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彭锋策划“重建桃花源”——王淑平当代艺术巡回展上海站
发起人:sugizo  回复数:8   浏览数:2930   最后更新:2012/07/15 01:24:25 by guest
[楼主] sugizo 2012-07-10 15:06:39

重建桃花源”——王淑平当代艺术巡回展上海站

 

人:彭锋

学术主持:易英

    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

展览时间:2012714812

开幕酒会:2012714 15:30

 

重建桃花源”——王淑平当代艺术巡回展(北京,上海)上海站将于2012714812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彭锋策划,著名艺术评论家易英担任学术主持。

艺术家王淑平通过巧妙地引入G20峰会,其作品触动了当代社会的神经,让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时尚化,在新兴的G20峰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王淑平以女性的敏感,抓住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的新趋向,通过对G20峰会的改造,表达了她对这种新趋向的理解。其实,全球政治经济的时尚化,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由男权中心向女权中心的嬗变。尽管王淑平没有像大多数女权艺术家那样采取极端的反抗形式,但是她对G20峰会的改造,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整个人类的女性化转向最有力表达。

王淑平究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一个将权力女性化的世界?还是将女性权力化世界?不少人将王淑平视为女权主义艺术家,因为她用女性形象来置换男性领袖很容易被视为对女权的捍卫,但是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家相比,王淑平的作品更像是个人情感的流露,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表达。与那种为了表达女权意识形态而走向极端的女权艺术家相比,王淑平的艺术反而更接近女性世界的本色。女权主义艺术,在经过极端的挑衅之后,如今又回归本来的宁静。王淑平的绘画,体现了这种回归之后的女权主义艺术的某些征兆。

 

[沙发:1楼] guest 2012-07-10 15:48:48
泥马,吓死大爷了,赶紧散了吧,艺术家回家开个发廊什么的,策展和批评的回家抱孩子吧
[板凳:2楼] guest 2012-07-10 16:06:48
彭锋策划!!










[地板:3楼] guest 2012-07-10 16:56:23
尼玛,艺术家赶紧和策划人、主持人打一炮回家歇着吧
[4楼] guest 2012-07-10 17:59:04
3楼太好玩啦
[5楼] guest 2012-07-10 20:01:10
啥样的地方,就有啥样的玩意出现!
[6楼] guest 2012-07-10 20:09:42
重建桃花源很好——G20峰会很好——发廊很不好——
[7楼] guest 2012-07-12 15:57:55
精神的蜗居
——王淑平的画
文/易英
用蜗居来谈王淑平的画,似乎不太合适,因为她的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非常的时尚。她喜欢画阳光下的女孩,很蓝的蓝天,水天相接,时尚的少女倦倦地伫立在那儿,淡淡的着妆,裸露的身体,一派闲暇的味道。大多数情况下,背景都被省略了,大面积的平涂只是联想和暗示,这种联想足由人物的着装引发的,同样,人物也画得很省略,身体都画得很平面,只有淡淡的阴影,而且不是很准确。色彩也不是很强烈,但她巧妙地运用了补色关系,仍然使我们感觉到色彩的明快。要以风格分类的话,王淑平的画应当是在现代主义与波普之间。现代主义非常宽泛,从后印象派到巴黎画派,五花八门,但这种形式感的或平面化的画法,也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之一。以形式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绘也有它的毛病,对形式的刻意追求往往变成为形式而形式,变成几何图式的无意义的重复,个人的感觉和生命的体验都被形式掩盖了。从这一点看,王淑平的画又不是很现代,因为她的画有着很强烈的感受性,那些形象和形式像是从她的心里生发出来。如果说王淑平是以自己的意识为题材,那就是说她画出
了对生活的感受,画中的人物都是来自她的生活经历,当然,她不是如实地记录生活本身,而是记录的感受与意识,尽管如此,这种经验的如实性还是带来真实的变形,画面上淡淡的波普意味就是这种变形的结果。

