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标准不变,质料性的内容变动不居 转自老邱blog
发起人:越王够贱  回复数:0   浏览数:1617   最后更新:2006/04/13 19:27:30 by
[楼主] 越王够贱 2006-04-13 19:27:30
功能性标准不变,质料性的内容变动不居

日常生活形态不断地在演变,艺术态自身也相应地不断地以新的面目出现。自有艺术以来就没有一刻停止过。然而随处可见对于当代艺术的指责,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罪状便是,当代艺术没有标准。
不幸,当代艺术中的反艺术和反艺术倾向也时时诱导人们这么想和这么说。连这个阵营中的某些从事者自己都这么说,人们更相信当代艺术确实是没有标准的了。这样一种话语还得到一些错觉的支持: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看上去似乎不需要特别艰深的所谓专业技术训练,会让一些人觉得“这个我也能做”。一些当代艺术的工作者确实不见的在专业院校长期学习过。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这种误解。
话语不等于事实,无标准的话语丛从事者的口中说出,经常是功利性的指向某种规范的过度僵化,更往往是一种反艺术话语习惯。在实践操作中,这件作品避那件作品更好,同一件作品这么做会比那么做更好,标准其实一直是明确的。人们业务是不可不再使用这些标准来做出判断----在作品发生的现场决定是否被它打动,在批评的文章里面决定是否叫一声好,在拍卖会上决定是否举牌子,这些时候,从 来没有人不使用某种标准。“这个我也能做”的狂妄在于过度把艺术创作的劳动量定义为技术性的操作,而没有把脑力劳动的强度、对具体的空间和时刻的敏感度计算在内。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养成一个艺术家的时候,最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训练的。

所以,我向来反对说当代艺术没有标准。黄河清那样的无知者进行栽赃抹黑,更是不废江河万古流。我甚至反对使用当代艺术这样的词汇。要么是艺术,要么不是艺术,绝不是什么和过去的艺术完全不同的所谓当代艺术。我也不觉得我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和古代的艺术家在性质上有什么两样。历史上画得好的油画、作的好的雕塑,跟我们所做的东西没有任何区别。只有艺术或不是艺术,好的艺术或不够好的艺术,没有当代艺术。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变化,什么东西从来不变?
依我说:功能性标准不变,质料性的内容变动不居。

艺术史上不断发生变化的是作品的具体形态。
艺术态的物质载体不断变化:可以是油彩、石头,也可以变成一堆东西,一个场景,变成一段影像,一个句子,一个动作,一个过程。但这段影像在眼前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功能,和那一片画在画布上面的油彩,在当时那个时空中所起到的功能是近似的。
艺术态的母题也可以不断变化:可以是宗教故事,也可以变成世俗生活场景,在可以变成抽象形态。“入画”的植物,可以只是梅兰竹菊,也可以是向日葵。当年画宗教故事的画家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起到过的那种作用,为了和他们起到相似的作用,我们在我们这个时空中不得不放弃画宗教故事。
艺术态在不同的地方也各有现形的方式:在这个地方是画在布上的油彩,在另一个地方却是画在纸上的水墨。在这个文化中是逼真的光影,在另一个文化中却是概括的线条。但这些不同的形态在各自的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却是相似的。
这些质料性的内容之所以变动不居,正是为了使艺术起作用的那种功能性能够持续得到维持。只有把新的东西纳入艺术态中,今天的艺术才能像过去的艺术打动过去的人一样地,打动今天的人。只要保住这个功能不变,具体的形态越丰富越好,越离奇越强烈。功能不变,就保住了艺术。形态能变,就达到了总体。反过来,死守着形态,不敢做改变,必定失去了这些形态原有的功能。这就使艺术成了艺术的墓志铭。

变的是器,不变的是道。不变的是艺术和非艺术的对峙关系,是艺术对日常生活所起的作用:将日常语言加以改造,或者将癫狂的话语加以改造,反过来作用于日常生活,给日常语言的麻醉剂消毒----这些功能性的内容是不变的。表面上看,这是巫术,那是装饰,这是摹形,那是写意,艺术的具体形态千变万化。不变的是,这些摹形和写意,都使用了想象力,都蕴含着游戏精神。都是先让我们惊奇,再让我们发现了新的路,最后让我们不安分,让我们从常规模式里解放出来。没有使用想象力的摹形和写意,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和再现,算不上发现和发明,算不上创造。这个标准颠扑不破。谁逾越了这个标准,就犯规了。
谁犯规,谁就会出局。却用不着看客着急,忙着说:你们的游戏全无规矩,快快停下,守住旧的形态,好让大伙儿看得有数。大伙儿并不是来看游戏规则来的。
所谓古典、近代、现代、后现代,变化的只是具体的表现形态,艺术和当时当地的日常活动的关系一如既往。网上的文章说“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是……今天艺术已经……”,我说,没有什么“已经”。
不变的功能和变动的形态互为依存。只有当功能犹在,不断变动的形态才不会消失在日常生活和癫狂的茫茫大海中。只有形态恒新,才能保得住该有的功能长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