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在线艺博会2.0精彩回顾
发起人:顾灵GL  回复数:0   浏览数:2847   最后更新:2012/02/13 10:41:15 by 顾灵GL
[楼主] 顾灵GL 2012-02-13 10:41:15
VIP在线艺博会2.0精彩回顾

-转顾灵博客



撰文/顾灵

2012年2月3日-8日(纽约时间)举办的第二届VIP在线艺博会吸引了全球115家画廊。在大家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大型公关广告活动之余,VIP艺博会的布展、交易、延伸活动究竟开展得如何,让我们来共同回顾。

宣传
VIP艺博会在Facebook和Twitter的公共主页早在开幕预览前一个月就人头攒动,主办方煞费苦心地漏宝贝、攒人气。今年特别开设的讨论频道集结了众多一线交易商、画廊主、基金会、收藏家、艺术家的访谈与短评,如Adam Lindeman与Michael Plummer关于收藏与艺术市场投资的访谈,邵忠基金会的短片等,都颇为有料,令其转发与评论热度激增。

展商
展览根据参展商的级别高低分为头等大展位(Premier Large)、头等中展位(Premier Medium)、头等小展位(Premier Small)、新兴画廊(Emerging)、焦点(Focus)与其他(Editions and Multiples)。“头等”版块中的明星画廊名单比首届长了不少,高古轩、Hauser&Wirth、佩斯、伦敦白立方、纽约David Zwirner、上海香格纳、北京美术画廊(Pékin Fine Ars)、巴黎Yvon Lambert、纽约Lehmann Maupin、北京麦勒画廊等均在此列。“其他”版块引人注目的展商包括知名新媒体艺术网站“根茎”(Rhizome),英国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与中国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

布展
展览界面相对首届更为精致、优雅,视频/录像作品的增加使作品浏览方式更为多元,除了图片的放大高精拖动显示外;想象在家中壁炉前躺在沙发中镜心欣赏某部全屏艺术影片比在展厅的黑屋子要来得惬意不少。但缺陷也肯定存在,尤其是那些对空间要求较高的雕塑装置作品,平面的照片完全丧失了作品原有的空间力度。

除了目前在线浏览方式本身的限制“硬伤”外,此届VIP艺博会主办方的确花了不少心思让观众不会错过好作品:如邀请前沿策展人与藏家制定“导览”行程,跟着公认有眼光的人先转一圈;不少画廊在短短六天的展期内进行了多轮包含不同作品的策展项目,让观众每一天在同一展位看到的作品都是新鲜的;网站的广告位也不时打出新晋作品与正在更新的策展项目,让观众想错过都难。不过细节之处还是有所闪失,不少画廊提供了丰富的作品与艺术家介绍资料,但因为核对疏漏,不时有文字和作品对不上号的现象,不免让观众一头雾水。

网络
既然在线就一定得好好利用网络的优势。除了上文提到的先期宣传外,每一个浏览页面中都有Facebook与Twitter的评论发布按钮,频道右侧栏的Twitter实时更新也能让你看到大家正在讨论的热门作品。VIP2.0保留了首届中的“收藏”功能,观者可以把喜爱的作品加入收藏夹,反复回味之后再下订单也不迟。

交易
据Artinfo称,“几日内的销售并不理想”,但真正的官方交易结果,还请拭目以待4月19日出炉的《VIP白皮书》吧!

参展佳作回顾:

常青画廊


二缺一(Two Less One), 2009

综合媒材:金木,双折镜

尺寸:180 x 120 cm/面镜

版本:唯一原作

价格:待价而沽

“二缺一”(Two Less One),两面大镜子镶着镀金框固定在墙角,互相反照。其中一面镜子被皮斯特莱托在一次表演中用把斧子击碎。尽管镜面破碎,但其反射力依然存在,事实上,碎片几何级数般增长了反射画面。每一片不规则的碎镜面不论其面积多大,都从某种层面上延续了与之相邻的那面大玻璃的整体存在。镜面与镜面的重复反射又映衬了一句梦幻般的法语老话“戏中戏”(mise-en-abyme)。



