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t-Jan”群展比利时开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2565   最后更新:2012/07/04 10:27:58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2-07-04 10:27:58

“Sint-Jan”群展比利时开幕

作者:Elke Couchez(陈颖编译)  2012-7-4    来源:artspy艺术眼

“Sint-Jan”群展近日在比利时Saint Bavo’s Cathedral开幕。策展人Jan Hoet与Hans Martens利用这场展览展示了精神方面的东西与在当前统治了文化产业的昂贵的奇观及受消费驱动的举措是完全相反的事物。

Ricardo Brey,Every life is a fire,2010

除开所有与这场展览相关的争论,我们首先应该询问的是艺术品是否也是用于消费的商品?宗教艺术总是能够向人们提供满足的状态:它向城市提供声望,富有的米西纳斯(文学艺术事业的慷慨资助者)为他的内疚感买到了一个解决方式,虔诚的教友通过观赏图片来获得洗涤和救赎。其次,我们可以询问教堂是否真的是能够抵抗奇观的保护港?尽管策展人将举办展览的大教堂解读为一处避难所,一个能够用来进行缓慢的沉思的地方,但它的艺术却无法宣扬禁欲主义。当风琴发出低沉而又真诚的音调时,旁观者会被那些古典的雕像充满向往的凝视包围。这种对内心热情——也不是特别内心——的展示是能够满足感官需要的,它有着纯粹而且野蛮的物质性。然而,这种对身体的关注却位于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的中心:在没有物质的支撑下,身体既无法被思考到,也无法出现。很显然,这种二元化的张力在这场群展展出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起着支配作用。参展艺术家搜寻着能够具象和抽象地表达身体的方式;他们的研究因而也被置于缺席与存在之间的中间领域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代艺术及其对表现方式的关注是否根植于诸如道成肉身等这一类的复杂的神学概念?

Matthieu Ronsse,Installation for Sint-Jan (fragment),2012

尽管基督教教义并不是灵感的一个典型来源,但大部分参展艺术家仍然全力处理着存在的相关问题。为了表现出缺席的状态,艺术家们竭力追寻的目标几乎都是精神方面的。正如Modigliani曾说的那样:“我所寻找的东西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假的,而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东西,那些对于人类来说是本能的神秘事物。”鉴于此,这场展览的展出作品并没能提供思维的和平稳定,而是传达出了艺术家渴望转译出那些难以理解的事物的绝望心情。

Jan Van Oost,Salomé,2009-2011

Thierry De Cordier,Zonder titel(Nada),2012

Jan Fabre,Sint Jan / Heilige Pillendraaier,2012

Kris Martin,Bee,2009

Hannes Van Severen,Trappen,2009

On Kawara,“NOV. 30, 1990”,199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