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幸存的代价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2228   最后更新:2012/02/03 10:18:01 by 理论车间
[楼主] 理论车间 2012-02-03 10:18:01
齐泽克:幸存的代价

-在剧本里,心理现实主义是令人恶心的:观众会躲到其个性的“枝蔓”里来逃避那难咽的现实。我们最终就迷失于自己的个人性格的深处了。作家的任务应该是狙断观众的这一退路,将观众逼到不得不用无所谓的态度去直面恐怖(《活于终结时代》,75)。我们在面对现实苦难或未来灾难时,第一个想躲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内心(陈丹青式反应)。如果躲到里面去了,还觉得不安全,那就躲到过去,如“民国”之中。一个当代作家的写作的任务,就是切断读者和观众的这样的后路!那个非意识形态的生活世界或内心或人文精神或“西南联大”或“民国”,都只是一个传说。

2-贝尼尼的《生活是美丽的》:父亲最终到,儿子一直是在配合着演,来对上他的高贵的谎言,以便使父亲在集中营时心里能好受一点。这也如Lina Wertmuller的电影Pasqualino Settebellezze:主人公在集中营里想讨好女狱监,就拧自鼻子睡她,还被她骂成蛆,终于升为内管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挑出六个人送到毒气室。

3-幸存:我是在这里此刻好好活着,行动羊呢?还是已成为植物人,成了一个一心想幸存下去的动物?

4-John Frankenheimer的电影《各种第二次》:主人公很有钱,却不满于自己的生活,就请一家公司弄一个尸体,证明他死了,用化妆术和整容将他包装成另一个人。他不适应新的身份,就要求改成另外一个人,公司说好的,你去另外找一些你的有钱朋友来顶替你。但这一次,他被拖到手术台后发现自己是必须去演朋友们找替代用的尸体了。

5-耶稣也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的重生的代价,是另一个人的身体必须被毁掉。

6-一个维好纳犹太作家很苦涩地写道:为我们的幸丰收所付的代价,常常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