黑九号(MIR-NOIR-9), 1986

综合媒材:纸面、布面碳粉,镜子

尺寸:175.5 cm x 223 cm x 3 cm

版本:唯一原作

价格:待价而沽

浮在背景上的镜面碎片其实是一张镶在画布上的纸面绘画。这片仿镜画创造了一个如此新奇的维度,从视觉上揭示了现实的传统维度与时间线的并生合现。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

1933年出生于比埃拉(Biella),意大利。现生活和工作于比埃拉。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辉煌的当代艺术家生涯持续了四十余年。他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在意大利和国外也有无数次的展览。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五十年代末,那时他创作了第一幅自画像。1961年他把油画布画成黑色,然后上一层厚些的清漆,表面变得可以反射,使油画布和镜子结合。这产生了目前的 Il 系列。1962年皮斯特莱托开始剪下人物把他们用在反光的钢制薄板上。观者的映像成为艺术作品的部分。艺术和生命的内部穿透伴随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停顿地结合。这是皮斯特莱托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的两个主要的关于主体的特征。皮斯特莱托创造性的实践在艺术史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神秘的、拘泥形式的描绘不再存在。另一方面,事件或系列事件每次都引发并有助于作品。



消毒(La Désinfection), 1997

装置:热盘子,铝锅,竹蒸笼,书,铁

尺寸:100 x 120 x 42 cm

价格:待价而沽

乍一看,这件作品好像只是一套蒸笼烹调系统,只不过烹调的不是食物而是书。她展现了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两种营养素:物质的与精神的。有时这两种不同的“食物”可能导致消化问题,但它们都能像病毒那样感染我们。我们如何才能接受不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如何才能将病毒转化成补药从而强身健体、美化心灵?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面临的挑战。



陈箴
1955年陈箴出生于中国上海。1986年在去巴黎之前,他在上海学习艺术和布景设计。此后前往巴黎继续深造艺术,并开始用日常物品创作出非凡的装置作品,像床、帆布床、床垫、保龄球以及一些其他物品。1990年他在巴黎开始展示早期系列装置作品。从那时起,陈箴的职业生涯可以被分成三个时期:十年文化革命、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十年西方世界的经历。他的作品关注人类、自然和事物之间的关联;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性和理解的缺失;并最终关注反省和治愈。虽然如此,他的作品也详细描绘了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和城市化(在西方世界,同样在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如他曾前往以色列和巴西的贫民窟旅行)。2000年陈箴因癌症逝世于巴黎,享年45岁。

Victoria Miro画廊


知识果实(The Fruit of Knowledge), 2011

雕塑:书、金属架、铜、硅、水牛毛

尺寸:书堆高65 cm,猩猩高180 cm
价格:€100,000 – €150,000折合人民币约83万-125万
这件作品的部分灵感来自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著写的一个短篇故事《一份学术报告》(A Report to An Academy),其中一只穿着体面、受过良好教育的猿向一组学者委员会讲述它的生平故事。它被人从野外抓获,当时面临着两难抉择:要么去动物园度过余生,要么登台做一名演员,于是它决定尽量模仿人类的行为以致最终他已然遗忘了做一只猿是什么感觉。卡夫卡这篇文章写于1917年,而在同一年,心理学家沃夫冈·科勒(Wolfgang Köhler)针对猩猩的逻辑行为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其中一项即在房间顶上悬挂一些远高于他们伸手距离的香蕉,并在地上散乱放着一些条板箱。实验对象中最聪明的一只发现只要把条板箱叠起来并爬到上面就可以够到香蕉由此解饥。
Elmgreen & Dragset这件新颖而幽默的作品“知识果实”(The Fruit of Knowledge)是对这一实验的精彩戏说,作品中的条板箱被大开本的书籍所替代。这只富于创意的猩猩把书籍堆起来以便够着头顶挂着的香蕉,这同时反映出书籍内容本身的另类实用:写满当代文化理解的书页变成立柱,对人类亦有所启发。



