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洋:三问中国当代艺术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4   浏览数:2013   最后更新:2011/12/22 14:15:08 by guest
[楼主] shirley_88 2011-12-21 10:40:33
来源:今日艺术网 文/高斯洋


高斯洋:xxx的尼玛教育
  
  一问 究竟什么叫“学术性”?

  本人在北京艺术界媒体混迹三年有余,在各个艺术区的美术馆、画廊及艺术机构看过大大小小不少于300多个展览,采访过数位艺术家及策展人,几乎所有的画廊或是主办方负责人都会说:“我们做的都是学术性比较强的展览。”

  所展出的艺术家作品的品质在本人看来优劣均有,然而对艺术作品的评论基本上都是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个“学术性”不仅体现在展览前言和评论上,还有之后的研讨会。对此我疑惑不解,一群都彼此非常熟悉的艺术家或评论家坐一起,互相聊聊,这样的研讨会也算是非常具有“学术性”?

  另外,现在宋庄苦苦耕耘的未名艺术家们也都学会了跟风儿,明着说自己是非常踏实地潜心创作,暗地里也知道给自己作品贴金。都快饿死了,谈起自己不着四六的作品时,也往往会说:“我这个作品是很有学术性的。”

  那么我想请教:究竟什么叫“学术性”?

  二问 何为“当代艺术史”?

  当代艺术史是否就是由批评家写作的类似百度一样的搜索引擎?自一条时间线索横轴开始,这个横轴基本由一个时间段组成,比如1980—2000 、2000—2010的当代艺术等等一类,然后把那个时代的几位代表性艺术家简历顺一遍,再加入各种当时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艺术家的评论文章,这类写作方式最为普遍。那么我认为这种“艺术史”的表达非常局限,“史”的概念虽然有了,但过于简约,文章收录基本全是向天捧;虽然梳理了艺术家的成就,但只是一个基本表面的呈现,对立批评面的文章基本没有,这起码的缺失了作为“艺术史”梳理的客观表现,难以称为“艺术史”。

  如果是上述的情况,我想本人完全有能力也编纂一部“当代艺术史”,并且可通过网络可随意征集,免去种种由“关系”带来的圈子化和出资买文的问题,我会直截了当的写出广告词:

  各位艺术家想进美术史么,图书及网上可查。确认后付款,亲,进后资料包邮哦。

  当然,业界的评论家们会认为这是胡闹,所以我想请教:何为“当代艺术史”?

  三问 如何树立“中国艺术价值判断”?

  在各种有关国内艺术评论的文章中,有人不屑于中国化的艺术作品,说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为此分门别类,管这类评论人士叫“左派”或“极左”;另有一方按照西方艺术史的标准体系来衡量中国艺术家作品,这方人士把中国艺术放到“全球化”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判,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式的评论。

  还有,就是以政治方式划分的中国艺术:既“官方”和“在野”的分类。

  所以我想问:如何树立“中国艺术价值判断”?

  这不仅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问题,同时更是摆在整个中国艺术界的问题。

  对于以上三问,本人才疏学浅经薄验脆,终日浸在业内,颇有“缘在山中”

  之惑,故此不耻下问,还望各位有识之士不吝赐文。
[沙发:1楼] guest 2011-12-21 16:36:35

[板凳:2楼] guest 2011-12-21 20:25:23
当代艺术最后一个问题:卖了没?
[地板:3楼] guest 2011-12-22 11:12:07
才三问???
[4楼] guest 2011-12-22 14:15:08
艺术在不断地给所处时代添麻烦兼回答高斯洋
文/王冠


我所不认识的在“北京艺术界媒体混迹三年”的高斯洋用三个爽快的问题质问当代艺术系统,它们分别是:1、究竟什么叫“学术性”?2、何为“当代艺术史”?3、如何树立“中国艺术价值判断?”有幸的是这三个问题都要比早期的质问什么是当代艺术或当代艺术有何意义略微进步些了,我身处现代文化企业之中试写一点看法,涵盖这三个问题,顺便给“终日浸淫业内”的“缘在山中”者一些启示。

关于第一个“学术性”的问题,抛开你所举的那些“不着四六”的例子,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我姑且这样认为,凡是在艺术探索中提供或试图提供新角度、新态度、新温度(个人独特的自身体验)的创作、展览与学说都是具有学术性的。与其他传统领域略有不同的是,当代艺术中的学术一定与“新”为伴,这与其本身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力量的特点有关。如果放在其他传统领域,积累而得的知识本身就能被称之为学术的全部。考古新发现少之又少,早已被嵌入知识系统中的老生常谈被一再拿出来“研讨会”、“文化展”,传播民族精粹的同时加入企业营销从而赚取商业利益,学术与商业彼此心安理得。而在当代艺术领域,如果不能给出或试图给出“创造”,必不能被认同成学术性作为。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所谓对各种创造之“新”的考量方法不一而足,且其可以被重复的持续多久还仍然能被加以学术认同,是人人心里有杆秤的,不能一概而论。

