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第一次策展人会议召开
发起人:眼镜兄  回复数:7   浏览数:2794   最后更新:2012/02/23 00:11:47 by guest
[楼主] 眼镜兄 2012-02-06 13:01:36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第一次策展人会议召开



2012年2月4日-5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第一次策展人会议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召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双展办、局艺术处、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团队出席了会议。

会议讨论和深化了:1、学术主题;2、展览结构; 3、艺术家提名;4、城市馆提名;5、赞助方案;6、宣传方案;7、下一阶段工作时间表。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是“重新发电”。其中包括由“溯源”、“复兴”、“造化”和“共同体”四个板块组成的主题展览、包括《上海方舟》、《中山公园计划》等组成的特别展览、教育项目《圆明学园》等环节。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为邱志杰,联合策展人为鲍里斯•格罗伊斯、简斯•霍夫曼、张颂仁。此外,这一次上海双年展面临三“变”。第一“变址”,地址改变了,从跑马厅到电工厂,从一个历史殖民的遗址到一个新开发的江畔世博园新址。第二“变量”,体量在变化,未来的体量是原来的三倍。第三是“变性”,从封闭型展馆到框架式厂房,从一个历史殖民文化的反思之地跑马厅,到了一个民族工业自我记忆和自我建构之所。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新闻稿


一、 回顾与总结

从1996年开办以来,上海双年展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主旨: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体,邀约全球艺术界前来共同诠释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探寻当代艺术的开放方式和本土内涵。进而,一方面体现当代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研究中的积极意义,来建构一种独特的文化话语谱系;另一方面建构起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其思考的锋芒嵌入一代人的记忆,让其蕴含的文化史观影响一代人。

上海双年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话语谱系。尤其从2000年第三届开始,上海双年展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展览策略,明确立足在地性、面向全球性的基本的主题思考之后,一届届走来,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话语谱系,这个话语谱系已然涉入城市关怀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解读中国城市发展的诸多命题。从第三届“海上·上海”思考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独特的现代性,到第四届“都市营造”思考城市的建造及其文化政治意涵,到第五届“影像生存”思考影像时代和人的生存,到第六届“超设计”思考设计的文化身份及其过度开发,到第七届“快城快客”思考都市人的身份及其历史的流动性,再到第八届“巡回排演”城市剧场的历史性运转及其宿命般的建构力量,历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环环相扣,在全球国际艺术双年展序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问题链。对其主题思想之链做一个综述,可以是关于中国和全球背景下城市研究较为全面的文化研究报告。

上海双年展的话语谱系建构起一种思考的眼光。这种眼光将帮助我们面对和处理全球与本土、历史与当下、表象与内涵、民间社会与政体要求之间的种种复杂的情势,在一系列复杂的命题中保持批判的锋芒,生发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艺术创造的力量,并构筑起相对平衡、在未来值得深思的思想和交流的空间。这种眼光具有一种策略性,既有文化政治的针对性,又努力建构艺术研究的学术性,同时还考虑到城市的公众需求,其本身就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产物。

上海双年展的话语谱系还带来了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尝试涉入当代艺术最活跃的文化思考方式,推进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成果,推进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另一方面也试图处理当下中国各种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建构当代实验艺术与城市、与大众的关系,推进大众包括美术界对于当代艺术的认识。这种模式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种艺委会讨论和确定主题及策展人人选、策展人推进和深化主题结构及遴选参展艺术家、美术馆和双展办保证经费和落实实施计划的上海双年展方式,保证了上海双年展主题线索的贯彻,学术质量的体现,展览实体的呈现,使上海双年展成为中国双年展中最富于学术坚持的双年展。

经过八届的历练,上海双年展的品牌逐步确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民众热情的高涨,参观人数的增加,媒体越来越主动的关注报道等等,都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记忆犹新的还有展场内人头攒动的情形以及观众的观展热度:2006年,上海双年展创下28万人次的参观记录;2008年,上海双年展创下单日内观众人次逾万的记录,等候入场的长队弯弯绕绕甚至排到黄陂路。参观者不仅是少数的专业界人士,更有大量普通市民、青年学生和白领,亦可见,上海双年展一向所致力的当代艺术教育和普及推广已颇有成效。


