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與感知的游移體驗-「繼承者」舞作及影音裝置展
发起人:眼镜兄  回复数:0   浏览数:2019   最后更新:2012/01/12 10:18:01 by 眼镜兄
[楼主] 眼镜兄 2012-01-12 10:18:01
肢體與感知的游移體驗-「繼承者」舞作及影音裝置展
-转台北艺术论坛电子报


驫舞劇場及法國聲音實驗團體「聲量團隊」(Volume collectif)合作的「繼承者」舞作及影音裝置展。圖片提供:驫舞劇場,攝影:陳長志

成立於2004年底的驫舞劇場由一群畢業自台灣藝術大學和台北藝術大學的年輕男舞者組成。他們以活躍、單純又喚起多番意象的肢體動作取勝,曾於2008年在紐約喬伊斯劇場(Joyce Theatre)演出,同年並榮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大獎。部分成員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舞團的藝術總監陳武康身為紐約芭蕾技巧舞團(Ballet Tech Company)舞者,並是第一位和國際知名芭蕾舞者和編舞家米夏‧巴瑞 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同台演出的台灣舞者;舞者周書毅則於2009年以編舞作品「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1875 Ravel and Bolero)在世界知名的倫敦舞蹈劇院「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的全球舞蹈選拔中躋身決選前十名,並獲得觀眾票選首獎。

驫舞劇場抽象又具象的舞蹈特色,可見於他們2006年的舞作「樓梯」,這齣由紐約芭蕾技巧舞團創始人艾略特‧菲爾德(Eliot Feld)於2004年創作的小品:舞者隨著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的極限音樂,以上下樓梯的純粹腳步動作重複、倒轉、反射,並延伸出種種肢體變化。舞者們並圍繞著樓梯這項道具和概念--連接上下空間、或不同的人生狀態--發展出各自的表演:陳武康將樓梯喻為生命旅程,以「回憶」為舞蹈主題;楊育鳴選擇「Object/客體」的概念,樓梯則作為人往高處爬的慾望投射,並以燈光勾勒出象徵人生關卡的區塊,有人為之卻步、有人奮力向上,但彷彿都受到外力操控;黃翊則針對樓梯作為交界處的曖昧性質,構思「視線- Vision」一作,並結合影像和真實空間的切割或並置等效果,營造超現實的氛圍。



「繼承者」一幕。圖片提供:驫舞劇場,攝影:陳長

驫舞劇場及法國聲音實驗團體「聲量團隊」(Volume collectif)近期在華山文創園區推出了「繼承者」舞作及影音裝置展【註1】,由相似又相異的三齣舞碼暨音場實驗構成。演出團隊包括以色列舞者夏伊‧達米爾(Shai Tamir)、義大利舞者及學者「貓肉」‧撒區(Mauro Sacchi)、曾和藝術家林珮淳合作的黃詠淮、活躍於劇場界的魏雋展和王靖惇等。聲音團隊包括澎葉生(Yannick Dauby),他長期在大自然和都市、工業環境採集聲響,並從2008年起即和驫舞劇團合作;「阿發兒」(Christophe Havard)、「接耳忙」(Hughes Germain)分別擅長聲音裝置與電子聲響音樂、自製聲響反射裝置和現代舞團作曲等。整體上,「聲量團隊」基於大衛‧都鐸(David Tudor)、麥克斯‧紐豪斯(Max Neuhaus)等聲音藝術前驅的概念和方法,探索透過建築共振產生的音響。轉化所採集的特定聲響,或藉由空間本身或特定物件來發聲或傳遞聲響,所營造的獨特音場開啟了更大的想像空間,也呼應了「繼承者」這齣充滿象徵意味的舞作。「聲量團隊」的另一位成員--台灣藝術家蔡宛璇在此呈現的視覺裝置鋪展了某種工業殘象:廢棄的積體電路板散置在地上,場內並可見到金屬擔架的架構或台階。此外,這齣舞劇並在觀看形式上做出新的嘗試:第一部曲中,沒有觀眾席,舞者在整個空間不同的角落演出,觀者遊走並選擇觀看的位置;「多焦點」的型態迥異於傳統的單一舞台形式,讓觀眾親自參與、組合出本身的觀賞和聆聽經驗。



以色列舞者夏伊‧達米爾(Shai Tamir)在「繼承者」中的演出。圖片提供:驫舞劇場,攝影:陳長志

陳武康表示,「繼承者」的靈感來自德國浪漫派畫家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畫作「霧海上的流浪者」(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1818)【註2】。畫面呈現背對觀者、高踞於岩崖的男子,面對雲霧籠罩的山林。個體在廣闊的地景中顯得格外渺小和孤立,正呼應了「繼承者」的另一個緣起:陳武康回溯於2008年參觀華山場地之際,目睹周書毅從一個黑暗角落中奔來,讓人感受到空間的廣大、個人的渺小,以及孤獨――但同時又感到安全【註3】。對個人內在世界的探索、某種前瞻以及沉思,這些確實可以做為觀看「繼承者」的線索,其中並瀰漫著全面的「游離」、「中間」(in-between)的氛圍。個別舞者的肢體動態乍看激動、繼而變得柔軟,一些看似輕盈的動作卻在速度減緩下,要求演出者的軀體內含強烈的張力;舞者的表情也沒有鮮明的喜怒哀樂,大抵顯現出某種憂鬱或沉思。舞者們時而背對背,微微轉頭斜視他者;其肢體互動也擺盪在敵對和親密之間。此外,舞者們的服裝雷同:第一周為黑色西裝、第二周為灰階衣著…這強調出角色的匿名性,一如他們不斷變化、卻又落入重複排列組合的動作,彷彿指出彼此的關係也是游移不定、可複製和可置換的。



劉冠群被挺拔壯碩的 Mauro Sacchi 扛起,使他有如回到童年被長輩呵護的回憶中。圖片提供:驫舞劇場,攝影:陳長志


在「繼承者」毫無定性的角色扮演、沒有逐漸進展的故事脈絡的情態中,持續演化或重來的是單一舞者的自我摸索、二位以上的舞者猶豫著是否要跟隨――「繼承」――他者的腳步和動作。抽象的舞蹈動作於是可能連接到特定的記憶或思緒,如評論家詹傑所述:「身體記憶的靈光閃現,有時亦發生在兩名表演者的互動中,當舞者劉冠群被身材挺拔壯碩的 Mauro Sacchi 肩負扛起,恍如時光回溯,將他立即帶回幼時被長輩護持的久遠回憶」、「舞者王靖惇、周浚鵬兩人彷彿雙胞胎鏡像共生的舞劇動作,隨著彼此距離拉開錯位,重新置入另一組舞者與之互動」、「當舞者周書毅被大小各異的長板凳圍繞,安靜獨坐,隨著時間緩緩流逝或翻弄、或傾倒、或倚靠拖行、或疾走躍動、或如行囊背負戲耍,整個場景開始自尋常無奇,漸漸走向某種內在狀態的幽微隱喻」【註4】。在此,「繼承」的意義於是從具體的外在承接、襲仿延伸到個體經驗和記憶的回溯,從與「他者」的關係折射到對「他我」(另一面的自我)的層層探索。



「繼承者」一幕。圖片提供:驫舞劇場,攝影:陳長志

參考網站

驫舞劇場 www.horse.org.tw

聲量團隊(Volume collectif)中文簡介

法文官方網站 http://volumecollectif.free.fr/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