值得补充的是,这是文化精英们干得出来的事,学术与百姓无关。受现代艺术普及教育缺失、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中国艺术机构建设及规划不足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众将仍旧难以从业内人士所理解的“学术”角度与当代艺术产生互动。对差异与陌生(说白了就是沿着现代主义成果继续开发新的看不懂)的癖好是西方人早已养成的处变不惊又理所应当的文化高级认同,除少数精英外的中国人更愿意待在他们的文化安全感及舒适感里不断的重复昨天。反之,当代艺术中所呈现出的敏感的社会问题、直观的视觉冲击、市场的收藏投资等方面更容易让大众得以参与进来。因为这是比较具有常理性的,且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波洛克的滴彩画是个神马东西?吴冠中由此发展而得的形式美才够好看!蔡国强几千万拍卖成交记录甚至要比他通俗的“大脚印”作品更有冲击力!

不断地给所处时代添麻烦的同时裹挟“知识”,现代艺术精英们的学术梦想不会因某些被商业利用的行为而停滞,也同样不会被那些更关乎切身利益并受到文艺为人民思想灌溉的老百姓的认同,冷暖自知。

第二个问题我与你一同疑虑。我浅薄的认为,历史将消失在历史的自觉之中。当一个时代的几乎所有人都开启了这种历史自觉性的时候,历史便完满的终结了。后现代之后还会有后后现代么?奇怪的是常常号称艺术史终结的搞当代艺术的那些人尤为喜欢编写历史,好像做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写史去的一般。在这个系统中,充斥着那么多的文献(好怪的词!)——批评家、策展人分批在弄,798的某些机构长年在弄,宋庄的这个会那个会也在弄,再加上艺术家自己为自己弄。小小的当代艺术圈莽莽撞撞的走了也就30来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可以被梳理并放大的历史事件呢?这真的都是可以被铭刻么?没有了丰富性、深刻性及沉重感的历史,就相当于没有历史,历史是应该加以沉淀的,具体的人身在其中应该不断的去承受、体验和创造,等着后来的能够更加看清楚的人去描述她。而粗俗不堪的人人造史就是人人造屎,其味自然可知。

当代艺术的文献梳理操之过急又为时尚早,一个生动的现实在其没有被充分生态化到一定高度时,充满热情的不断创造要比轻率的总结整理来得重要一百倍。大量的、过早的使之成为各种所谓的历史文献,等同于为其找了一块葬身之地。而另一方面,艺术家为进入艺术史而工作也是及其可笑的,太拿自己当回事的结局往往就是成不了什么事。

高斯洋的进入当代艺术史的征集广告,我觉得倒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艺术方案。

至于第三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让“价值判断”这样充满霸权感的词汇再向后推迟一百年。一个还并未充分显现价值的生动现实被价值判断的手术刀主观医治,其结果会适得其反。

值得警示的是,今天的艺术活动里似乎已经形成了若干被默许的价值规范,并且有像全国美展一样被模式化的倾向,它们分别达成了:政治上正确,经济上入流,文化上合理的三重效果。政治正确指的是以与党政意识相反叛为当代艺术正义的规则。如果将屈从这种艺术潜规则变得简单化,则直接反叛的艺术家少了切身感受沦落成粗俗谩骂的生产者,而标榜知识分子型的艺术家所做的研究工作如果也不够,只一味的想着用其粉饰自己的艺术达成名就,简单看两篇微博便投入到反叛情绪之中,也会将反叛沦为庸俗产物(在这方面,似乎于建嵘、郎咸平、刘X波等非艺术家的工作要务实得太多);经济入流则指的是即使农民起义也理所应当的锦衣玉食,政治权力可以反叛一下但一级、二级市场决不能背离,并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了通过艺术家的市场价格默许其艺术成就的方法;而文化上的合理性则是理论史家们的强项,在现代艺术的大原则下结合西方现代文论形成规范,要求作品具有现代主义以来的陌生化的实验感、语言上的成熟度等,最终达成可以被艺术批评家赏识的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进入高级的评判系统。

一旦当代艺术的规范的价值判断被过早确定,这里也就不再有被“当代”真正需要的东西。要相信各种看法、分法直至做法绝不会只是这样的,谈“价值判断”不妨再等上个一二百年。“中国艺术价值判断”的背后是与中国在当下世界格局中的政治经济形势并尤其是与现代中国人逐渐寻找自身生存特征的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在各个领域的真实实践中逐渐摸索并生发出来的。美国艺术从早期模仿般的乡土写实演变至极具美国特性的抽象表现主义再到风靡全球的波普浪潮就是个好的例子,这是美国从政治自主、经济发展再到文化创造一系列作为的结果,而这无不是建立在其民族独特思想基础与生存体验之上,在各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真实境遇下一点一滴的逐步实践而来的,最终确立了美国人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

就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而言,我觉得少讲一些要比不断的学术立论更好。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2e18e0100yo5p.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