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画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1   浏览数:2404   最后更新:2011/12/29 17:34:21 by guest
[楼主] 理论车间 2011-12-29 13:01:27
来源:理论车间博客



1-培根的工作分三阶段。精确的人物造型与背后的明亮的色域对抗。然后是画家的法术与加了帷幕、有色调的背景对抗,最后就是将这两个对立的阶段放到一起,回到生动和单薄的背景,而在就近处,在每一点位附近,用横条纹和扫笔,发明出模糊的效果。

他的人物造型是耗散式的:你将只是沙、草、尘或一滴水,他说。风景画被他画得像人面狮身像那么难以捉摸,但看上去已经像是由沙子捏出来的了。结构、人物造型和轮廓三者在不同层面上分别运动着(《感性逻辑》,32)。画在培根的笔下,是一种脱人、脱疆(deterritorializer),使结构卷到人物周围,彻底砍断它与自然场景的任何联系,画面的每一角都充满撞击和震荡,伸和缩同时发生。画面上所有这些运动的并存,就是培根所说的节律(33)。而感性的逻辑就是节律----这是对全书的点题。“节律”也是德勒兹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

2-走出造型有两个路数,要么抽象,要么(做人物)具像。塞尚给出的榜样是:去画感性,sensation。感性不是与理性的头脑应对,而是直接与我们的神经应对。德勒兹喜欢的是这个。而抽象形式则应对的是头脑,是通过脑的中介来行动,而脑就较靠近骨了,这是德勒兹不感冒的。塞尚没有发明这种方法,但将这种方法用到了极致。

感性是面部表情和现成品也就是套语的对立面,但它同时也能轰动、即兴爆发。塞尚笔下的感性,是一面朝向主体(神经系统,生命运动、本能、性情),而另一面朝向客体(“事实”、地方、事件)的。或者用现象学和话来说,感性是最终不可溶解物,是“在世界中的存在”。我在感性中去成为的同时,某一种东西通过这一感性同时发生了。作为观众,我通过进入画面,通过联合“去感知”和“被感知”这两者,而经历了感性----这就是塞尚教训了印象主义的地方:感性不是对光和色的自由嬉戏,相反,它是身体,甚至是苹果的身体。色彩是在身体中的,感性是在身体中的,而不是在空中的。感性就是被画家画出的那东西。被画在画布上的,是身体,倒不是说它被表现为一个对象,而是指:它被感知为:画面上的这个身体维持了“这一”感性。正如英国作家劳伦斯说,塞尚画出了“苹果的苹果性(the appleness of  the apple )”。

正是这一点将培根和塞尚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去画出这个感性,或者用培根的很接近塞尚的话说:去录下那个事实(record the fact)。塞尚的风景和静物对应着培根的贬斥着风静物的倒错的等级。在塞尚那里,世界就是自然,在培根这里,世界是人工器具(福柯意义上的“断层知识基础上的人的编造”?)。瓦雷里曾说,感性是直接来传输的东西,会避开故事的传输,不会造成迂回和厌倦。而培根常说,“感性”是那种很容易从这一秩序跳到那一秩序,从这一区域跳到那一区域的东西。

在培根的画里,不同的系列中,总是同时埋着好几个序列的感性,他在每一幅画里都刻画着同一种感性的不同序列和不同秩序。在他那里,每一种质料式感性都有好几个层面、秩序或等次:十字架系统、教皇系列和自我画像系列中,都同时贯穿着上面所说的这些不同的感性序列或秩序。他像搓面条那样地要将每一种感性序列延展到极限(好象是在五线谱上写多声部音乐一样)。比如说,“尖叫的教皇”里:培根想画出的不是其中的恐怖,而是那(先于嘴的笑的)尖叫本身:教皇自己什么都没有看见,他一头撞到了那个不可见上,吓坏了,尖声惊叫了起来。培根在画面上要使教皇的尖叫多重化,扩大和加倍,同时在几个层面上延伸;这个尖叫在画面上同时存在的各个感性序列上同时传布了开来(《感性逻辑》,34-38)。
[沙发:1楼] guest 2011-12-29 17:34:21
没看懂《感觉的逻辑》故弄玄虚写了篇读书笔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