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维尼斯特:展示:给还是取,给是为了更多地取?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1   浏览数:2170   最后更新:2012/02/11 16:20:46 by guest
[楼主] 理论车间 2012-02-08 18:09:09

本维尼斯特:展示:给还是取,给是为了更多地取?

-莫斯认为,一个献出的东西的价值,在被回报时,是会多出来,有增补的。不仅是这个被献出的物或作品自身的品质决定了回报的价值,而是背景里那一张巨大的契约-伦理之网,更保证了返还的价值会远超付出的价值。而法国结构主义者比如列维-斯特劳斯则将这种“增补出来的象征内容”,归结于物在文化中继承了某种神秘-神话式力量,是因为物之中带有hau,wakan, d'orenda, mana这样的品质。而这些文化价值,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是被语言同化,也就是说,是像词语那样被搭配和组装的。而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被语言所结构。

这个分岐划开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德里达站在了莫斯一边。

2-本维尼斯特《印-欧词汇中的匮赠与交换》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问“取”来自“给”,还是“给”来自“取”,是无谓的。这个问题先就问错了。

为什么问错了?直观地讲,他认为,取和给,不是在语义上确定,而是在句法上来确立的。在英语中,to take something from somebody, to take something to somebody这两者的意思可以相反。本维尼斯特暗示,这样在句法上才定夺,使才我们使给或取这一人类的根本行为保持一种“语义上的暧昧(两岐)”,类似的就还有“买”和“卖”之间(《印》,318)。而现代货币把这一行为僵化掉了。而正是货币经济才使艺术品有了价格。而正是艺术品似乎是被商业-市场价格关进抽屉了,所以才需要展示。

3-德里达讨论匮赠,关注的是这么政治哲学问题:全球伦理将建立在什么之上?哈贝马斯是回答:建立在人类的交往化理上。德里达是认为人在还没有语言的部落时代,就有这种potlatch的冲动,这种最原始的半宗教、半伦理的冲动,会确保人类的未来政治是一种好客政治:来客和东家互换位置,比谁给出的多;西方为了不丢面子,应该学会更慷慨地匮赠。

[沙发:1楼] guest 2012-02-11 16:20:4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