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专访 转
发起人:来世糠去世垢  回复数:0   浏览数:2393   最后更新:2006/04/03 04:06:08 by
[楼主]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4-03 04:06:08
作家余华专访

--------------------------------------------------------------------------------

[url]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7:44 外滩画报

  《兄弟》下部:描述一个人性泛滥的时代

  十年沉寂终成《兄弟》,销声匿迹许久的余华再次成为了跨年度的话题人物。十年离群索居,余华与家人为伴, 与网络为伴,静悄悄地观察和剖析着我们这个“纵欲的、人性泛滥的时代”。



  文/ 曾进

  3 月下旬,余华十年沉寂之作《兄弟》的下部将与读者见面,起印数高达30 万册。

  对于《兄弟》下部的创作状态,余华如此描述:“笔下的人物是活生生的, 他们要奔自己的命运而去,无论他们要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丝毫不用担心。不是我在左右写作,而是写作在左右我,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感觉——人物是

  活的。”

  写作的确左右了余华的生活。

  2004 年10 月,创作期间,余华因心脏早博,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兄弟》上下两册基本消耗了作家两年的时间。两年时间里,余华强行把自己关在家里的书房内,哪里都不去:“除了在家,我在哪写文章都写不出来。”

  《兄弟》下部字数达33 万余字, 在时间与故事情节上均与上部衔接,时间跨度达二十几年,从“文革”结束开始, 一直叙述到当下。这么近距离地审视当下社会,对余华来说,是第一次。余华的尝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访问中, 刚停笔的余华一再说到“束手就擒”四个字。

  创作期间,妻儿、网络、NBA 和姚明,构成了写作以外,余华与外界唯一接触的人与事。因此,记者同时采访了作者之外的余华、有妻有儿的余华、因网络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余华。

  B= 外滩画报

  Y= 余华

  B: 你曾说,《兄弟》下部将描述“一个纵欲的、人性泛滥的时代”,具体是什么样子?

  Y: 这个定义是相对于小说上部里描述的空前压抑的年代而言的。上部的压抑是社会等因素造成的,而下部的压抑则是个人选择。其实我不可能真正写出两个时代来,我不过是寻找到两个切入口,压抑的、禁欲的和纵欲的、人性泛滥的。我在后记里直接表达了上下部的差距,是“天壤之别”的两个时代。

  B: 阅读这部小说给人感觉是描绘了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图谱,李光头属于暴富阶层,宋刚代表都市贫民阶层, 还有新兴的媒体、官员、骗子等等,这些灵感、素材来自哪里?

  Y: 还有朋友说主人公李光头,明明就是某个上市公司老总的经历,还指名道姓。我生活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有很多社会阶层我都接触过。比如余拔牙就是突然暴富的人,而苏妈代表了中国很多错过富裕机会的人,他们都是中国各个阶层的人。

  B: 以前你的小说主人公有种传统中国宿命、隐忍的味道。在这部书里, 众生都有种特别明显的滑稽感,个性异常张扬, 甚至有点张牙舞爪。你怎么看刘作家、赵诗人、福利厂14 个残疾人, 还有小镇的个体户们?

  Y: 这些人物能张牙舞爪, 是时代给了他们机会。你必须承认,今天这样的人是比过去多很多。今天给了他们很多机会, 欲望膨胀的机会。

  B: 小说下部特别热闹,李光头从垃圾大王到小镇经济霸主,宋刚从下岗工人变成了一个丰胸产品的推销员,甚至也描述到美女经济时代,很多信息在里面,这与你平时上网有关吗?

  Y: 上网的确开阔了我的想象力。像我这种几天都不出门的人,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网络了。每天我都要有两三个小时耗在网络上,我爱看体育新闻,一般首先看关于姚明和火箭队的新闻,接下来我就看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我看的时间最长。

  B: 你是否觉得书中宋刚和李光头性格过于类型化了,特别是在处理宋刚为生活所迫去做丰胸的事情上,是否过于故事化了呢? 有点像香港通俗电影。

  Y: 宋刚被迫去做丰胸,是生活把他一步步逼迫如此的。他就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人。如果在“文革”时代以前,他肯定过得还不错。我们今天重新去反思过去,即使是“文革”时期,也不能完全否认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温情力量还是存在的。我们今天这些东西已经很少了,当然在经济、民主等方面,我们比过去进步很多了。这两个时代既有最好的东西,也有最坏的东西。如果把两个时代最好的汇合在一起,就完美了。

  B: 在我看来,宋刚和李光头两个人更像当代中国社会的两个阶层的缩影,一贫一富。

  Y: 对。我有一个非常敬重的朋友, 汪晖,《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他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文革”时期是没有

  阶级的,虽然那时大家都在喊阶级斗争, 工人、农民等,其实拿的收入都差不多, 那时只有一个阶级。到现在才有了你说的阶层,有富人、有穷人。宋刚和李光头也不是最穷和最富的,从中国沿海情况来看, 还有更多的中间阶层和更底层的阶层。

  B: 小说最后林红背叛了宋刚,选择了李光头,这也导致了宋刚的自杀。从这个层面上看,是否可以说,你表达了自己对所谓的纵欲的、人性泛滥时代的悲观, 对人性的不信任?

