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
发起人:眼镜兄  回复数:7   浏览数:10071   最后更新:2012/07/17 13:23:57 by guest
[楼主] 眼镜兄 2012-07-02 11:35:31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1)一一施罗德-桑纳斯特的原生艺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张志伟/编译 转:艺术国际

 

 

    如果说今天中国人无法摆脱世俗社会和文化经验的纠缠,那是因为自己的心灵不曾有过打开的体验或记忆,这种现象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艺术本来是打开人心灵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却成了隐藏和磨灭个人心灵的一种普及方式。时至今日,这种隐藏和磨灭正在摧残着人的精神健康,治愈它最理想的途径依然还是艺术。不过这个艺术不再是我们传统概念中的那个国画或西画,而是超越一切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的精神病人原生艺术,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超越世俗社会和文化经验的纠缠,并与自然和心灵建立起创造性的联系。以下先为大家介绍夫里德里克·施罗德-桑纳斯特,他是一位立陶宛籍的精神病人原生艺术家。(郭海平)

    夫里德里克·施罗德-桑纳斯特(Friedrich Schröder-Sonnenstern1892-1982,立陶宛籍)是十三个孩子中的老二,有一个酗酒的父亲和神经质的母亲。曾在青少年罪改所待过一段时间。1910年在农场工作时被指控偷窃,因用小刀威胁警察而被送进普鲁士阿伦贝里的精神病院,被诊断为“早发性痴呆”。出院后发表诗歌,批评社会不公和国家腐败,认为精神病学家是“世界上最穷凶恶极的科学罪犯”。

    一战期间,从事邮递员工作,但因传递非法商品遭到逮捕,再次被送进精神病院。战争结束后,对外自称占星家、千里眼,能用磁铁治愈人,自称是“艾略特·格纳斯·冯·桑纳斯特医生、教授,是来自科技大学的心理学家。”决定改变世界,创立一种新的宗教。想帮助人和动物。抽出部分工资购买三明治并分发给通货膨胀的受害者,并因此得名“三明治之王”。

    1930年,因负债和非法行医被捕,再次进入诺伊斯塔特精神病院。二战结束后,与女朋友“玛莎大妈”一起生活,以销售木材谋生。有一段时间无法行走,57岁时开始画画。幻想的杂技人物反映着他的个人神话。他的作品在1959年巴黎丹尼尔·科迪埃画廊的《超现实主义国际展》上大受好评。1964年“玛莎大妈”的逝世对他打击很大,他开始饮酒,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夫里德里克·施罗德-桑纳斯特的作品在原生艺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绘画充满象征意味,似乎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仿佛受到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他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59年“之前”和1959年“之后”。1959年“之前”的更具独创性,1959年“之后”的更具重复性。

    施罗德的绘画阐述了他的个人哲学,是对性的赞歌,对双重标准、冷漠的谴责。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丰富而和谐的内心世界。图画中到处都是晦涩的符号——心脏、锚、星星、交叉的股骨、奖章以及彩虹,似乎是对意象的集中阐述。同样的还有许多重复的姿态——微笑的太阳、巨大的屁股或心脏以及多次重复刺穿流血的乳房。这里有一种压抑不住的癫狂。虽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是施罗德常常否认这一点。他解释说自己是从精神病院遇见的一个病人那里学习了他的风格。不是疯子,是住院期间从一个疯子那儿学来的,这自相矛盾的话用来形容他的作品非常贴切,疯癫中存在着秩序,秩序中存在着疯癫。

 


 

 

 

 

 

 

 

 

 

 

 

 


[沙发:1楼] 眼镜兄 2012-07-02 11:36:28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2):马丁•拉米雷兹的原生艺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张志伟译

 

 

马丁·拉米雷兹(Martín Ramírez)(1895~1963):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加利福尼亚精神病院度过,诊断为紧张性精神分裂症。

 

