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档案 ——胡敏圆明园艺术家群落摄影展暨胡杰圆明园艺术家群落纪录片首映
发起人:越王够贱  回复数:1   浏览数:2330   最后更新:2006/03/19 13:09:54 by
[楼主] 越王够贱 2006-03-19 08:48:00
漂流档案 ——胡敏圆明园艺术家群落摄影展暨胡杰圆明园艺术家群落纪录片首映
胡敏圆明园艺术家群落摄影展暨胡杰圆明园艺术家群落纪录片首映





没有自我的自画像  

——汪民安

圆明园,一座典型的现代废墟,长久地沉默地躺在那里。但是,废墟的颓唐气质,像一股巨大的漩涡一样,将一些年轻艺术家吸引过来。缓慢地聚集,迅速地相识,夹杂着窘迫的短暂快乐,借宿,劣质酒精,懊恼,打发光阴的棋牌,画布上看不到尽头的希望,以及遭遇半夜敲门的恐慌,所有这些,弥漫在这片废墟之上,附和和加剧着这片废墟独有的气质。这是十几年前的一幕。几年时间,一个如此短暂的历史,短暂到差不多是一个瞬间,突然消失了,埋藏在这种废墟中的意义瞬间,突然消失了。随后的几年,历史掩盖了它们,让它们沉默无语。偶尔,它们只是出现在那些曾经的居住者的闲聊中,伴随着苦涩、感伤以及游戏式的自我笑谈。人还在,但是,历史――不过是十多年的历史――却似乎拉上了大幕。但是,胡敏拍的这些照片,犹如一道烛光,划破了这个沉默的历史,划破了这个消逝的,带着感伤、落寞和无奈而消逝的历史,并让这个历史重新显现出来它曾有过的激情,友谊,以及被这种激情和友谊感染的那些拮据但朴素的群居生活。这些照片是这个瞬间中的瞬间。历史,以及历史的深渊从这些照片的瞬间中闪现。



这些底片曾经长期置放在隐秘的书柜中,但是,它们却不甘沉默,历史在追逐它们,它们同样要追逐历史,这使它们的诉说欲望日益强烈,它们执意要使那些激情、友谊和告别的聚会再现自身,它们执意要让它们所属的瞬间发出光芒。在这样一个时刻,历史的记忆在这些照片中聚会,它们形成了记忆的巅峰,这注定会让人伤感。但是那些废墟式的黑白气质,在抚慰了这些伤感之外,还让人倍感亲切。这些艺术家――无论他们现在置身何处,也无论他们现在在如何地进行剧烈的身份转换――在这里会看到他们令人难以置信、感慨万分的青春:这不是蓓蕾发芽式的被阳光沐浴的青春,而是步履蹒跚的黑色青春。这些青春,因为它的黑色,使它们曾经置身的历史也布满着黑色,犹如这些照片本身的黑色,犹如它们长期置身于其中的柜底的黑色。



胡敏抓住了那个历史,但是,她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照片,既是记忆的技术,也是行动的技术。拍照,正是她参与那段历史的方式,是她的“圆明园方式”。就此而言,这些照片,既是对一个群体生活历史的还原,也是对她自己个人历史的还原;它们既让历史重现自身,也让她个人重现自身。对,她的面孔从这些照片上隐去了,但是,她还是重现了自身,重现了和她的镜头前的那些人一样的生命的难忘的岁月。就此,这些照片,既是对对象的拍摄,也是对自我的拍摄,这是没有自我的自拍,没有自我的自我画像。



打开记忆的抽屉

----胡敏和她的圆明园画家村纪实摄影

杨卫

一切都是缘。如果当初胡敏不住进圆明园,她跟她镜头下的这些艺术家不会相遇,也就不可能纪录下他们的历史;如果没有十年后大伙委托我来编辑当初圆明园画家村的文献,使我有机会接触到胡敏和她的这些摄影作品,并建议她拿出来做展览,大概这些照片永远都会压在抽屉下面,不会公布于众了。看来缘分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是何等重要,要不然怎么会有生不逢辰的感叹呢?!正是因为有了缘分的维系,人跟自己的时代产生了共鸣,也跟自己时代中的同类人构成了一个共有的意识,从而拥有了共同追忆的青春容颜。