Elmgreen & Dragset

来自丹麦/挪威,生活并工作于伦敦与柏林。

Elmgreen & Dragse的创作总在寻求艺术呈现与体验的方式。通过指摘来自机构批评、社会政治与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各项原理,这一双人组合利用其雕塑、装置与表演将日常品重新演绎得充满风格化智慧与巅覆性幽默。2010年,他们往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的ZKM*博物馆那海绵状的空间里塞入一幢四层的政府办公楼;2004年,他们把纽约柏晗基金会(Bohen Foundation)改建成第13街地铁站;2005年,他们把一间普拉达(Prada)精品店运到了德州沙漠;他们还将机构空间植入公共美术馆的建筑体内,正如2006年在蛇形画廊举行的颇具争议、大名鼎鼎的“福利展”(The Welfare Show)。他们的创作围绕社会模式与社会空间展开,犀利地表达他们对现状的反省。

双人组Michael Elmgreen (出生于1961年,丹麦) 与Ingar Dragset (出生于1969年,挪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如今他们壮志凌云的个展“明星效应:一对多”(Celebrity: The One and the Many)正在德国卡尔斯鲁厄ZKM博物馆上演。其他较为重要的个展包括:MUSAC, León, Spain (2009), Malmö Konsthall, Sweden (2007), Serpentine Gallery, London (2006), MCA Chicago (2005), Tate Modern, London (2004), and Kunsthalle Zurich (2001). 2003年,Elmgreen & Dragset在柏林汉堡火车头(Hamburger Bahnhof)赢得了尊荣的“国家杰出青年艺术奖”(Preis der Nationalgalerie für Junge Kunst)。Elmgreen & Dragset因其在丹麦与挪威国家馆(Danish and Nordic Pavilions)中的杰出合作策展于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获得藏家特别提名奖(Special Mention for The Collectors)。



两人的雕塑作品“铸金小天使雕像”(见艺术家合影)被选为最新一届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第四个”立柱的中标者。



*ZKM为世界上第一家且唯一以“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为主题的博物馆。它成立于1990 年,正式开幕于1997 年10 月,位于德国西南部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废置的兵工厂址,一方面保留大部分原建筑风貌,一方面也融合了建筑大师Rem Koolhaas立方体玻璃建筑。它的宗旨是雄心勃勃地创建一家机构,一个结合艺术与科技的大实验室与媒体城,一所将掀起新视觉运动的“新包豪斯”。



考夫曼·雷配托画廊(Kaufmann Repetto)


框(绿),Frame (green),2010

雕塑:挂毯、墙纸、墙面涂料等

尺寸:90 cm x 100 cm x 20 cm

价格:€10,000 – €25,000折合人民币约8.3万-20.9万

《框》(Frame)将一张祈祷者地毯的中心画面挖空,这些用来冥想的画面通常是门、窗、花园诸如此类。在祈祷者冥想时,这些被限定的画面空间将个体与不纯的地面分隔开来。艺术家通过“移走”这样简单的改变反思文化身份与后殖民主义。



Latifa Echakhch

出生于1974年,摩洛哥

生活并工作于瑞士马蒂尼

Latifa Echakhch的作品通常基于对身份及文化象征的结构与表现。她的创作涉及装置、雕塑、录像、干扰与行为等。艺术家将承载有文化与政治显着性的物件去语境化,并重置于极少主义的语言中:廉价的东方祷者毯框着简单的边,常见的摩洛哥玻璃茶具被砸碎成一片无声的暴力,没有旗的旗杆堆叠在一起,被撤走的物件如鬼魂般回荡着它们的声响,揭示了后殖民时代的矛盾与模式。她最近的创作将焦点瞄准政治与艺术的十字路口,如现代主义的遗留对社会的影响,讽刺与怀旧交错着对20世纪的落寞乌托邦作出反馈。

Latifa Echakhch于1974年在摩洛哥出生,随后在法国长大。自2008年其作品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展出后,她受到了诸多策展人与收藏家的注意。其个展包括: Kunsthalle Fridericianum, Kassel, Biennale de Lyon, and Swiss Institute, New York (2009); MACBA, Barcelona, FRAC Champagne-Ardenne, Reims, FRI-ART, Fribourg, and most recently GAMeC, Bergamo, Italy (2010).