二、 迁徙与转型

在龙年的2000年,上海双年展迎来了第一次迁徙与转型。12年后的2012年,上海双年展迎来了又一次的龙年腾飞,一次历史性的文化转型。这一次,上海双年展面临三“变”。第一“变址”,地址改变了,从跑马厅到电工厂,从一个历史殖民的遗址到一个新开发的江畔世博园新址。第二“变量”,体量在变化,未来的体量是原来的三倍。第三是“变性”,从封闭型展馆到框架式厂房,从一个历史殖民文化的反思之地跑马厅,到了一个民族工业自我记忆和自我建构之所。跑马厅的殖民文化历史和城市中心身份带来的独特的国际视野,造就了上海双年展上一轮的城市主题脉络及其眼光和模式。随着上海双年展和上海美术馆分别迁入新址,将形成夹江相望两岸双珠的格局。迁址带来了新的契机,带来了上海双年展对自身责任和历史机遇的新思考,也将带来上海双年展的策略性变化。

上海双年展新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民族工业的遗存,这里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城市的动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莅船厂,傍浦江,望全城,将成为上海世博会后的一个新标志,成为上海市民心中的一个体温计。从跑马厅迁入电工厂,由殖民文化的反思转向近代工业史和自身能量这类自我建构的反思,由城市中心的历史远眺到母亲河畔的崭新记忆,必定带来上海双年展不仅是体量上、环境上的转机,而且还将酝酿某种更为内在的精神转型和内涵更新。这样一个文化地域、城市地理的变迁,将带动和激活关于文化政治、城市研究的新思考,进而推进当代艺术的实验品质,完成上海双年展的自我更新和文化转型。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址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量转变,而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型和一个自我更新的契机。这样一次转型的契机注定备受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寄望上海双年展把握这次契机,探索新的思考方式,突破全球双年展的困境——体制化、奇观化、娱乐化、庸俗化的困境。

这12年一轮回的搬迁和转型,背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质的提升,是上海文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隔江双馆的宏大机制。这个双馆机制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关怀的重要延伸和深化,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持续中国文化振兴使命、肩负改革开放时代担当的一个宣誓。


三、 主题与策展

(一)学术主题

“重新发电”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本次主题的对应性和契合度可能是历届上海双年展之最,它是一种回溯,也是一种展望,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宣言。这座建筑的文脉,内在地包含了继往与开来,涅盘与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量聚散与历史盛衰之间深刻的联系。它曾是城市能量的发动机,是物理能量的发电,那么今天,它要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变成文化能量的发动机。它充分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扣准了中国工业摇篮的命脉,承载了当代资源变革的使命,形象地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和世界上其它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一样,热电厂建筑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开发,并不只是废旧资源的再利用,而是整个城市生态的反思和重新设计。城市,因人类相依为命的群居生活方式,和相互交往与分享的愿望而生,在经历与工业时代数百年的不解之缘之后,今天依然在不断更新。城市不但是能量输入的接受者与消耗者,更是能量的输出者。2012年的今日城市,是人才、资源、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思想碰撞、行为互动、对话交流与融合共生的交往空间。携带着不同身份、记忆和感性方式的诸多个体,在这里决定形成共同体,共同维护着我们称之为“社会”的那种历史方案,这样一种意志是城市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重新发电”并不只是把发电厂搬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也不只是简单地关于思想能源的诗性阐发,而是对于我们的生存方式的资源性因素的反思。旧电厂重新启用的时刻,它所输入我们的社会网络中的,并非传统的电能,而是一种激活共同体内在能量的精神脉冲。

前现代粗朴的能量采集方式受制于地理、气候、资源的限定性供给,但远在资源尚未发生欠缺之时,东方已经发展出内省式的能量发掘方式,东方的圣贤向内挖掘自身的潜在能量,表现为气功,瑜伽等内在修炼方式,这是一种思想来电、精神来电。