1895年3月31日,马丁·拉米雷兹出生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乡村,一直是一个小佃农和牧场工人,直到1925年因债务问题被迫离开妻子和四个孩子去往美国寻找工作。接着几年,宗教和政治争斗摧毁了家乡的一切,可能也消除了拉米雷兹回家的想法。八年流动工人期间,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亚的铁路上工作。1931年,警察把他关进圣华金的监狱。由于不会说英语,拉米雷兹被诊断为紧张性精神分裂症,被关进斯托克顿州立医院。1948年,转入萨克拉门托附近的德威特州立医院,直到1963年去世。虽然有迹象表明拉米雷兹在年轻时候也画过画,但是他那约400件保留下来的作品都追溯至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当时心理学家塔尔莫·帕斯托医生(Dr. Tarmo Pasto)声援、支持、向世人展示着他的创作,马克斯·达尼维兹医生(Dr. Max Dunievitz)收藏了他的作品。拉米雷兹死后,芝加哥艺术家吉姆·纳特(Jim Nutt)发现了帕斯托关于拉米雷兹的收藏。纳特、艺术家格拉迪斯·尼尔森(Gladys Nilsson)和艺术商菲莉斯·金德(Phyllis Kind)购买了300件作品,为它们举办展览,把它们推向市场。2008年,达尼维兹收藏中的近140件作品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拉米雷兹在德威特州立医院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创作,包括褐色纸袋、检查台上的碎纸以及用土豆泥和口水粘在一起的书页。他的作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图像象征法,既反映墨西哥的民间传统,又表现二十世纪的现代化:作品多是圣母像、骑马人、进出隧道的火车、动物,以及用起伏的同轴线条构成的磁场,这些磁场描绘着风景、隧道、戏台和装饰图案。

 

自1963年拉米雷兹逝世以来,他的素描和拼贴画已经成为最有价值的局外人艺术作品之一。2007年1月,纽约市的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American Folk Art Museum)举办了“马丁·拉米雷兹”展,这是20多年里美国的第一届马丁·拉米雷兹艺术作品回顾展。展览展出了300件尚存素描和拼贴画中的100件作品。社会学家维克多·M·埃斯皮诺萨(Víctor M. Espinosa)和克里斯廷·E·埃斯皮诺萨(Kristin E. Espinosa)为展览目录撰写了拉米雷兹的传记,在其中讨论了许多拉米雷兹未经公开的生活细节。

 

 

 

 

 

 

 

 

 

 

 

 

                             

 

 

 

 


[板凳:2楼] 眼镜兄 2012-07-02 11:38:02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3):朱迪思·斯科特的原生艺术

 

                                

 

 

朱迪思·斯科特是一位美国的唐氏综合症患者,智力发育不健全是唐氏综合症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智商通常在50以下。但智商的低下对于有些患者而言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创作,相反,由于缺少智力的介入却使他们对自己的情感、直觉和行为更加依赖,而这些特点恰恰可以弥补我们这些过度依赖自己智商的正常人的许多缺憾。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依赖自己智商同样也是一种残疾,但与先天性残疾不同,后者的残疾正是推崇智商的社会文化所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文明病”。朱迪思的作品让我感动,这种感动是无法在那些智力健全的艺术家作品中寻找到的,所以说朱迪思的作品具有唤醒我们沉睡着的情感和潜意识的功能。(郭海平)

 

朱迪思·斯科特Judith Scott1943-2005来自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她患有严重的唐氏综合症,并且失聪,语言对她来说几乎没有意义。直到七岁,斯科特和她父母、兄弟以及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人——她的孪生姐妹乔伊斯一起住在家中。在接下来的36年中,她住在为严重的残障人士所设立的机构中。1986年斯科特重回她深爱的姐妹乔伊斯的家中,这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目前已知的是朱迪思在加州的创作艺术成长中心开始了她的第一件织物雕塑。她作品的创作开始于一个东西或者一个物品,那些后来被隐藏在层层细纱和扭曲的羊毛后面。她的一些作品被确定是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像两种几乎相同的形式,也许是体现了双胞胎概念。其他的作品具有更抽象的形式,由于斯科特无法与人沟通她的创作灵感,评论家和仰慕者都无法确定她的大部分作品的真正意义。她情不自禁地创作,真正的献身于她那些引人注目的缠绕雕塑作品。(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志愿者/郭梅译

 

                             

 

                             

                            

                             

 

                           

 

                           

 

                           

 

                           

 

                           

 

                           

 

                          

 

                           

 

                           

 

                              

 

                             

 

                            

 

                             

 

                                             

 

                              

 

                            

 

                            


