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平视》廖斐与苏畅双人展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1938   最后更新:2012/02/06 15:01:01 by 弥撒
[楼主] 弥撒 2012-02-06 15:01:01
平视
VANGUARD GALLERY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
2012.01.03–2012.03.11

-转artforum


苏畅,《泽石》,2011,44x24x12cm,树脂、着色。

千万不要被“平视”展览中那些看起来有着虚冲、淡泊之气的作品所蒙骗。廖斐的一系列观念式的素描中,绞缠着神学、宗教因素,隐约流动着一种建构的愿望。《无限往复》(2010)的手稿中,物体的序列、结构、空间纷至沓来,这种科学式的绘画笔法与科学家解码上帝之于人类的DNA语码,有着相同的理性之狂热。这些作品根本性地有别于美术院系学生用来“练腕子”的素描之作,在于廖斐试图还原、状摹准晶体。这种物质最早由宇宙学家彭罗斯推想,2011年以色列化学家Daniel Shechtman凭借对“准晶”发现赢得诺贝尔化学奖。更为神奇的是,这种物质结构似乎早已为伊斯兰教的神旨所窥见:14世纪的西班牙清真寺宫城阿尔汉布拉宫和15世纪伊朗Darb-i Imam清真寺内都有此类原子结构的阿拉伯式镶嵌图。而在《无限接近透明》(2011)中,作品停留在宗教式的克制上,连设色都是如此。紧闭双眼薄唇的男子头像,极简的圆和线,连最性感的背部都取消了性别因素——腰愈往下愈直,最后一片混沌。柏拉图正四、六、八、十二、二十面体的5幅作品中,色彩清浅多变,不再刻意强调明暗对比,但绝对规则、完美赋形的物体及其表面镌刻着菱形、方形纹样,经大量对称后仍然形成了一种优雅的理性。廖似乎一直在执着发问:世界的内部序列是怎么样的,精神世界又如何?

同为“格物致知”,东方的观照式的认知方式,则有别一种态度:“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作为董其昌的“乡人”,苏畅的山水雕塑、摄影造景都袭了一点点文人山水风貌。在诸多作品中,“树”是常客。各类铜丝所制之树,或虬依山崖,或婆娑远郊,让人起念董其昌的著名行书《枯树赋》。而作品“第二日”,取名手法颇有古典意境,让人忍不住接续道:“第二日,霁雪初晴”。摄影作品中,一处造景铜丝小树林里,覆雪几寸,并无履痕,但好像在等着展开叙事,带一点留白的活泼。其余雕塑小品,如茸城郊野、泽石、半山、悬石、远郊、谷水阳、昆山阴,都带有了典型文人山水画的命名方式。转过头去,就会发现这种典型的东方的命名方式,与廖斐那些带有哲学意味的命名方法全然不同——这也就构成了各自理解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方法。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苏也有从纯粹的文人山水场景中荡开去的时候:作品《灯塔》(2011),礁石尽处一座灯塔,好像更接近于西方现代小说的场景。故,平视、内视或对视都无妨?

— 文/ 袁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