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本身为证据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1   浏览数:3422   最后更新:2012/07/17 10:51:13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2-07-16 13:50:29

文: 王哲 来源: hiart.cn

 

庄辉的作品《旦儿》反映的便是对资本时代贩卖模式的思考 

 

7月14日,新时代画廊以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带来了王庆松、何云昌、庄辉、管怀宾、陆磊、管勇、姜波、冯琳8位艺术家的群展“证据”。装置、绘画、影像、甚至是跨越艺术形式的作品都成为作品本身形成的“证据”——作品证明了作品的出现、制作和完成。这一看似复杂的表达方式如今却在新时代画廊华丽上演。 

策展人崔灿灿对于“证据”的解释是:“证据不是寻找结论或道理,而是对思想生产方式的讨论分析。”如果对于这样的解释依然感觉晦涩,不妨看看这批作品是如何对此诠释的。

王庆松的《历史丰碑》为一张纪念浮雕式的摄影作品,展出照片的同时,一个记录创作过程的视频对其进行了真实还原:以200个左右的模特和墙体共同模拟成为一座浮雕;何云昌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的《草场地•十世》记录的是何云昌于冬末坐在枯黄的草地上等待春天青草遍地,每一天的不间断记录最终完成了这一行为艺术,展览展示了草地的变化过程和艺术家所使用的道具;冯琳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各种门上写下“我来了,你不在。15811185331”,对于门内主人的回电和回信一概不予回复,而这一作品的结果就是展示了所有未接来电和未读短信的截图《未接来电》,但是对于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冯琳依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除行为或类行为艺术,管勇的油画作品、庄辉的装置等也使用了同样的思路——不只是展示结果,思路与过程同样是作品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证据”其实正是对作品的反向追溯,直到作品灵感在艺术家心中产生。在这一逻辑下,其实可以看到“证据”带来的连锁效果:记录过程的部分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自觉使用和扩展、对作品概念的突破,当艺术家完成自身艺术创作证明之后,作品展览则成为大于艺术家范畴的艺术证明,观众参观展览又成为大于展览范畴的艺术证明……这一证明事件随着参与元素的不同和变化,范围逐渐变大,甚至可能会无穷尽。

再次回到艺术家范围内,最初的“证据”思维产生并不是艺术理论的玩弄,而是来自深刻的社会反映。王庆松对于历史“篡改”、“编造”的反思、庄辉对于资本时代贩卖模式的无奈、管怀斌对于时空虚无的深究……过程或“证据”所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强于结果,而也正是“证据”成为了了解艺术家思维的佐证材料。

 

[沙发:1楼] guest 2012-07-17 10:51:1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白橡皮

 

视觉故事:在新时代中寻找“证据”

 

 

2012年7月14日下午 (99艺术网 白橡皮)“证据——7月联展”在北京798新时代画廊开幕。青年策展人崔灿灿携艺术家王庆松、何云昌、庄辉、管怀宾、管勇、陆磊、姜波、冯琳8位艺术家的架上、影像、装置作品,用寻找“证据”的方式来探讨当下社会整体症候以及艺术家的独立立场。

 

王庆松:我对野史更有兴趣

 

艺术家王庆松的作品《历史丰碑》创作于2010年,他邀请了200个模特,用15张8X10的底片合成一张纪念浮雕式的摄影作品,历时15天。他企图摄影的长度来表达一座丰碑,用一些零零总总的人、物来构成他心目中的丰碑。他说:“历史常有官方正史和稗官野史,而我对野史更有兴趣,因为野史能更吸引我们的关注,我们需要这样的野史来印证我们内心的正史。”

 

何云昌: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万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选择

 

在今年年初,行为艺术家何云昌在草场地创作了行为作品《草场地•十世》,他从冬末开始坐在枯黄的草地上等待春天,这期间的24小时不能离开这片土地,不能与人交流,所有的生活都要在户外的一小块土地中度过。这件作品所隐喻的是人在短暂或漫长的一生中,不同生活方式与选择,相对于“一世”的百年而言,“十世”的一千年中人类的欲望与心智对世界的作用苍白而又无力。

 

庄辉:我们的工作只是在挪用这个资本时代的贩卖模式

 

艺术家用《旦儿》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来命名他的新作,他在网络上从图片库中购买了一张照片,并请生产及拼贴马赛克的工厂,将这些图片按照展厅的尺寸和环境进行加工。在庄辉的观念中,图片库已经是驯化大众视觉的的工具,图片被美化过后变成广告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渗透,今天的生活已经被这些美的图像所包围,在为美的谎言而奋斗。

 

管怀宾:光与实践在改变视觉也在颠覆某种存在

 

《光釰》是管怀宾最近的一件影像作品,在新时代的展厅中垂挂着一块深黑色的、从背后不同位置切割的幕布,幕布之后有强光不断从缝隙中渗透出来,不但能够使这块幕布形成曝光过度的效果,同时现场观众的视网膜也会出现盲视的感觉。“光釰穿梭着幕前幕后所有的东西,它使景象曝光也使得景象变得虚无,光与实践在改变视觉也在颠覆某种存在。”

 

陆磊:重要的不是表达,而是改变

 

陆磊的装置《怎么办》,是展厅中最“宏伟”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也是他的《浮冰记》计划中的最后一件。怀旧的灯光映射到木与石膏“建筑群落”中,他希望在整个艺术计划中成为各种设计与规划的主角,而这些作品带给他最重要的不是它所表达的,而是通过体验这种方式所带给他的改变。

 

管勇:油彩是一种明确的物质语言形态,一种平等的共时性关系

 

管勇的架上系列作品是以培根工作素材为图像资料,以绘画的方式对培根的工作素材进行逆向式的重塑。他在创作过程中刮掉画面的颜料又重新涂抹于画面,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参与画面的重塑,提示了一种待续的时间关系和现场痕迹。

 

冯琳:我在人们心中“种”下一个迷

 

艺术家冯琳的作品《未接来电》是由照片和录像组成。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在各种门上用粉笔写上“我来了,你不在”,并留下一个电话号码,不同的人看了都会从最近的人和事情做出反应,这个电话虽然是开机状态但永远也打不通,他用一种类似调侃的方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个迷,而作为调侃者的冯琳,他永远也对应不上这些未接来电和他所写的门。

 

姜波:《大蓝》,只是一次模仿练习

 

姜波的装置作品《大蓝》,用盛满蓝色厕宝溶液的一次性杯子组成了一个人造“蜂窝”,这显然是一次对自然产物的拙劣模仿,他用这样一种方式提醒人们:我们一直“快乐”的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人造景观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