不过,王淑平并非有意地追求形式,她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画画。这种感觉不是画画的那种感觉,而是生话的感觉。如果她觉得时装或时尚已是对自己生活的束缚,那么她更不愿意在画画时进入另一种束缚。她说画画的时候要放松,好像不是自己在画,是另一个人在画,主体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支配她,她只是被动地记录“另一个人”的支配。她的这种想法很奇特,好像自己不能发现自己(也就是自我),无意识的东西有在非我的情况下才能发现。王淑平说她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画家,她没有刻意追求女性意识和女性题材。而实际上,性别因素对她来说还很重要,那种对主观的有意排斥,那种对生命和记忆的细微感觉,那种依附于此的独特的形式与表现,都是女性艺术家的重要特征。无论是形式还是形象,王淑平都是凭感觉去画,这种感觉不是单纯的绘画的感觉,比如她说的逃避学院和写实的,而追求另一种画法;更多的是生活的经验。生活的经验也不是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而是自身的生活经验,那种在潜意识中漂浮的自我和记忆。王淑平的形式是独特的,因为它是来自她自身的经验,也就是时装和时尚。但她不是复制这种经验,就她的主观意识而言,她偏爱那种宁静的绘画,如中国古代的仕女图,还有欧洲的古典绘画,特别喜欢维米尔的作品,喜欢那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感觉。她想把这种感觉与时装的元素结合起来。她要逃避的是时尚的嘈杂,而不是视觉的形式,她把隐藏在嘈杂里面的当代视觉经验保留下来,这种保留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其影响比她在学院习得的方式要大得多。在王淑平的形式表现上,平涂的颜色与色块并置是主要的方式,关系的组合是随意的,不似现代主义绘画的那种结构式的空间分割,那种现代主义的方式是从古典主义继承的。王淑平的形式是从记忆中浮现出来,主要是她的时装的经验。这种经验使她的作品不是“绘画的”,而是“图像的”。图像的风格是当代绘画的主流样式,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在图像的经验越来越强大的今天,真正有创造件的表现却是越来越稀缺。原因存于图像的“挪用”不足来自直接的经验和感受,而是风格之间的模仿,不是模仿成功的样式,就是为图像而图像。图像的意义在于在当代文化条件下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不仅是艺术语言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也是个人对于视觉环境直接感受的结果。王淑平的作品就体现出这种感受的直接性,尽管是人面积的平涂,但颜色并不激烈,颜色与颜色之间不是强烈的对比,而是有些怪诞的邻近色的过渡,这种表达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除了性别的使然,更像记忆的浮现。她的图像方式是她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没有模仿,没有挪用,甚至她自己都没有主动意图到它的存在。在
当代艺术中,个别与差异就意味着创造,王淑平的形式的这种独特性就在于个人经验的不可替代性。


如上面的分析,王淑平的形象具有双重性,即图像的语言和形象的喻意。图像的语言不是指图像的挪用,而是指流行文化的视觉方式,对她而言,即是时装和时尚。在这种方式下表达的形象已不是形象的真实再现,尽管她在形式表达上会不自觉地选择她经历的形象。在图像语言的作用下,这些形象具有广告的特征(时装表演本身也是广告的形式),形象虽然不是直接的广告,但如同符号一样指示着另外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暗示和隐喻,而是种转喻,是用事物(时装)的一些属性和影响来代替事物本身。这样说似乎有些深奥了,但王淑平的画确实不能直观地阅读。一种语言和图式很容易挪用,而个人的经验和心理则很难重复。她自身在消费社会的独特的经验通过形式和形象反映出来,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人群在这个条件下的精神记录。当代绘画的意义也体现在这儿,图式不是现成的索取,即使是广告式的图式,只有在体验图式的过程中,在个人经验的灌注下,形式才有意义。王淑平在开始创作时,确实面对着丰富的积累,她的成功就在对积累的开掘,如果要继续开掘,还必须返回到社会,即使是她力图逃避的消费社会。
[8楼] guest 2012-07-15 01:24:25
我很不愿意说这种种族主义言论:湖南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