现代以来,尤其西方对能源的获取方式是对外寻求,向远方寻求。人类不停地探测,圈地,开采,分配,消耗,再向更远方和更深处探测。当前这依然是最主流的方式,并引发出能源战争。而新能源的寻求,尽管加上了环保主义叙事,并不能免于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关键是人类依然遵循向外探求的道路,向更深的地层和海底、更远的外太空进行探测,并纳入资本控制的轨道。在这种逻辑下,甚至用心良苦的生物柴油炼制计划,也会引发了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成为一些地区饥荒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将一再地陷入未来学狂热与末世学焦虑的极端情绪的纠结。

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矿藏。我们必须重提另一些能量来源的方式,即从共同体的关系中寻求能量。就像我们儿时寒冷的冬季,并不总是烧煤生炉子取暖,而是互相挤靠。能量不是等待被发掘的秘藏,而是来自共同体意识。他人与我们的差异,成为我们能量的源泉,因此保全他者、保卫社会,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计。只有与他人共生,各民族共生,文化才能有多样性。也就是要制造一个和谐社会,制造一个生态的发展模式,制造一个全民共享的格局,它揭示了文化关怀和生命能量的核心,也强调了多种文化共生共荣的国际命题。

能量从共处的方式中孕育出来,因此我们关注那些有“发电机”能力的艺术家们和知识生产方式。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一批艺术家,他们不只是用物品的生产来消耗资源,而是把他们的工作作为发电机,向他们所处的网络输出能量。他们建立自己的共同体,探讨能量的分享、转化和配适、共振和放大,在他们的活动中诱发出社会环境内在的活力。他们工作在田野、街头和社区,将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编织在社会能量的重组之中,为此随时准备突破现有的艺术概念与体制。这些具有总体艺术倾向的艺术工作,贯通了个人与群体、他者与自我、劳动与创造、日常与奇迹,这是我们关切的核心。


(二)主题展

主题展将由“溯源”、“复兴”、“造化”和“共同体”四个板块组成。这四个板块分别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作为历史的重访者与重写者的艺术,作为能量的变压器与转换者的艺术,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往的艺术,以此形成一条主题链。

1、Resource 溯源

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与思想资源的回溯与转型。主要关注各地的艺术教育、开放学院、教育戏剧、以及作为教育者、动员者的艺术家的个体工作。这些发电机一般的艺术活动成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

2、Renew 复兴

这部分是关于文化和历史遗存的涅槃与复兴。将主要聚焦于废墟再生,各地工业遗址和社区改造、手工艺复兴和乡村建设等,展示世界各地对历史的重访和重塑的努力。

3、Reform 造化

这部分是关于当代生活和文化生产的转换与化成。艺术家把自身的工作转变成能量生灭、聚散、转化的检测仪与变压器,他们在末世学与未来学的张力之间,如同改造哥亚号舰艇一般,从未停止。他们的工作,成为与造化平行的过程。

4、Republic 共和

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交流中所有人群的共振和共和。共和是能量的联网、共振,将关注艺术家和艺术家、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如何构建活力共同体、互相滋养和周济,展开共同劳动与创造。这种鲜活的自我组织重构了社会的基础。


(三)特别展

1、《上海方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迫害犹太人,慑于纳粹的淫威,欧洲多国拒收犹太难民。而在此刻,上海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使近3万犹太难民在上海躲过了艰难岁月。这些二战避难犹太人拍摄的上海老照片,包括避难犹太人中的画家大卫·布鲁赫的作品展,将展示人类如何在灾难中相依为命。这个特别展是对主题展中“共和”板块的呼应,同时也是对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致敬。