圆明园画家村,此刻,已经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一个遗憾。因为早在十多年前,它便已经解散,不复存在。但尽管地理概念上的圆明园画家村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却仍在一些人心中无尽地繁衍。我想,关于圆明园画家村的意义,没必要在此说得太多。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已经有许多的人阐释过。我只想在此重申一点,那就是它在过去时的出现,绝不同于今天的798、费家村以及宋庄等艺术群落的存在。这当然不只是说那时候村里居住的都是些活蹦乱跳的年轻人,更在于那个群体所营造出来的理想气氛,具有了冲击时代的文化内容。而这一点,也正是它值得我们去不断追忆的价值所在。



我们应该感谢胡敏,因为正是她的影像纪录,保留了过去圆明园画家村里的一些青春形象,从而于时过境迁之后还能把我们引向了那个已经消失的情境中,以历史的眼光来对比昨日今生的得与失。单从这一点说,胡敏的这些照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



具体到胡敏的这些摄影,最主要的特点我觉得还是真实。这种真实是一种身在其中、共同参与的真实。作为曾经圆明园画家村里的一员,胡敏留下的这些摄影作品,不同于旁人走马观花似的纪录,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对应。它剔除了多余的那些人为修饰,不夸张,不渲染,只是真实地记载,呈现出一派天然的野生状态。事实上,这种野生状态正是当时圆明园艺术家身上所普遍具有一种文化性格。而当这样一种性格渐渐开始在我们许多人身上退化之时,通过胡敏的这些摄影作品所重新感光出来,仿佛又可以得到了进一步地确认。



这,也许就是纪实摄影的力量吧!相比今天那些形形色色的观念摄影,胡敏的这些圆明园画家村纪实摄影更能够去伪存真,为我们留下以史为鉴的价值坐标。



尽管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胡敏所纪录的那个年代早已经一去不返,我们不可能再重新回去。但是,通过胡敏的这种纪录,却能够将我们引向过去的追忆当中,从而不断发现源头的活水,连接起丰富的一生。胡敏的这些圆明园画家村纪实摄影正是这样的一种回溯,她追忆过去,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提醒今天仍还行走在路上的我们,尽管岁月无痕,但人却可以留下一些价值的行踪。



胡敏,生于山东济南,1993年移居北京,入住圆明园艺术家村,正式开始摄影

艺术生涯,主要作品为“废墟系列” “圆明园画家村系列”(1993年-1995年)。

“女性系列” (1995年-1999年)。“孩子系列”(2000年-2001年)“一对系列”

(2002年)。“乔装系列”(2002年) “上访者”(2003年)等。除摄影外,还

涉足纪录片拍摄与人合作纪录片数部。作品曾参加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展、2003

年北京“溢出”当代艺术展及其他艺术展览,2002年11月在北京世方艺术中心

举办作品个展。2004年2月中旬应邀参加德国波恩国家艺术馆和波恩大学汉学

系联合举办的“东西方美学:艺术与身份”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展示摄影作品,

2月下旬应邀在瑞士伯尔尼文化中心举办摄影展,在比利时根特市帕塔托皮亚艺

术中心举办摄影展。2005年3月参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及丹麦的纪念安徒生200

周年中国当代艺术展。



个展

2002年 孩子 北京世方艺术中心

2004年比利时根特市帕塔托皮亚艺术中心

2004年瑞士伯尔尼文化中心




群展

2002年 平遥国际摄影展、

2003年“溢出”当代艺术展,北京798

2004年 “东西方美学:艺术与身份”国际研讨会作品展示及讨论。德国波恩

2005年 体温纪念安徒生200周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中华世纪坛及丹麦
[沙发:1楼] 顶贴帅哥老婆 2006-03-19 13:09:54
[s:75]
老公你放心,我不会跟顶贴超人跑的.*>_<*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