  Y: 我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不是我决定的。人物寻找自己的命运。从人的角度,从尊严、善良等来考察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让我最没有信心的时代。今天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利用和金钱交易,但这些已让我无法愤怒。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既不像传统中国,也和西方社会不同,感觉处处很冷漠, 这样的时代让李光头和宋刚两兄弟最终变得冷漠起来。

  B: 这部小说的叙述风格特别口语化, 与以往小说的诗性语言完全不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

  Y: 口语化的好处在于,我可以放松地说话,需要我讲粗话的时候,我就可以说粗话,说肮脏的语言; 需要说优美的语言时候,我可以马上转化过来,变得很优美。如果我一直用优美的语言讲话,我就不可以说脏话了。你得承认,我们这个社会有的方面的确很肮脏,我只能用肮脏的语言来表达。口语化的好处在于我可以自由转化叙述的风格。

  B: 哪些地方很优美?

  Y: 小说开头你不觉得很美吗? 还有宋刚快自杀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海南岛, 做过丰胸手术后,他听到海鸟的叫声,但是看不到,因为天是灰的。当他自杀时, 躺在轨道上,火车从腰间压过,临终时, 他的眼睛里,正好有一只孤单的鸟飞过。

  B: 如此宏大的叙事空间,是你以往小说中没有的,这种书写的信心来自哪里?

  Y: 来自现实世界的荒诞,这个社会资讯越来越发达了,很多传奇,你觉得不可能发生的,都在你身边出来了。

  余华自述

  作家以外的余华

  文/ 曾进

  博客生活

  我记得自己最早上网那阵,还是1999 年以前。上网得用电话线,那会北京城里压根还没有宽带。为了上网,我得自个拿了钱,跑到网络公司去上户口。上网时间长了,对生活封闭的作家来说,新浪新闻网站成了我生活的窗口,后来虽然有了网易、搜狐等很好的新闻网站,但我还是习惯看新浪。

  仔细数来,北京城作家圈里我比较熟悉的朋友只有莫言,2005 年中秋两家人还一块吃了顿饭。而城外的苏童等朋友,很少联系,我俩居然还是在巴黎一个会上才撞个正着。这两年,为写《兄弟》, 我差不多对自己进行“闭关锁国”,出国就只去了新加坡。

  作家圈里,莫言、苏童、阎连科、铁凝都出了新书,而我是后知后觉,整整三年,没有阅读同行作品了。

  每天早上,我准得在新浪新闻上呆上个把小时,这习惯好比北京城里的老年人到公园遛弯一样规律。我阅读新闻很仔细,基本从最上面头条新闻,一路看到最下面的社会新闻、法制案例,对我来说, 看社会新闻让我接触到世界日常的生活。

  体育新闻,是我的个人爱好,在网络上,固定看姚明和NBA 消息,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了。我现在就4 年看一次世界杯, 连欧洲的足球联赛都不看了,中国足球更是伤透了我的心。娱乐新闻,我完全不看, 除非标题上写着“张艺谋”几个字,我们曾经合作过几次,也是好朋友,就因为这, 我才沾上娱乐的边。

  网络丰富了我的生活,博客让我认识了几个网友。我不懂网络,最初在博客上贴文章和图片等基本功能,我都不会,全靠网络上的热心网友发Email 帮忙,几次往还后大家就成了朋友。《兄弟》下部出来,我也在博客上允诺,赠书答谢。

  上网上成博客,我自有心得。刚开始, 很多人给我留言、写评论,我几乎被吓倒了。很多留言我都要回复。现在自己摸索出规律,更新慢一点,几天写点东西,人家跟贴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我就可以轻松地回答问题了。如今,我的博客控制在每天浏览量2000 字左右,留言2-3 页,我隔几天花上两三个小时,就能把大多数留言评论处理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修改《兄弟》下部起,我暂时停掉了自己的博客。

  家庭生活

  我家,一儿一妻。儿子读小学,妻子做艺术研究。妻子是重庆妹子,两人在鲁迅文学研究所读书时认识的。

  我自从跟了四川人,比我老婆还能吃辣。读我小说的第一人肯定是妻子—陈虹。从语言到情节,老婆一一把关。儿子虽小,朴素的观点背后,也时有真知灼见。小学三年级时,他常常偷偷跑到我的电脑前看文章,突然冒出几句语言,这里那里如何不好,有几次,我真照儿子的意见把小说修改了。如今,《兄弟》下部儿子已经看完了一半了,看完后,儿子特同情宋刚,觉得被自己弟弟李光头弄成那样,很可怜。

  全家最愉快的集体活动就是每周末上午看NBA 比赛。三口人准时坐在52 英寸彩电前,一起看篮球比赛。家里硕大的电视也是为了收看体育而专门准备的。家人在2005 年“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时,都完全不知情。还是我出差后, 听记者说,才把这个消息带回家。好不容易,大家一起看了总决赛,儿子觉得很没劲,还不如打游戏。

  余华简历:

  1960 年4 月3 日出生, 浙江海盐人。曾从事过5 年牙医工作,1983 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是我国当代为数不多的在海内外均享有盛誉的作家, 其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位居“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列,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 并屡获国外文学大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