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野生视觉——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专题展
发起人:广州53美术馆  回复数:0   浏览数:2716   最后更新:2012/07/23 15:17:28 by 广州53美术馆
[楼主] 广州53美术馆 2012-07-23 15:17:28

 

野生视觉——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专题展 


 
策展人:胡斌

展览总监:李琼波

参展艺术家(按字母顺序排列):

陈文华、韩建宇、胡诚、黄海清、黄立言、黄一山、柯坎法、李旭彬、林伟祥、刘滨、韦璐、谢莉斯、仰民、张婧

策展助理:廖鸿红、洪雯雯

开幕酒会:2012年7月28日15:30

展期:2012年7月28日—2012年9月9日(逢周一闭馆休息)

地点:广州53美术馆

主办:广州53美术馆

协办:万品文化、HAO SPACE

特别鸣谢:汇豪社、哲颂庄、雷米?兰帝、胜利兄弟广告

合作媒体/Media Partners:《画廊》、《网艺网?看画廊》、《广州这个地方》

支持媒体/Media Supports:

南方都市报、雅昌艺术网、《东方艺术?大家》、Hi艺术、周末画报、《收藏?拍卖》、伊周、《That's》、信息时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新快报、广州日报、搜狐文化、今日艺术网、东方视觉、艺术国际、99艺术网、艺术眼、56视频、城市画报、《艺术与设计》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广园快速路汇景路汇苑街21号(汇景新城南门前东行150米)

电话/Tel:(8620) 22131500

网址/Web Address: www.53art.org.cn


 


野生的视觉与思想

胡斌 


       大约在2005年,广州涌现了那样一拨图式感特别强的青年艺术家,他们以卡通插画及其变体为描绘主体,与先前的“卡通一代”或其他区域的某些最为奇异夺目的卡漫式表达相比,他们大都是基于自身的生活和趣味选择了这一言说方式,渗透着青春的玄思和戏谑,带有某种流动性和生涩感,而非一味地打造精致新奇的醒目标志。他们以其特有的视角对包裹在他们的视听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图像与事物进行幻想和嬉戏,展现出一幅幅魔幻、戏谑而又透视着暧昧不清的欲望和心理渴求的视觉图景。通过对他们的创作状貌与思维方式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中获取青年人表达内心意欲以及社会观感的某些社会学层面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我曾经受邀在枕木吧持续做他们的展览,后来在如意画廊汇集成了以“超级英雄”命名的联展。而此群艺术家中不少又以“飘一代”作为团体命名,以水井吧为据点,或分散或集中地参加各类活动。

 

       若干年过去了,某些艺术家去了北京发展,同时又有新的更年轻的艺术家跃现出来。而当代艺术的话语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批评界对于泛滥成灾的卡通表达进行批驳之后,卡通平涂的艺术呈现类型似乎已经不太讨好。有意思的是,前几年广州所出现的图式鲜明的平涂,本身是当代视觉表征的一种自然反映,且因为其自然平和,以至于在如今这个扁平化图式喧嚣的时代难为观者所注目。如今,此般艺术时潮不再,他们中的不少艺术家并未为之转向,这正好说明了其艺术表达与心性的贴合,以及艺术探索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当然,我这样说,并非认为,他们就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所以组织一次以“野生视觉”为题的专题展,就是试图展现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某些新动向。

 

       这些年来,在青年艺术家作品当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图像的各种合成、混搭、拼贴以及不同寻常的奇异表达。不少展览对于这种图像合成、变异的现象已经进行了揭示。我根据自己对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印象以及各种观展和考察的经验,也试图以此角度来予以归纳。


       现今这样一个各类讯息喷涌云集、倍觉光怪陆离的社会给予身处其中的人们以丰富的视觉和思想滋养,这种视觉和思想的诞生并非遵循某种严格的学理的传承,而是庞杂如野生的植物,旁逸斜出,不明来路。但正是这些非正统的、凌乱却富有生机的视觉和思想元素使得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无限新的可能性。联系到我们的珠三角区域,这里气候温湿,繁花似锦、人群熙攘、传媒发达,其当代艺术人群的集结也显得无序而芜杂。这里有着最具时尚因子的动感一族,也有潜行的独立审慎的冥思者,还有执着于“心花”培育的感性陈述人,犹如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千奇百异,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无法归于整齐划一的方阵。此次展览便力图呈现他们当中的某些人那如植物一样疯长的视觉和思想表达。


具体而言,“野生”是与主流相对的,而不是野外的意思,亦非表示学院外(实际上他们都来自于学院),它是个体自发的,集合自身学习、生存经验和多元文化浸染的杂糅体,它无疑带有这个时代流行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化的元素,同时,它又是经过个体视觉和思维编织的自足体。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视觉和思想体现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从微观层面颠覆了固有的僵化的格局,为现实及未来世界提供了鲜活的能量。当然,这绝不只是广州青年艺术家的特点,但它跟广州的舆论环境、气候环境似乎更契合些。

 

       众所周知,我们这个社会一方面是所谓主流的话语还在顽固地霸占着很多公共空间,而另一方面则是广阔的“民间”蔓延着的各种戏谑的、混合的、杂乱而又生机勃勃的语符。我发现,不少青年艺术家的图式正应和这种民间自发表达的特点,我想,这代表着某种视觉和思想传达的态势。而在展览中,我也特别希望,不只是经由他们的作品,还要通过他们率性的个人档案、视频自述以及个性代表物的采集,来综合地呈现他们的生活与艺术思想。

 

       另外,所谓“野生视觉”似乎仍然是基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现象,且容易使人觉得仍然是一种对图像组成结构的符号化的解读方式。但实际上,我还想以之来指对那种有别于学院范式的个体的创作体系及方法论的生成。如果说,几年前,不少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还以较为固定化的鲜明图式取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近些年,一些青年艺术家更多地是在探索和建立一种个体的工作框架和方法。这种变化也在此次展览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反映。我们在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中捕捉到某种轨迹,但依靠的不是他的图式符号的延续,而是他内在的工作脉络的连贯,这种工作脉络的建构使得其创作更富有视觉和思想的延展性。

 

       同时,我还发现,在青年艺术家当中,以前那种基于话语权争夺的抱团现象在减退,越来越多的是因为艺术创作交流、组织的需要和知识趣味的契合而形成的各种小组合,他们从已经日渐致密化的艺术系统中散逸出来,而力图建立起更为吻合自身表达诉求的工作和呈现方式。对于广州而言,青年艺术家本就没有过于整一化的团体感(虽然也曾试图集结成群),现在更加走向个体化了,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并未减少,民间艺术空间的逐渐活跃,几处艺术家聚集地的形成,赴外交流计划的日渐频密,使得广州青年艺术家的对内、对外互动得以加强。当然,最重要的是那种私下的、各种跨学院的、机动的、不拘一格的小聚会、小讨论,那种场合往往渗透着更多的思想智趣。

 

       这次展览自然无法将上述各方面一一展现给大家,并且,这仍然只是一个专题性的展览,并不能代表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的整体面貌。当今的艺术时尚总是逼迫着批评家不但地给新一代艺术家贴标签。而大家也经常免不了依循这些标签来判断青年们的创作意涵。实际上,在不少青年艺术家那里,真真切切是有一种新的表述和思考方式在蔓延,不仅存在于创作中,而且也流溢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需要克服很多先入为主的经验和知识框架,才能走入他们的世界。这次展览也只是一种解读和策划的尝试,我希望通过介入、判断、归纳、展示、反馈等一系列的环节,逐步地、动态地反映艺术与社会层面的青年现象。

 

广州53美术馆  网艺网  《画廊GALLERY》杂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