玛丽安·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

衡-水平(Vaaksauora – Horizontal ), 2011

录像/影片:六通道高清投影装置;5.1环绕立体声;时长:6分钟

尺寸:310 cm x 1050 cm

版本:5

价格:€50,000 – €75,000折合人民币约41.8万-62.7万


Eija-Liisa Ahtila

出生于1959年,芬兰

生活并工作于赫尔辛基

Eija-Liisa Ahtila先后在伦敦印刷学院(London College of Printing)、洛杉矶大学(UCLA)及洛杉矶美国电影研究所(American Film Institute in Los Angeles)学习电影。1990年她获得了芬兰坦佩雷年度青年艺术家奖,自此她收获了无数荣誉及奖项,包括AVEK视听文化重要成就奖(1997), the Edstrand Art Price (1998), a DAAD fellowship (1999),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荣誉提名奖(1999),梵高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奖(2000), 艺术中央委员会五年荣誉席位(2001), Artes Mundi Prize (2006)。她的作品也曾参展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2002)与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


近拉古萨的山坡(Hillside near Ragusa), 2007

照片:C print

尺寸:234.31 cm x 306.07 cm x 5.08 cm

版本:3

价格:待价而沽



Jeff Wall

出生于1946年,加拿大

生活并工作于温哥华

Jeff Wall毕业于温哥华的英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并前往伦敦柯陶德研究院(Courtauld Institute)深造。他的作品参加了无数次国际展览,如2007年先后在纽约现代美术馆、芝加哥艺术研究院与旧金山美术馆举办的个人回顾展。他也荣获了无数奖项,包括加拿大安大略省艺术署保罗诺曼艺术摄影终生成就奖(The Paul de Hueck and Norman Walford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 for Art Photography,2001);哈森布拉德基金会国际摄影奖(Erna and Victor Hasselblad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 in Photography,2002);及哈弗曼视觉艺术奖(Roswitha Haftmann Prize for the Visual Arts,2003)。



香格纳画廊


开幕4-平衡木, Opening 4- Halancing beam, 2011

装置:平衡木、铸铁雕塑

尺寸:150 cm x 500 cm x 45 cm

价格:$50,000 – $75,000折合人民币约41.8万-62.7万


这件作品很眼熟吧?没错,它来自张鼎于2011年5月在香格纳上海H空间举办的个展“开幕”。“开幕”的开幕式灯红酒绿,群魔乱舞,可能你并未能够仔细端详这件作品。它还被选为VIP艺博会登录界面上的开门之作。
张鼎

张鼎, 1980年生于甘肃, 居住并工作在上海. 2003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油画系. 2003-2004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新媒体艺术. 近期的展览包括: 很多灰-比翼艺术中心, 上海( 2005) ; 第一届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 MC1, 蒙彼利埃, 法国( 2005).



托马斯摩登画廊(Galerie Thomas Modern)


未生(Die Ungeborenen), 2001

综合媒材:照片上铅拼贴

尺寸:123.5 cm x 60 cm

作品顶端手写有作品标题,底端亦标注“Manipeelia Upsidownia”字样(含义不详)
价格:€185,000折合人民币约154.6万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纸面作品同其大型雕塑一样,都有援引自德国历史、神话、文学、音乐、哲学、建筑与民俗的主题,正如作品《未生》(Die Ungeborenen)对第三帝国(Third Reich)遗产的质疑。在这张被重新加工过的照片上,被战争摧毁的墙壁与地面之前是干枯植物的尸骸碎片。
基弗的纸面作品还携有特别的幽默与讽刺,内容的质量被抒情精巧的形式感所抵消。细致描绘的线条与布条掐丝和铅线的拼贴组合在充满画面感的背景地面上相映成趣。与此同时,基弗自创的词句让作品的涵义更发人深省,例如写于作品底端的字样“Manipeelia Upsidownia”就可以读作“许多人倒过来”(many people upside down)的玩味谐音。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出生于1945年,德国

