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车间后门:作为艺术家却也去做批评家的原因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1   浏览数:3397   最后更新:2012/01/24 18:08:41 by guest
[楼主] 橡皮擦 2012-01-23 23:48:41
Liam Gillick:作为艺术家却也去做批评家的原因之一是,“一种半自治的批评的声音微弱了,原因之一就是,策展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你遇到的人里有很多过去是批评家,现在却成了策展人了。最聪明灵光的人都加入到了这一多重活动之中:中介者、生产者、界面和新批评家(《与L争论》,2005:74)”。

@焦應奇:另二個原因或許是:1、批評家的批評有著較為顯見的欠缺,而藝術家對此有較為普遍的共識,這一狀態促使了某些藝術家去表述。2、在藝術里,人們對“觀念”這一理性訴求的“發展”,讓人們不再避諱超出角色概念的理論或理論化表述,藝術家做點批評也就變成必然。可能,藝術家可以辯稱“表達有邊界嗎?”

@陆蓉之Viki_Lulu:我1980末,开始从美国常回台湾,那时用"艺术工作者",因为翻译了"策展人"这个名号,自己也用了它。去年正式告别了策展人的角色,新年新希望,重回艺术劳动者的角色。艺术工作者陆蓉之

@王易罡:定哈!现在大陆的“策展人”像职称!//@陆蓉之Viki_Lulu: 我1980末,开始从美国常回台湾,那时用"艺术工作者",因为翻译了"策展人"这个名号,自己也用了它。去年正式告别了策展人的角色,新年新希望,重回艺术劳动者的角色。艺术工作者陆蓉之 (今天 13:29)

@理论车间后门:回复@焦應奇:在具体情境里,我觉得艺术家肯出来担当一点批评家的角色,很可贵的。大的趋势我认为是,理论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这两个角色正在靠近。艺术学院的分专业训练给人错觉,仿佛艺术劳动分工是自治的保障,其实,艺术家自己也多半没有遵从这一分工,所以大可以放开来,把这事儿淡化掉。

@理论车间后门:艺术家自己同时担当创作者、评论家和策展人,在我看来是完全可以,而且能显得他勇敢而有担当。

@大唐羊:回复@陆蓉之Viki_Lulu:都成了「扯展人」囉

@叫我lucy://策展,已成人人可为的行业,专业上太不讲究了。//

@丁奋起当下的策展人只是一种工作属性,而非身份认同,它不像律师、医生、会计师等等,既代表工作属性,也有身份认证。所有,什么人都以“策展人”的身份亮相也就不奇怪了。既然是工作属性,那就做到尽职尽责,名至实归为原则,如果其他人做不好,艺术家客串一下也就无可厚非。

@林苒的林小苒:也不是不行,但是术有专攻,能兼顾还要都能做得好,不是随便糊弄忽悠夸夸其谈就行。

@林苒的林小苒:回复@陆蓉之Viki_Lulu:陆老师谦和低调。有些人就是把策展人当做某种权利象征去染指,却不见得真有能耐策好一个展览,甚至连策展是什么都搞不懂,以为弄些个和自己私交关系好的艺术家,把作品往展厅一放,就叫做“策展”,其实却贻笑大方。

@你是他杀:回复@陆蓉之Viki_Lulu:哦* *,想到草间婆婆,创作不止。

@你是他杀:回复@王易罡:想到草间婆婆,爱她啊,创作不止。还有kiki,还有lourious这么拼写?

@品尚艺术杂志://@艺术眼Artbaba://@理论车间后门: 回复@理论车间后门:艺术家自己同时担当创作者、评论家和策展人,在我看来是完全可以,而且能显得他勇敢而有担当。
[沙发:1楼] guest 2012-01-24 18:08:41

@理论车间后门:格罗伊斯在《什么是新?》中将策展人比作护士,作品是病人,观众是前去探望的朋友这一说法,应被更正面地理解:策展人应该最终从艺术作品的护理者和收留者,变成其导演:不光展示作品,还要将生产和展示后面的真正的生产关系盘活!他不是魔术师,而是来给久病不愈的生产机制做透格和搭桥手术的!

@生命的修行://@田太权: //@傅榆翔:@林侃璇:@张子康 :@艺术数据网微博 :@陆蓉之@l寒江独调l :策展,已成人人可为的行业,专业上太不讲究了@l寒江独调l :回复@陆蓉之Viki_Lulu :台灣当代藝術較大陸早,且台灣既很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包容各種外來文化,無所謂"策展人"这個名稱的來源

@理论车间后门:"人人可为",“专业上不讲究”,这又有何问题?你不要做着去艺术去解放其余人吗?结果你解放了别人,却将自己囚禁在“专业”里了?不要糊涂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