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展评,北京泰康空间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2831   最后更新:2012/06/25 11:01:36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2-06-25 11:01:36

来源:燃点

文:爱安啊 Iona Whittaker

译:宋京

 

泰康空间最近的展览《明室》(La Chambre Claire)是一个将5件能够表述“摄影”概念的作品汇集一堂的轻松展览。使用罗兰•巴特的原始标题来设计展览是个愉快的方式。这些作品没有一件是纯摄影作品;相反,在展览的文字中是这样写到:“这是一个没有摄影作品但摄影幽灵无处不在的展览。” 

   

中间的房间是最让人震撼的,其中陈设着来自刘韡2006年(那一年在北京公社展出)的作品系列《我看见的就是我的》(As Long As I Can See It),其中普通物件的宝丽来照片与这些物体本身并排而列着(一扇冰箱门、一台洗衣机),可它们都已经被残忍的锯开以配合照片的构图。这些作品奉上了一出有关现实与其被镜头截取的图像之间关系的戏剧——照片总是被广泛地认为是现实的简单减少(记住是动词“摄”影),但如果现实是依照影像而再呈现出来的呢?尽管一开始很简单,这些作品的作用却引起了有关于感知、影像的完整性、导演控制和告知这些关系的力量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这里是《15号作品》——来自刘窗今年(2012)的一件创作。空空的门廊切入到一间纯白结构的房间里,让其成为了一个逐渐扩散和收缩来自对面投影仪的蓝光的舞台。无声覆盖着空框架的生动彩色区域提供了一个关于光传输到到伺服界面(照相纸、胶片)、以及流畅的极简主义陈述的最原始的设想。 

  

与这两件作品相比,展览上的其余作品并未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是他们所分享的视觉与实体间缺乏有效的组合。郑国谷重复了照片固有的影像,就如同在丝绸上的水墨画一样几乎让人毫无察觉地来渲染照片(《MoMA入口排队的人群》,2008-9);紧邻的王郁洋的装置作品《要有光》(2012)借用这句众人皆知的句子作为密码,来控制一个藏在进入通道黑盒子里的相机快门的速度,而快门则会被入口处的参观者触动。在楼上,张辽源的A4纸袋墙暗示着在白色的地方的影像静电印刷技术,以及包装上的图案和字体本身组成了影像。就像作为整体展览的前提,这个想法可能会有一个会被阐释和延伸至更好的效果。就象它的状态,两件强势的作品能够有力地证明他们自己(的实力),而其他的——还有罗兰巴特的精彩作品——并未能足够地充实自己。 

 

最好——刘韡和刘窗

其他的缺乏体验的/情感的特征。

 


  

刘韡, 《我看见的就是我的》, 2006 

   

“明室”,刘窗、刘韡、王郁洋、张辽源、郑国谷群展。

泰康空间(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红1号B2)。2012年4月7日至6月2日。

 

王郁洋, 《要有光》,相机, 可调控制板, 变压器, 10 x 14 x 16 cm, 2012 

郑国谷, 《MoMA入口排队的人群 2008-2009》, 水墨画, 180 x 300 cm 

刘窗, 《15号作品》, 混合媒体, 尺寸不一, 2012 

张辽源,《A4 和 A4 和 A4》, 装置, 尺寸不一, 201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