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房子引发的思考——写在《凤凰西去20000米》展览之后
发起人:zhangchi2688  回复数:0   浏览数:1581   最后更新:2011/12/21 10:45:19 by zhangchi2688
[楼主] zhangchi2688 2011-12-21 10:45:19
2011年9月30日,凤凰县山镇千潭村的拆房工作终于在预期的时间落实到位了,我带着拆房子的原班人马准备赶往北京,将这座历经一百二十年,带着浓厚苗族文化的土木瓦房在北京宋庄,我们的美术馆前面重建。临出发之际,半年未下雨的鬼天气却在这个时候下起了雨。原本说好七点来接我们的长途汽车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姗姗来迟。十三个人,两辆车,目的地张家界。我所做的那辆车雨刮器坏掉了,每一次滑动都与玻璃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拉扯着我的听觉神经,带来心理上的烦躁。车厢内偶尔有几句闲聊,是听不懂的苗话。我漫无目的地看着窗外,逃离拥挤的车厢,思绪开始蔓延。然后即兴地顺着笔尖流淌,崎岖的山路让我的草稿变成了“颠簸体”。



想起关于这次房子的拆建,带着很多疑虑。这座房子能否顺利的建成,能否带来视觉的影响力?甚至带着一种感性怀疑的态度去想,花那么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它的存在价值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辅助展览,用承载着一个民族农耕生态文明的木柱瓦片搭建出一个展览的现场感?又当房子建成以后,会不会因为与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格格不入,再加上建筑材质是历经百年洗礼的残瓦朽木而被当地的拆迁办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



我坐在车里,漫无边际地想着未来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转瞬间,未来变成了现在,房子已经在村民紧张的忙碌中建成了。在房子的建造过程中,我一点点的思考,感性的怀疑和思想的挣扎都在房子的建造过程中被消磨着,打击着。当房子建成的那一刻,我震撼了。我对房子延伸出来的思考也得到了重新构建。

房子的轮廓完全由大大小小的木头搭建而成,灰黑色的瓦片紧凑的搭在木板铺就的房顶,每一片瓦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时间走过留下的踏痕。偶尔有几片瓦上面爬满了青苔,像是古朴的花儿盛开在荒郊田野。灰黑色瓦片中间还夹带着几片砖红色的瓦片,述说着每次修葺的故事。屋脊用瓦片叠起,两头张扬的翘起。中间咋看是一个古代钱币的形状,再观全貌仔细品来便又似“双龙戏珠”了。拔地而起的木柱,承载起整个空间的重量。木柱上密密麻麻布满虫眼,像是虫子与木柱多年来从未停止过的对话。正因为如此让本身死寂的木头变得生机勃勃。房子没有砌墙,一眼望来便可看到屋内陈列的铁犁、出头、箩筐、瓦罐、橱柜等等,到处皆可读到苗族原生态的农耕文明和当下生活的现状。穿过房子便可直通美术馆了。



房子的处境变了,思考的语境变了,他所置换出来的是策划者博大的人文关怀。在这里,房子已然摆脱了实用价值的考量,而是注重于精神层面的展现。他已经实现了从生活必需品到精神呈现载体的转变,是一个生活产品到生态作品的一个转换。这是一次传统的农耕文明与都市现代文明的一次碰撞,一次交流。我们拆掉围墙,让这座房子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这座房子呈现出来的一切物质,物质又衍生出来生态,生态又延伸出来文明。一座房子,一次农耕文明的宣泄。这是一个工业化进程中被压缩的民族的生存空间,走进又走出,每个人会收获不一样的感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在观众和房子完成一次精神对话之后,惊诧、怀疑、感叹各种情绪的交织引发思考。



房子的其中一根柱子用不锈钢进行包裹,这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追问,表面上只是房子,原生态的破坏,深层来看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精神渗透,原有的精神被打破,造成整个房子房子延伸出来的原生态的农耕文明的失衡。这根柱子和所有木柱子撑起这篇空间的同时又包含了策划者的另一方面的意图。一方面把房子在保存现场的同时做了一次从生活品到艺术品的强有力的置换,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作者对两种文明和谐共生的渴求,在失衡中寻找平衡。急速的工业文明进程中农村接受洗礼的过程中有着太多必然的矛盾冲突。金钱的诱惑撕裂着贫穷的伤口。伤口已然普遍存在,但是如何在以后减少伤害,抚平伤口,这是策划者所焦虑的。这座房子的每一个细节都沉淀着厚重的思考。同时他也在通过这种呈现方式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当然首先要求思考者洗涤好自己的心情,去掉围观的心态,随着我们思考,继而带着我们再度思考。走进这个没有围墙的老房子和他深度交流。相信这是两个文明的对话,一群智者的对话。这已然超脱了房子的艺术范畴,是一次生活的对话,社会性的交流。进去,再进去。在美术馆中再次体会两个文明冲突所呈现的动态性的生产生活语言。两座房子,旧苗寨,新美术馆。两个文明通过两扇门让智者走进走出,他们或联通,或冲突,或交流。两个气场空气流转间,摩擦出思考的热浪。在客观呈现的基础上请允许我们自我情感的尽情宣泄。请原谅我们近乎重复的唠叨。因为我们在现场,我们的感受太过真切,。面对着种种一切冲突的后续,我们没有鄙视,没有围观。我们做的是平视,是换位思考后得到的真实。



写了这么多,情感的宣泄始终无法用苍白的文字做的淋漓尽致。我也试图用这苍白的文字编织起那一幕幕令人震撼的现场,但那终究是徒劳。第一现场也只能通过我们尽可能客观呈现的第二现场来呈现了,我也只能迫不及待的把我的情感交付出来,让观众在第二行现场同样收获到震撼,迸发思考的火花,一起带着一个民族,一代农村走出两个文明冲突带来的窘迫和不安。思想者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一直坚信着。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减少心痛。


文章来自看网,欢迎关注看网!

走走道丢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