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程然:沃特威尔茨。霍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2644   最后更新:2012/04/23 12:47:31 by 弥撒
[楼主] 弥撒 2012-04-23 12:47:31
程然:沃特威尔茨•霍

2012年4月22日至5月27日
VIP酒会:2012年4月22日,下午4—7点
本次展览从2012年4月22日将展至5月27日

《沃特威尔茨•霍》将首次独家展出程然于过去一年间创作的四部全新录像和电影短片。展览标题“沃特威尔茨•霍”取自艺术家2010年的同名作品《沃特威尔茨•霍》(What Why How)。如艺术家所观察的,“What Why How”(什么,为何,怎样)这三个英文单词“作为导向性的标语备忘录,被用作为股票市场的定律,或者某种学习者的思维模式”。戏仿西方电影在香港的中国音译名称,程然将这三个单词戏谑地翻译作“沃特威尔茨•霍”——一个典型的西方姓名的中译体——从而赋予了这一连串提问一个杜撰的人物身份。而《沃特威尔茨•霍》亦是在男主角不断的自我诘问与呢喃中探究着生活(抑或者生命)的意义与信仰。这次的展览并没有收录这部广受好评的同名录像,而是以其为分水岭选择了程然过去一年的新作。这批新作不仅仅延续了艺术家如此的探究与发问,亦将展览的焦点收拢到艺术家对影像创作的理解与价值观之上。

展览将画廊一层空间改造成了一座亲密的影院,展示两部重头作品。《1971—2000》(2012年)重温了记忆中的经典电影;这些电影对于通过二手信息、DVD以及互联网完成艺术阅读与自我养成的中国青年一代来说有着特别的意味。这里,程然选择了来自1971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和2000年维姆•文德斯的《百万美元酒店》。程然的《1971—2000》里不仅融合了电影中经典的桥段和情节——如,造型似《发条橙》男主人公埃里克斯以《百万美元酒店》中汤姆•汤姆的姿态奔跑穿过天台,跳下高楼——亦挪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和U2乐队的经典主题曲。如程然所说,“我感兴趣的是两部立场截然相反的经典电影,为什么同样影响着自己,在记忆中这些画面仍然清晰,甚至这些影像的片段在记忆中融合交错.如果拍一部录像,将这两部电影的经典段落连接成一体,两种对立的观点,情绪甚至截然相反的音乐类型……”,《1971—2000》正是沟通了两个通俗的记忆世界,两种鲜明、不同的姿态和世界观。这部看来令人记忆犹新的“新电影”展示了一则似曾相识的触景生情的青春期的故事,一套生活在个体经验与电影阅读中当代青年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另一部短片《千禧年的天使(#6)》(2012年)则呈现了一溺水的男子如从天而降一般,由下而上进入水中,舒缓、平静,后被救生员缓缓带离。这幽暗缓慢的七分多钟犹如一场肃穆、庄重的仪式。形式上,这部短篇引用了美国录像大师比尔•维奥拉历史性的录像装置《千禧年的五个天使》(2001)中令人难忘的水中沉浸漂浮的人物。以比尔•维奥拉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录像艺术家,对于大多借助媒体阅读和耳闻了解当代艺术的中国群体来说,定义了录像艺术的语汇与框架。程然不仅将他的“天使”命名为第六位,更是将画面倒置,记录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溺水者救援的场景。该作品同样亦受到1967年英国连续剧《囚犯》(The Prisoner)的启发;这部连续剧描述了一个困于封闭的敌托帮式的孤岛的特工名叫“第六号”永远企图逃离小岛却不能得。片中对教条、对信仰的质疑也投射在程然的短篇中。《千禧年的天使(#6)》充满自省、自我告解或者自我救赎,不仅是对《五个天使》中精神层面探索的一次反拨,更是一次对固有的录像创作手法与语言富有想象力和戏谑的试探。

这场由“What Why How”(什么,为何,怎样)三个疑问词命名的展览不可回避地带有艺术家对文化与价值观的质疑。《Lostalghia》(2012年)源自对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名作《乡愁》(Nostalghia)的一场文字游戏——将“乡愁”(nostalghia)与“迷失”(lost)并置一起。作品复制了《乡愁》开篇中关于教堂的一个场景,翻拍、虚构(情节于对白)并且延伸了电影中并不存在的一幕,借对经典的临摹和再创作提出了对美与典范的质疑。而展览中另一部小品式的短篇《日蚀》(2011年)展现了程然在同龄作者中不多见的幽默感和敏锐洞察。这部近乎即兴和抓拍的录像里,朦胧似沙漠日出的场景陡然切入轻快细碎的鼓手排练现场,这种美景与寻常现实的撞入与跌出产生了一种不真切的虚幻。
当前,程然的作品亦在多个不同的展览中展出。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展览“样板屋:林明弘 2012”特邀程然创作了一部十频录像装置。这件作品记录了整个展览的创作始末,亦提供了对这个城市建设充满诗意的考察。作品横亘于整个美术馆六层的空间之中。

另外,程然广为人所知的装置《午夜美术馆》(2009年)正展览于上海著名的空间外滩18号的大厅中。这件假象了一座理想主义的美术馆形态的装置系为2009年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展览“沉浸与远离”特约创作,该展览由知名艺术家杨福东策划,对当时程然的创作作出了一次微观的剖析。

于此同时,一系列程然的录像短片亦入选纽约市立大学的展览“日与夜:现实与幻想之间”。该展览由纽约市立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和Art21联合推出。





程然1981年生于内蒙古,毕业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程然的影像作品投射出中国青年的内心世界,同时又生动地捕捉了全球化文化和文化政策影响下的生活体验。其影像语言受到了来自20世纪后半叶艺术电影的启发,同兼具了表演艺术的特性,将电子和摇滚的等青年文化视觉化,在部分作品中亦杂糅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

程然的作品广泛展览于国内的画廊、美术馆、双年展上,譬如,“中国当代艺术之—中国影像展”(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1),“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08), “沉浸与远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意派—世纪思维”(今日美术馆,北京,2009),“泄密的心”(James Cohan画廊,上海、纽约,2010、2011),“完美世界”(Meulensteen画廊,纽约,2011),“男孩:当代肖像”(Leo Xu Projects,上海,2012)等。 最近,程然荣获了艺术杂志《燃点》的“年度最佳录像艺术家奖项”。

程然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1971-2000



千禧天使#6



日蚀



LOSTALGHIA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