2、《中山公园计划》

中国传统社会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社区的公共空间是宗族祠堂。农耕时代结束之后,在中国由传统社会重新组织为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新的公共空间形式应运而生,遍布中国城乡的中山公园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们往往集政治记忆、休闲景观、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中国各地的中山公园创设于1927年孙中山逝世后,各地纷纷把私人花园、前朝皇家苑囿等改造为公园,这本身是把家族血缘认同转换成国家认同的一个过程。在中山公园纷纷兴建的过程中,中国的“百姓”转换成了“公民”。对中山公园的研究势必扩展成为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变迁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视觉文化塑造的思考。

此次纳入上海双年展框架中的中山公园计划,将先于上海双年展正式开幕时间,从闽西客家祠堂开始,在这里展示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家国记忆,然后向东到达闽南漳州、厦门、泉州城市群的各个中山公园,分别展示台湾艺术家和文化人在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创造能量。再向东穿越海峡,在台中、台北等城市的相关机构展示大陆艺术家的创作。最后在上海双年展举办期间回到上海中山公园。这个中山公园计划是对沿途城市人民记忆的采集和对于族群认同的古典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反思。它对应着主题展的“共和”与“复兴”中对历史回访的重要性的强调。


(四)城市馆

城市馆模式的采用是本次上海双年展的重大举措,并将为此后的上海双年展探索作为常规模式的可能性。此次将城市馆模式纳入上海双年展的框架,是上海双年展固有的问题线索的逻辑推进,同时也是新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空间所提供的物理可能性。

本次双年展我们将优先考虑所邀请的城市和上海本身的关联,同时也会关注这些城市和“重新发电”这一主题的关联性,甚至一些名声未必显赫的小城市也可能纳入视野。操作模式上将采用和相应城市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的方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开辟城市馆展区,或落实在上海其它艺术场馆空间。目前,这一构想已经得到不少重要城市的相关合作机构的积极响应,如:孟买、伊斯坦布尔、德黑兰、香港、台北、伦敦、巴塞罗那、乌兰巴托、柏林等。


(五)开幕表演《触电》

新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紧靠黄浦江畔,置身世博园江南广场,是一个完美的剧场。开幕当晚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多媒体表演将把这里变成感性互动、能量共振的剧场。出现在美术馆主入口立面的超大型多媒体3D Mapping投影表演,将追溯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从洋务运动中上海南市的第一盏电灯到发电厂,到世博会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然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多种戏剧、现代舞、行为艺术、多媒体迷幻灯光秀、互动表演等同时进行,将把这里变成一个汇聚各种视听盛宴的集市,勾连起一整代人的工厂记忆。这个表演中尚有大量目前不便公开的亮点,将给从专业人士到普通市民的人群带来惊喜。


(六)教育项目《圆明学园》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将各类国际双年展中常见的理论研讨会、讲座、交流编织在一个短期学院的框架中。它将是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秋季学院,将从上海双年展布展期间开班。我们将邀请国际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同时展开网校教育,学员结业后将获得结业证书。

这个秋季学院以“圆明学园”为名,“圆”在这里是圆满、完全彻底和循环交互的意思,“明”则是“启蒙”,“学园”无疑指向的是柏拉图式的智慧和批判的共同体。“圆明学园”表明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是一个学习者共同体的自治行为,它是价值交换与传递的平台。

“圆明学园”的课程设置将包括:面向青年艺术家的“跨媒体艺术大师班”、与上海各社区合作的“生命教育与艺术治疗社区课程”、“儿童创造力开发班”、“大众媒体艺文记者培训班”等。
[沙发:1楼] guest 2012-02-07 21:58:17
你妈的,谱系学又来上课了。
[板凳:2楼] guest 2012-02-07 22:32:33
邱邱重新充电
[地板:3楼] guest 2012-02-08 09:52:49
肯定是等着找骂的
[4楼] 眼镜兄 2012-02-08 10:31:59


视频: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让城市“重新发电”(上)


视频: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让城市“重新发电”(下)
[5楼] guest 2012-02-09 11:25:26
国美专利假,大,空的形式主义的挪本,邱本身就是空壳.在2012面前这算什么啊.毫无力量感.
[6楼] guest 2012-02-22 01:14:24

[7楼] guest 2012-02-23 00:11:47
很久很旧以前发过电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