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泰康空间年末特展——“展览”开幕
发起人:泰康空间  回复数:2   浏览数:1644   最后更新:2011/12/19 19:05:33 by guest
[楼主] 泰康空间 2011-12-16 13:22:41
 
 
EXHIBITION
2011.12.17 - 2012.2.17
  幕:20111217日(周六)下午4:00

艺术家:
艾未未、蔡东东、曹斐、陈维、陈晓云、储云、葛磊、胡向前、金闪、蒋志、李景湖、李明、梁远苇、刘窗、刘韡、MadeIn、马秋莎、秦思源、宋冬、石青、孙原&彭禹、汪建伟、王郁洋、王卫、王思顺、徐坦、徐渠、闫冰、杨振中、杨心广、张鼎、张培力、张嘉平、郑国谷、周滔、赵赵、赵要 

策展人: 昕,苏文祥,许崇宝
泰康空间诚挚地邀请您参观《展览》。本次展览共邀请了38位不同年龄段的优秀艺术家参展,欢迎光临现场。

以作品为中心的艺术家创作和以作品展出为中心的展览活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我们今天认识的艺术系统的核心知识,这些当然是值得质疑的。作为一个策展人或者一个艺术机构年复一年的面对各种展览,纠结、思考、工作;作为一个艺术家不断地创作,以作品面对展览。展览成为不同角色需要共同面对,但理解各异的一个事物。当我们去看一个展览的时候,是去看什么?我们因何决定去关注一个展览,而忽视另一个?是展览中艺术家的名字给予我们想象的空间多,还是一个机构给予我们的期望多?我们难道不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什么因素,在没看到那些展览之前就已经为那些还未曾谋面的作品绘就了一幅想象的图画吗?展览作为艺术体制内的一环(如果这个体制存在的话),在现实经济压力和思想创新要求的夹缝中日益从方式变为目的,与艺术创作有着类似的遭遇。今天,无数的展览上已隐然可辨的同质性对艺术机构的工作做出了紧迫地提问:我们如何防止独特性和异质性的泯灭?

展览一定要展示作品吗?一个作品的呈现似乎象征着艺术家一段思考的完结,那么艺术家,究竟是一个连续性的称谓,还是一个仅有阶段性的指称?现在的趋势是,几乎在所有的艺术家访谈中,他们都宣布了作品完成之后它的自足性。问题是,当艺术家撇清了自己与那些旧作的关系时,他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面对现在?当他们不在创作的时候,他们是什么?难道艺术家这个称谓仅是对作品与作者之间的绑架吗?

随着人们对当代艺术作品形式充满新鲜感的热情逐渐退去,所谓的艺术创作背后的东西越发受到重视,一个人的才情可以理所当然的印证他作品中的机智,庸常却也可以用来凸显艺术家只对于创作的专注。在观众逐渐增加的观展经验驱动下,或者说当展出行为变为一个不再有秘密可言的活动时,这种收集证据以求不证自明的伪考古学或者叫伪文献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展览修辞术。而这种具有故事性的叙述正好慰藉满足了人们对于理解展览这个贫乏、单一的事物的缺憾。但本次展览中所有展品不再有署名权的焦灼,使得故事的叙述不再针对个体艺术家的挖掘,从而满足了公众对于一个大写的艺术家形象的想象需求。在一个典型的展览空间里,所有参与者包括策展人和艺术家将不分角色身份地共同面对展览

地点:泰康空间
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红一号艺术区B2

Tel: 010-51273130 / www.taikangspace.com

想了解泰康空间更多,请关注: 
泰康空间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taikangspace 
泰康空间豆瓣主办方  
http://www.douban.com/host/taikangtopspace 







[沙发:1楼] guest 2011-12-18 18:13:23
牛逼的一个展览
[板凳:2楼] guest 2011-12-19 19:05:33
你们泰康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以为自己很懂,很聪明。其实,连小聪明都算不上。人要有自知之明。让人笑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