[地板:3楼] guest 2012-07-09 13:19:58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4):卡罗·齐内利的原生艺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 张志伟编译

 

 

卡罗·齐内利(Carlo Zinelli),1916年生于意大利。

 

卡罗·齐内利,通常被称为“卡罗”。他的艺术是孤立和创伤的艺术,是他在遭受精神无常的反复折磨、伴随着对战争的恐惧和对精神病院的监禁忍无可忍下创作的艺术。他的作品发展出了音乐般的节奏模式,取代了精神病让他失去的言语能力。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沟通的他找到了个人的语言和容纳自己经历和思想的容器。

 

1916年7月2日,卡罗生于意大利维罗纳附近的圣乔瓦尼卢帕托托(San Giovanni Lupatoto)。他的父亲亚历桑德鲁抚养着七个孩子。他是老六。母亲卡泰丽娜·曼齐尼在他两岁时去世了。小时候很喜欢动物,但对周围人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呆着。他一生如此,成年时期也宁愿只让狗陪着自己。

 

九岁时,小卡罗离校做了一名农场工人,照料马厩。1934年和姐妹们一起搬去了维罗纳,在屠宰场找了份工。那时他对音乐、舞蹈和划船特别感兴趣。

 

然而,卡罗的家庭受到了悲剧和疾病的折磨,家破人亡。1929年一个兄弟死于肺结核,然后同样的疾病分别在1938年和1940年夺走了父亲和一个姐妹的生命。另一个兄弟因1935到1936年的兵役,精神也受到了创伤,进了精神病院,死于1941年。

 

卡罗自己体验过军中生活,1939年3月自愿参加西班牙内战。入伍的确切性质尚不明确。他在那待了短暂却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二战时也被征进意大利军,事实证明这对他的心理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他的心理状况持续恶化,后因挑衅和发狂行为被安置到了一家精神病院。1947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由于半自闭症的折磨几乎失去了言语交流能力。

 

 

 

 

 

 

 

 

 

 

 

 

 

 

 

 


[4楼] guest 2012-07-09 13:20:42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5):克洋寺尾的原生艺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志愿者郭梅翻译

                                                     

 

克洋寺尾1960年生于日本,在离开学校后,克洋寺尾在日本大阪他父亲的制造工厂里成为一名焊工,在那里工作直到20年后他父亲的去世。他现在加入了内曲工作室,那是在大阪的为了有学习障碍的艺术家进行职业培训的中心,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追寻他的艺术所需要的所有材料。正是钢铁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迷住了寺尾,他拍照及勾勒那些在假日旅行中以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钢铁栅栏、桥梁和其他构筑物的草图。寺尾用一根铅笔和一把直尺并以手绘的符号标识上铆钉和底座,他以他的发现作为他创作的草稿的基础,转动他在其上作画的纸或者木板,从边缘向内进行作画。横梁和大梁交错的图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层状结构,填满了纸张,既没有顶也没有底。根据这些精致的、精心设定的蓝图,他熟练地焊接零件做成沉重的雕塑,那些元件是他从废钢料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除了他大量的铅笔素描之外,寺尾创作铜版画,拼贴作品以及引人注目的彩色丙烯作品,所有的动力来自于他对钢铁的激情。

 

                               

 

 

                               

 

 

                               

 

 

                               

 

 

                               

 

 

                                                      

 

 

                                                       

 

 

                                                       

 

 

                                         

 

 

                                         

 

 

                                

 

 

                                

 

 

                                

 

 

                                

 

 

                                

 

 

                                           

 

 

 

                              


[5楼] guest 2012-07-09 13:21:23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6):韦尔夫利的原生艺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编

 

                                              

 

阿道夫.韦尔夫利(Adolf Wölfli)(瑞士)


医学诊断:精神分裂症。他是西方精神病人艺术中的—个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


发掘阿道夫.韦尔夫利(Adolf Wölfli)的艺术才华的是瑞士籍精神病医生瓦而特莫根塔勒。韦尔夫利的行为是引人注意的,他不仅有偶尔的暴力行为,而且常常偷医院的纸笔画画。莫根塔勒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在1921年以韦尔夫利的作品为主题完成了一本书,名为《一个精神病艺术家》,这也是向世人完整介绍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第一本出版物。


