士
2004    “年展”,卢采恩艺术馆,卢森,瑞士
“真相都是傻事”,施陶普克勒 (Staubkohler) 画廊,苏黎世,瑞士

出版物
2006                    《巴赫曼/班茨——听不懂》,绘画与装置作品,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

卡萝莉内•巴赫曼 (Caroline Bachmann) 生于瑞士洛桑 (Lausanne) ,在奎因 (Cully) 长大。1983年至1987年她就读于日内瓦的装饰艺术学院,获得版画专业硕士学位。自1987年至1990年她在著名版画家佩里德 (Peret) 的巴塞罗那工作室工作,并于1990年参与组建V.I.T.R.I.O.L代理公司。自1991年至2002年,她居住在罗马,积极参入了ORESTE项目1997年至2000年的活动,并于1999年代表意大利参加了由史泽曼 (Harald Szeemann) 策划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2002年,她在柏林获得了瑞士阿豪尔董事会 (Aargauer Kuratorium Aarau) 提供的工作室资助项目。卡萝莉内•巴赫曼的创作主要是媒体绘画、数字绘画和摄影。自1997年起她在意大利和瑞士参加过多次展览,举办过个展。自2002年起,巴赫曼移居瑞士。

施特凡•班茨 (Stefan Banz) 生于瑞士苏尔希 (Sursee) ,在门茨劳 (Menznau) 长大。1982年至1991年,他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所学专业有艺术理论、1700年以来的德语文学和文学批评。1989年他参与组建了卢采恩艺术馆,自1989年至1993年担任该馆艺术总监。自1993年起成为独立艺术家、策展人和作家。他的艺术创作主要是媒体装置、摄影和绘画。作为作家,班茨的作品有多篇艺术理论文章、多部剧本、一部长篇小说,并且撰文记述过艺术家和其他人物如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布鲁斯•瑙曼 (Bruce Naumann) 、弗兰克•扎帕 (Frank Zappa) 。2000年他获得曼诺尔 (Manor) 艺术奖和卢采恩城市表彰奖。2005年他为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了题为“人与影的碰撞” 的瑞士展台。自1993年起多次参加画廊、艺术协会与博物馆的展览,举办过多次个展。他的发表作品众多,例如:《给我一个里奥纳多•科恩之后的世界》 (Give me A Leonard Cohen Afterworld, Catz, Ostfildern-Stuttgart, 1995) ;《我为我们建造了一个花园》 (I built this Garden for us, Edition Patrick Frey, Zürich, 1999) ;《一次枪击掠过些许花朵》 (A Shot Away Some Flowers, Edition Patrick Frey, Zürich, 2000) ;《艺术的复合体系》 (Komplexes System Kunst, LIT Verlag, Münster-Hamburg-London 2001) ;《赫尔》 (Hell, Salon Verlag, Köln 2001) ;《穆罕默德•阿里之事》 (The Muhammad Ali’s, Verlag für moderne Kunst, Nürnberg, 2002) ;《一颗简单的心》 (Un Coeur simple, Edition Fink, Zürich 2003, SMS, Timezone 8, Beijing, 2005) ;《笑吧,我即将死去》 (Laugh. I nearly died, Verlag für moderne Kunst, Nürnberg, 2006) 。施特凡•班茨居住在瑞士,他的个人网页为:[url]http://www.banz.tv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