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论performative式姿态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2476   最后更新:2012/02/24 11:21:28 by 理论车间
[楼主] 理论车间 2012-02-24 11:21:28
齐泽克论performative式姿态

在这里,齐泽克认为,在欲望或我们的日常利比多循环中,我们是把那个虚拟的大他者(the virtual big Other)当现场观众的。主体结构里就有这层关系:主体老是在掂量自己在那个他者眼里是怎样的一个玩意儿。我是主体,是因为我极度焦虑于那个他者到底会怎样来看我,极想知道他眼里我是一个什么玩意。欲望需要一个对象-原因,才成为欲望。主体缺,才在它自己身上发动了欲望。所以,主体的欲望总成了那个他者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想要去敲定它在那个他者眼里到底有什么地位的这一欲望(“空的姿态与performative式姿态”,见《如何读拉康?》)。

2-拉康在《被偷换的信》这个讲座中强调了这么一个心理定律:信总会到达它的目的地的。齐泽克评论说:最完全和有效地到达目标观众的信,是那一封没被寄出的信。信本来就不是写给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而是给那个虚拟的他者看的。“信里面的想法太宝贵了,怎么好托给这个收信人的呢,他很有可能是捉摸不出我要说的意思的,于是,我就送给了幻想中的一个与收信人差不多的人手里,他我完全可以相信会透彻理解它的。”


3-拉康将语言比作特洛伊木马:它主动让我们来用,免费让我们用,但我们一用,它就霸占我们。正是语言使我们与那个虚拟的他者之间发生了无法终止的关系,使我们做一切,都好像是在做给一个默默凝视着我们的人看了一样。手机就是是这样的木马病毒。

4-由于我们是在语言里行动,所以,行动前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对一个选择的选择。这是巴迪厄反复讲的一个道理:重要的选择,是会改变我们此时此地的历史坐标的。选择了,就没得好选择了。一选择,我们就站到了一个新的限定域中。上一刻我认为自己可能是属于无产阶级中的一员,下一刻我就名正言顺地站到了全国总罢工的队伍中。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总的意思也是,工人一认为自己属于无产阶级了,他们就会像无产阶级那样地去行动。而相反,我们当前的景观消费社会中,大家泥于“对选择的选择”中了:要民主伐?要的,但民众素质不高,一要民主,中国就会万劫不复,就会来文革!实际上红色资本家柳传志的直觉没错:要么不要搞民主,要搞,咱们就应该搞真民主;实际上,巴迪厄说,真民主中国是早就搞过了,真民主只有在中国才昙花一现过:1966年-1967年之间的人民大民主,才是小资们津津乐道的那民主。5-这是在心理分析层面上讲了performative(使动式姿态)。本来是在策略上,我们可以这样先发制人地去作出行动;现在,在心理层面,我们看到,我们总是早就已这样此地无银三百两或先发制人般地去行动的。在艺术行动中,重点就应该是去突破这种利比多循环式的使动,而去迎风破浪了。对于2012年,对于一球毁灭,我们就只好像齐泽克所说的好坏样去performative:好吧,就当你是真的会发生的吧,这下我们应该好好、真的来行动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