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渴望”加里森个展及评论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2093   最后更新:2012/02/18 10:05:07 by 弥撒
[楼主] 弥撒 2012-02-18 10:05:07
“细胞的渴望”加里森个展及评论


细胞的渴望
——TCG诺地卡画廊进驻艺术家加里森(美国)个人油画作品展

策展人:罗菲
翻译:马睿奇(Orion Martin美国)
展览开幕酒会:2012年2月25日,晚上8点
展览日期:2012年2月25日——3月31日
展出地点:昆明市西坝路101号,创库艺术主题社区,TCG诺地卡画廊
电话:0871-4114692
网址:www.tcgnordica.com
邮件:info@tcgnordica.com



新闻稿
美国艺术家加里森2011年9月来到昆明进驻TCG诺地卡画廊,为期6个月,展出作品全部是他在昆明期间完成的,与城市构造以及人内心的渴望紧密相关,也从中不难看出昆明这些年不断拆迁建设的状况。
展览名为“细胞的渴望”,加里森认为一个细胞的复杂程度堪比一座纽约城或昆明城,它有自己的规律、中心、交通枢纽和生命,据说一个人全身皮肤上下总共有1000亿个细胞,想象一下一个人穿着1000亿座城市站在那儿——就是你我——这是怎样的画面!加里森特别惊叹并着迷于生命的华丽,造物的奇妙。这开启了一种思考,一种眼界。
本次展览作品将总共展出近三百件不同尺寸和材料的绘画作品,以一个美国人的眼睛看昆明城,透过画中的城市反思我们的生存状况与内心深处的渴望。
展览将于2月25日晚上8点在创库TCG诺地卡画廊开幕,展览将持续到3月31日。

对话加里森:艺术家的工作就应该给社会充电!








《看哪这城!》
文/罗菲

美国艺术家加里森2011年9月来到昆明进驻TCG诺地卡画廊,为期6个月,展出作品全部是他在昆明期间完成的,与城市紧密相关。在加里森来昆之前,他读过一篇科普文章,里面说一个细胞的复杂程度堪比一座纽约城,它有自己的规律、中心、交通枢纽和生命,据说一个人全身皮肤上下总共有1000亿个细胞,想象一下一个人穿着1000亿座城市站在那儿——就是你我——这是怎样的画面!加里森特别惊叹并着迷于生命的华丽,创造的奇妙。这样精密复杂奢华的构造岂能说没有一位设计师?这开启了一种思考,一种眼界,更源自一种信仰。

加里森对城市兴趣浓厚,他拿着一块电脑主板说:这难道不是一座城吗?你看,这儿有高楼、那儿有小区、超市……在新近的这批油画里,全是昆明城的景致,如果留心看,大多是城中村或老式小区的房子。加里森是一个怀旧的人,这可能跟他8岁时在北京生活十年的中国记忆有关。






画中的那些房子——俯瞰、远眺、凝视,城市或拥挤或倒置或倾斜,或全景或片段。这座陌生的城市给他带来许多灵感,一方面是关于城市的复杂结构与细胞的关系,另一方面关注人的渴望。因此他的画也大致分作这两类,一类基于前者,其中一组作品画在较大尺寸的布面上,房子挨着房子,密密麻麻,熙熙攘攘的太阳能热水器,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仿佛暴雨将至。还有从楼房窗户上零星反射斑斑点点的光芒,仿佛正预言着某件即将发生的大事。这组作品的画面整体都罩在方框格子底下,加里森认为,如此复杂的城市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托住它,早就爆炸了,正如原子失去凝聚力就会像原子弹爆炸一样,而格子象征着某种带着秩序意识的能量将一切纷繁复杂拿捏在一起。这类画面也同样绘制在一些小板材上,以及192个方木块上,它们像是从魔方里一个个抽离出来。这几组作品都代表着加里森所理解的城市与细胞之间的关联。城市不只是一个方便的、物质的、消费的社区,更是一个生命群体的集合,那里有秩序、有灵魂、有情绪、有思索、有故事,它们居住在那一栋栋房子里,一个时刻上演幸福生活,时刻可能爆炸的地方,倘若没有一种力量在保守维系。

加里森对城市的忧患意识来自犹太先知以赛亚,《旧约•以赛亚书》记载道,

“地上悲哀衰残, 世界败落衰残; 地上居高位的人也败落了。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 因为他们犯了律法, 废了律例,背了永约。所以,地被咒诅吞灭; 住在其上的显为有罪。 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烧, 剩下的人稀少。”(赛24:4-6)

这一段预言世界不再遵守上帝律法,不再拥有公平和正义之后,世界将为此付出代价,成为一个混乱不堪颓败的世界,也是悲剧的根本原因,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能独善其身。这种对现世的忧患意识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十分接近。但以赛亚和其他犹太先知并非热衷于毁灭的虚无主义者,他们在看到人类因罪恶被上帝公义审判之后总有救赎,因此随后写到,

“那时,聋子必听见这书上的话;盲人的眼必从迷蒙黑暗中看见。困苦的人必因耶和华增添欢喜,人间贫穷的必因以色列的圣者快乐。因为残暴的人归于无有,傲慢的人已经灭绝,一切存心作恶的都被剪除。”(赛29:18-20)

这是犹太启示文学末世论的特点,先知对未来公义国度的渴望与对现实罪恶施以刑罚的主题交替出现。






我想这样一种双重视野也影响到加里森的绘画,除了一部分关于城市灰暗颓败的局面,也有关于人心渴望的画面。那组以渴望为主题的画面没有了之前框框条条的分割,远远的望着这座我们身处的城市,头上的天空、云层、微光。看上去非常平静、日常、没有特别、没有脾气。在房子里面,我们在那儿住着。在天空下,我们在那儿活着。一切秩序井然,只是略显心事重重。

作家史铁生先生在他的书中写到:艺术或文学,不要做成生活的侍从或帮腔,要像侦探,从任何流畅的秩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

我相信这是艺术或文学在任何时代的价值所在,我们不需要从艺术中再次肯定人类的进步、成就和骄傲,再次颂扬这座宜居的城市,却无视贫乏、破碎、罪恶与渴望。加里森说,艺术要让人看见真相,并给人希望。

在这些作品中有这样一张画,棕褐色调子,在一堵墙后面抬头望见一栋楼,恰成一个角度,露出一片锋锐的天空,和稀薄的云,像是另一个国度正顺时针方向缓缓展开。当这一刻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心留意到了吗?

完稿于2012年2月15日
昆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