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1   浏览数:6000   最后更新:2012/09/24 18:56:32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2-07-09 11:29:22

来源:中德文化网

 

Stempel und Stempelkissen, Foto:Andrea Pollmeier
印章和印泥,摄影:Andrea Pollmeier
印章和印泥,摄影:Andrea Pollmeier


     中国人生活的特色是无法通过旅游景点来了解的。鲜活的日常景象其实要在人们平常使用的普通物品中去寻找。《中国东西》展览,作为在德国举行的中国文化年的活动之一,将这一日常世界展现在了人们眼前。巡展第一站是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已有近两万名游客参观,说明这个展览极受欢迎”,该博物馆亚洲展区的策划人史蒂芬•冯•德•叔伦伯格博士(Stephan von der Schulenburg)介绍说。通过与中国主创团队波普客文化创意工作室合作,他将这个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带到了法兰克福。由龙桥亚洲文化交流协会制定的一系列包括从太极拳到嘻哈的丰富配套活动,成为展示旅游俗套之外的中国日常设计的有力补充。展览项目的发起人是波普客文化创意工作室的主办人吴学夫教授。他及其团队首先将《中国东西》作为中国元素系列丛书的一册出版,并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展出。根据前言介绍,该书所要展示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其目的是在全球化的商品丛林中,突出一种可辨识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身份。目前这本书有中、英、德文三版,它同时也是当前这次展览的内容来源和展览图册。

     若想辨认“中国特色”,可不能依据“中国制造”这个标签。毕竟这种生产标签如今能在众多毫无中国特征的产品上找到。另外有些产品虽然源自国外,例如自行车,但经过中国式改造,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由社会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波普客文化创意工作室团队来说,重要的是挑选被大众使用过的,能在其社会学语境中得到还原的物品。“这些东西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带有幽默感又符合潮流的。”吴学夫如此解释他的选择标准。

暖水瓶,摄影:Andrea Pollmeier
 
 
 
 
 
 
 
 
 
暖水瓶,摄影:Andrea Pollmeier

     关于这种朴素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展现方式的创意诞生于巴黎。吴学夫在当地看到,一个以前在中国四处可见的热水瓶,在一家设计店里被当做具有异国风情的艺术品高价出售。这种对于当地而言的与众不同和新鲜感赋予了日常物品一种新的魅力。展览中的那些“中国东西”也形成了类似的效果,它们继展览首站法兰克福之后,将在杜伊斯堡的库布斯艺术馆与观众见面,展出时间从2012年7月29日至9月23日。

     这些物品的社会学背景首先通过感知而显现。吴学夫在为图书《中国东西》撰写的前言中写道,展出中的日常物件在中国没有被赋予什么特别意义。它们不是被看做过时货的就是被归为民间风俗。“但是我们相信,恰恰是这些被忽视了的,以中国方式设计的物品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审美意识。” 

     这一思路与新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向是相关联的。例如,如果说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 and Jeanne-Claude)通过包裹像柏林国会大厦这样的宏大民族纪念碑,将其拉出人们的视野,进而能够重新得到人们有意识的感知,那么波普客现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微不足道的日常物品被放置在白色基座上,由此得到了一种新的视觉效果,与它们此前被忽视的低微地位形成反差。

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中国东西》展览,版权:波普客文化创意工作室
 
 
 
 
 
 
 
 
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中国东西》展览,版权:波普客文化创意工作室

     穿行于这一展览中,一开始并不会感觉到多少其背后的理论。在参观者面前的就是一些物品。它们丧失了原先的日常功用,初看起来就像是一位经常访华的游客搜集的战利品。热水瓶被如同艺术品一般放置在白色底座上。将艺术和设计截然分开的狭窄界线在这里被刻意使用,以制造困惑。这一切不是在开玩笑吗?那小孩的开裆裤真的是展览的一部分吗?简朴的日常物品形象地表明,展览策划人的构想在国内和国外起到了多么成功且不同的效果。在外国人而言,看到那种教育孩子控制自己身体的这种中国特色物品,会因新鲜感而被吸引;而在中国国内,它则被看做日常规范的一个例子,在被抬高成艺术品时让人困惑。不论如何,这个简单的日常东西成为了一个社会行为方式的象征物,因而可以被当作具有社会学特征的艺术品。

     例如对办公用品的展示也有相似的背景含义。棕色的档案袋是为每个中国人制作的,源自传统的户口制度,其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官僚体系。通过图册上关于这个展品的背景信息,可以理解这样一个东西所能包含的政治敏感性。图册上的说明:“档案袋一般会被贴上封条,存入暗室,让你永远没有机会印证自己的过去。” 

     这些展品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图书能比展览本身提供更系统的分类,后者更多是按视觉效果为路线而不是以内容为导向来安排的。所以有出自“文房礼仪”、“饮食百味”、“居家市井”、“玩乐闲趣”、“穿戴衣着”、“医药粉黛”以及“装摆饰配”等不同领域的物品。从一个可能来自购物商场的路标牌上可以获取概览,它也表明,“中国东西”让中国日常生活得到了多么层次丰富的展现。 
 
文:安德烈娅•波尔迈尔(Andrea Pollmeier) 
撰稿人,法兰克福 
译文:李双志

 

[沙发:1楼] guest 2012-09-24 18:56:3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