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德国摄影师瓦尔特:我努力使死亡成为公众话题 转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8   浏览数:1721   最后更新:2006/04/24 05:06:37 by
[楼主] 叮叮 2006-04-24 04:33:52
访德国摄影师瓦尔特:我努力



使死亡成为公众话题

--------------------------------------------------------------------------------

外滩画报

  文 / 陆彦 图片出自《生命的肖像》

  《生命的肖像》是由一组在欧洲引起轰动的图片和采访报道编辑而成的书,书中每个人都有两张照片,一张是生前的, 一张死后的。他们当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甚至刚出生的婴儿。这组作品获得了2004 年ADC 金奖和2003 年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而摄影师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2004 年度肖像摄影家。他使用对比





手法,表现了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状态。此书在欧洲引起轰动,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1月,这本书由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引进版权,在国内发行。日前,70 岁的瓦尔特·舍尔斯给本报发来传真,就《生命的肖像》一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B= 外滩画报

  S= 瓦尔特·舍尔斯(Walter Schels)

  B: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关于生死的书,您是否认为,人们漠视死亡?

  S: 我们在采访中有这样一个印象: 人类在生命终点时的生存质量已经大大提高了。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会死,每个新生命的开始既是生的胜利,也是死的胜利; 但我们回避这些,因为死亡把我们吓坏了。死亡发生得越隐秘,我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模糊。也许正因为如此,死亡给人带来比以往更大的恐惧。我们所做的事情和临终关怀运动一样,努力使死亡成为公众公开的话题。

  B: 你采访了二十多位即将逝去的重症病人,以及临终关怀医院的医生、护士、义工、病人的朋友、家属。你拍摄了病人逝世几天前和死后的遗容。

  你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71岁的海因茨·穆勒先生去世前8 天,他曾说:“在柏林,葬在宝穆舒伦路比在鲁尔雷本的费用高,到东德的麦森去就能省下170 欧元,在波兰能省200 欧元,在捷克省250 欧元。你就把我送到捷克吧,我无所谓自己在哪里钻烟囱。”

  在你的采访中,还有哪些采访对象像穆勒先生这样,如此轻松地对待死亡?

  S: 穆勒先生是一位非常节约的人。在他71 岁生日的一周前,进了医院,他只愿速死。在生日后一天,他果然死了。显然,他希望快点死去的愿望起了作用。当然,我们也见到了很多人求生意志旺盛, 并且最终战胜了死亡,但更多的人在这场战斗中输了。

  我曾遇到一位80 岁的老人,他在临终关怀医院住了一年,这对于医院来说, 时间太长了,因为多数人在那只住几周。有时老人自己也奇怪为什么还不死。后来, 医院要求老人搬出去,但老人没有去处, 要么去养老院,与其他人合住,但老人不愿意; 要么和与他同居的老妇人住,因为老妇人有一个小公寓,但是老妇人拒绝了。

  四天后,老人死了。如果没有这个坏消息,老人一定能活得更长。我们还遇见其他好几件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说明身体和灵魂的联系非常紧密。

  我们还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一位老妇人很冷酷,让人把茶水来回端了七次, 嫌热了、太冷了、太甜了;另一位女士为了给医院省电,带了一个装着电池的小收音机;一位母亲和儿子都被诊断出得了癌症,母亲决心在儿子死了之后再死,结果她比儿子果然晚死25 天。

  节约的更加节约,慷慨的更加慷慨, 幽默的人更加欢乐,绝望的人更加悲哀, 但是我们不能作出总结,因为我们所见到的将死者还很少。

  B: 你的采访对象中有两个孩子,一个是7 岁的男孩亚尼克,另一个是17 个月的女孩艾尔米拉。当孩子们得知自己快要死亡时,他们的态度与大人们有何不同?

  S: 孩子们更勇敢,更容易服从不得不死亡的命运。

  B: 这本书是否改变了你对死亡的看法?在篇首,你引用了欧里庇得斯的诗篇:“同样的死亡面对着所有的人。没有人今天能肯定他是否还活得过明天。” 你是否想借此表达关于死亡的观点?它是不是一种宿命论?

  S: 何时死亡是命中注定的吗?我不知道,我相信不是。战争和灾难,这么多的孩子死去,我不相信所谓的命中注定的宿命论。就我自己来说,我对每一天心存感激,生命如此短暂,很多愿望不能实现。我尽量不去忧虑明天。

  B: 书中,很多六七十岁的将死者对自己的一生失望、不满,认为这辈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在那些二战后长大成人的人身上,这是不是种普遍的情绪?

  S: 经历了二战的德国人有不堪回首的记忆。当飞机把我家和邻居家变成一片火海时,我只有9 岁。在倒塌的房屋废墟中, 我看到了一条炸断的胳膊,这给我留下了持续一生的对尸体、骨骸和葬礼的恐惧。很多人的童年不幸,长大后感到缺少爱,这不仅是德国老人的问题,似乎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问题。谈到我们的希望和期待,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我们肤色和国籍是什么。我们谁不希望长寿、开心?

  B:“没有别的地方比医院这个绝大部分人去世的地方更歧视死亡。”你是否要传达这个观点?你认为医疗体制有问题?

  S: 在医院里,病人的痛苦往往没有必要地被延长,对于病人来说,原本是恩赐的死亡会被各种急救措施阻止。医生不是帮助病人为即将来临的死亡做好准备,而是和病人一起冲进一次医学冒险, 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引开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医生的表现反映了社会的一些普遍需求,即隐瞒死亡的力量,以及隐瞒生命的有限性。这里,医护人员希望治愈病人,因为一个垂死的病人意味着失败。因此,在这个医疗之地,垂死的病人本身也受到歧视。

  B: 在你看来,当生命终点到来时, 医学到底能做些什么?

  S: 现代医学尽可能使人死得没有痛苦, 尽可能保持人的尊严。死亡是医学最大的敌人。我发现医生们总是被失败感围绕。

  B: 个人有可能依靠自身得到“美好的死亡”吗?

  S: 也许,活着和死亡最大的艺术就是接受命运,宽恕自己。我们看见,当有些人相信他们的罪行已得到饶恕后,他们死得很平静。 -
[沙发:1楼] 叮叮 2006-04-24 04:53:18











[板凳:2楼] 叮叮 2006-04-24 04:56:13
[地板:3楼] 叮叮 2006-04-24 04:58:22
[4楼] 叮叮 2006-04-24 04:59:06


[5楼] 叮叮 2006-04-24 05:00:27
[6楼] 叮叮 2006-04-24 05:04:42



这也是他的
[7楼] 叮叮 2006-04-24 05:05:21



就是这个人
[8楼] 不惑 2006-04-24 05:06:37
SB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