韦尔夫利1864年出生在瑞士伯恩临近的一个小镇。家中7个男孩里最小的一个。有个酗酒的父亲,6岁那年,父亲抛弃了家人,母亲在他9岁那年积劳成疾,撒手而去。年幼的韦尔夫利开始为邻居牧羊,接着四处流浪,以在农场劳役为生。


1881年17岁的韦尔夫利爱上了邻居的女孩,但是由于他穷困的处境,爱情遭到惨败,初恋的苦果让他性格变得抑郁和暴躁,几年后因偷窃而被捕,之后开始酗酒,过着自暴自弃的生活。


1888年,韦尔夫利的第二次爱情又遭到惨败,因为女孩的家人极力反对而告吹。翌年,他结识一个大他21岁的寡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韦尔夫利也无法与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连续几次的情感打击,他绝望了。感慨他与幸福的距离竟然是如此遥远。


1890年,韦尔夫利因侵袭2名14岁和7岁的女孩而被捕入狱2年。出狱后,1895年5月,再度侵犯一名3岁半的女童。女童的父亲坚持让他接受精神病的诊断,韦尔夫利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并被关进了伯恩附近的瓦乐道精神病院。


刚进精神病院的他,不能适应医院的生活,精神状态有更加严重的趋势,并且有暴力攻击行为。后来被关到了独立的小房间。韦尔夫利1899年在小房间开始大量画画。同时谱写歌曲。精神状况日趋稳定。


几年下来,韦尔夫利的创作量激增。1917年起,韦尔夫利被特别安排在另一栋建筑里安心画画,1921年,院方为了奖励他协助装饰了医院的美术馆,还特别批准他到城里游览。


莫根塔勒医生的书《一个精神病艺术家》出版后,他自喻为伟大的画家,诗人和作曲家。


小有名气之后的他,渐渐有了许多访客和收入。1928年,他得了肠癌。1930年4月接受手术,同年12月去世。享年66岁。

三十年的创作,他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包括四十五本笔记,厚达25000页。超过1600张的图画和1500张拼贴。其余是乐谱诗歌和歌词的创作。


韦尔夫利虽然在精神上出在疯狂的状态,但是他的创作却似乎遵循着一套相当严谨的秩序与结构。

 

                                

 

                                 

 

                                

 

                               

 

                               

 

                               

 

                               

 

                               

 

                               

 

                               

 

                               

 

                                

 

                                

 

                                

 

                                 

 

                           

 

                           

 

                           

 

                           


[6楼] guest 2012-07-09 13:21:59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7):布拉格登的原生艺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张志伟译

               

 

埃默里·布拉格登(Emery Blagdon1907年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县的农民家庭,是六个孩子中的老大。他在县里的学校读完了八年级,经济大萧条时期几乎都在流浪、在铁路上度过。20世纪50年代初,他从叔叔那儿继承了160英亩的农场,返回内布拉斯加州,做了一名自给自足的农民。1955年左右,48岁的他开始了一项工程——“治愈机器”网的建造。这项工程占据了他接下来的三十年光阴。在他年轻的时候,癌症似乎夺去了父母和三个兄弟姊妹的生命。于是他用大捆的铁丝、随手找到的东西设计了一个雅致、细长灵巧、独立的雕塑装置。这个装置可以产生能量场,释放出具有预防性的治愈力量。布拉格登希望它能够控制并释放一种与身心痛苦相抗争的电磁力。同时,他也创作了一组抽象几何板面油画。它们给人一种超自然的色彩、比例和图案感受,当然也是出于相同的治愈目的。

 

虽然非常欢迎人们参观他的屋子并享受着它的再生效果,但布拉格登认为自己是一位医生或者科学家和发明家,而不是一位艺术家。他认为自己创造的并不是艺术,他的装置既不抽象,也不是象征或隐喻的表现。对他来说,它们只是实用的装置。这也许可以解释早前的某些主题,像是用螺旋铁丝包裹的蜡纸,以及用铁丝网交叉的无数正方形或圆形铁环。每一条线,对布拉格登来说都是理性的、技术性的,就像收音机中的每个晶体管和每条电路。

 