生活并工作于法国普罗旺斯

Anselm Kiefer于1945年出生于德国多瑙艾兴根(Donaueschingen)。他先是在弗莱堡(Freiburg )学习法律与浪漫文学,但业余时间一直坚持画画。自1966起,他在弗莱堡和卡尔斯鲁厄的国美(Staatliche Hochschule der Bildenden Künste)学习艺术。自1969年因其颇具争议的政治行动“占领”(Besetzungen)而广受关注。接着他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Düsseldorf Kunstakademie)跟随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继续深造。基弗创作中检视德国历史与神话的主题恰是来自博伊斯的影响。其绘画与拼贴采用多种媒材,从铅、植物、沙到布料,不一而足,且越做越大。1977年,他参展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1978年,他的首届个展在伯恩美术馆(Kunsthalle Bern)举行,1979年一场更大型的个人展览移师荷兰埃因霍温凡阿贝美术馆(Stedelijk Van Abbemuseum)。1980年,基弗与乔治·巴则利兹(Georg Baselitz)代表德国馆参展威尼斯双年展,引起了广泛争议。1984年,他在杜塞尔多夫Städtische美术馆的个展获得了空前成功,并转往巴黎城市现代美术馆(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作巡回展出。1987-89年基弗的全美巡回展为他带来了紧随其后的一系列国际展览邀约。1990年荣获高瑟艺术奖(Kaiserring of Goslar)。1992年,基弗迁往法国。1999年荣获日本艺术协会帝王奖(Praemium Imperiale of the der Japan Art Association)。2007年,基弗为巴黎卢浮宫的定制作品揭幕。此外值得一提的展览经历还包括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与古根海姆毕尔巴鄂馆的个展。

基弗最感人至深的事迹当属他对法国南部La Ribaute的一座废弃丝绸加工厂的改造。自2000年起,他开始与少数几位助手一块儿,在这篇废弃的厂房创作各类巨型装置、雕塑和拼贴画。荷兰女导演索菲亚(Sophie Fiennes)为该项目拍摄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故城草木深》(Over Your Cities Grass Will Grow, 2010)。


亚历山大·麦奎与伊丽莎白·伯娄:燃烧(Alexander McQueen & Isabella Blow: Burning), 1996

摄影:c-print

尺寸:73.66 cm x 101.6 cm

版本:7

价格:$33,000折合人民币约27.5万

La Chapelles的摄影已然成为摄影史的里程碑。他对名人及其个性的夸张描绘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的照片是嘈杂的、抢眼的、精工细作的、挑衅的,经常伴随着对波普艺术讽刺性的误读。

David La Chapelle

出生于1963年,美国

David LaChapelle的故乡在康涅狄格的费尔菲尔德。他曾就读于北卡罗莱纳艺术学院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他幼年就爱好摄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迪·沃霍曾雇他做《访谈》(Interview)杂志的摄影记者。他对醉人波普的游戏态度为他带来了无数名流肖像的摄影邀约。他的绘画语言是媚俗和炫富、信仰与性感、扎眼的矫揉造作与挑衅的暴力倾向之交合。他的摄影装置通常耗费数小时的微调,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极具标志性的超现实与幽默风。
2005年,其精选作品展“艺术家与妓女1985-2005”在纽约戴奇艺术中心(Deitch Projects)举办。2007年,首个大型个展举办于德国柏林赫尔穆特·纽顿(Helmut Newton)基金会摄影馆。同年,他的作品亦在米兰皇宫(Palazzo Reale)等地展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