布拉格登使用大捆的铁丝、细线、遮护胶带、木头、玻璃、金属片、铝箔、蜡纸及许多其他材料来建造互相纠缠、极其复杂的装置。它们有的像运动雕塑,有的像枝形吊灯,有的像电视天线和发电机。他在室内布置着这些装置及色彩鲜明的抽象油画,认为这个环境会产生治愈性的电磁能量。

 

布拉格登的某些装置也许会被误认为是20世纪中期先锋派废料雕塑家的作品——也许是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和理查德·斯坦凯维奇(Richard Stankiewicz)的扭曲结合。

 

相比较装置,他的油画更加传统。它们的图案非常清晰,色彩非常鲜明,单一却比三维装置的视觉冲击力更大更直接。虽然也隐藏着幻想,但是布拉格登并不从寻常角度看待他的油画。他把它们堆在地板上,而不是挂在墙上,显然也认为它们能够吸引或产生能量。

 

我们不清楚最初是什么启发了布拉格登进行他的计划,只知道一位作家记录过他的父母和妹妹曾死于癌症。想来也是合情合理的,他希望通过创造某种具有治疗作用的东西来战胜喧嚣、绝望和死亡。难道他的创作始于情感上的绝望,乃至精神疾病?肯定的是他的作品中的确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与众不同的紧迫感。

 

在亲戚和邻居的眼中,布拉格登是一个亲切、敏感的人,是一个有天分的技工,经常做一些玩具送给邻居的孩子们。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古怪的人。他一个人住在从叔叔那儿继承来的160英亩农场上的一个废弃房子里,靠出租周围田地获得收入。他拒绝剪发,对衣着漠不关心。看上去他就像一个年老可怕的流浪汉。现在他被认为是美国伟大的农村萨满。

 

作为隐士的布拉格登曾到当地药剂师丹·德莱顿的药房为他的机器寻找“土元素”,而他随和的举止和自愿分享的精神也吸引丹·德莱顿前往参观。1986年,布拉格顿因癌症去世。德莱顿和一个朋友拍得了他的屋子。布拉格登的“治愈机器”参加过费城美术馆和法国里昂第四届双年展的展览,现大部分为威斯康辛州希博伊根市的约翰·迈克尔·科勒艺术中心(John Michael Kohler Art Center)所得。

 

                

 

                

 

                

 

                 

 

               

 

               

 

               

 

               

 

                

 

               

 

               

 

                

 

                

 

              


[7楼] guest 2012-07-17 13:23:57

   “打开潜意识的门”系列(8):卡斯尔的原生艺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志愿者/郭梅译

                           

詹姆斯•卡斯尔(James Castle  1900-1977)他生而失聪,智力未开,读写能力极有限,上了五年的聋哑学校,但始终不愿接受学校中的文化训练,拒绝学习手语,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具有明显的“自闭”倾向。卡斯尔和人的沟通极为有限,生前大概不曾留下只言片语。他的全部语言就是他的画作。在美国爱达荷州默默无闻地过了一辈子,七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在画画,留下了数量庞大的作品。他孤身一人,几乎凭借本能,触摸到艺术创作最为根本也是最为高难的自由之境。他的工具非常简陋:纸就是信纸、笔记本、旧课本、烟盒、商标纸一类,画面都不大。笔是自削的小木棍。颜色多为黑灰,是用炉灰和水配成。偶尔的彩色,看得出也都是极为廉价颜色。和这些质朴的材料一样,卡斯尔表现出的世界,也单纯朴拙。简单的线条,大块的晕染,不事雕琢的天真。用纸片和硬纸板缝制的人物、动物、物品的雕塑;包含字母表、字音表、日历表以及其他表格数据的手工书;无数从杂志插图、商品包装剪下来,贴在废纸片上的文字或图像。他还喜欢用纸制作衣服,用针线缝上去的扣子则特别显眼。卡斯尔虽不识字,但对文字似乎有一种异常的兴趣,他经常随意撕下印刷品上的字词(有人认为他大致理解这些词的意思),然后用小刀在纸面上裁下一些小方块,最后在把裁掉的纸片原位复原。
卡斯尔虽是一位“伤残艺术家”,但伤残不但没有带给他带来限制,反而却帮他打破了所有的规则和限制——语言的、艺术范式的、时间的、空间的——当然也包括所有世俗的成败与荣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