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呈现当代印度视觉文化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270   最后更新:2011/11/24 11:21:43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1-11-24 11:21:42
作者: ARTINFO



作为一个从学术思想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去亲近当代印度的综合性文化交流计划,由香港汉雅轩与印度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主办的“西天中土”项目自去年的上海双年展起,已展现出以展览与学术演讲为主体的前台推进模式。将于本周末起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昆明展开的电影季“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则是在“西天中土”学术大框架下,从社会思想、当代艺术、都市研究衍伸至电影研究领域,电影季将囊括印度当代独立剧情片、纪录片和实验影像30余部,为不了解宝莱坞意外的印度电影的中国观众带来难得的视觉文化体验。

剧情片部分集中于探索印度电影的一种变化:即离开民族主义、乡村和改革议程这些过去的印度电影的恒常主题,而进入城市这一混乱,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观探索空间。阿努拉格·卡沙普(Anuraag Kashyap)的《禁止吸烟》(No Smoking)将作为这个单元的揭幕影片出现,描绘一个被一种内在之瘾所折磨的城市男人将这种瘾外化为一种恐怖主义实验的地狱。里维克·加塔克(Ritwik Ghatak)作于1960年代早期的典范之作《降E调》(Komal Gandhar),被与维万•桑达拉姆(Vivan Sundaram)的艺术影像《记忆的构造》(Structures of Memory)并置在一起,出于对后者事实上在其探索孟加拉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引用了前者的考虑,从策展思路上对观众有相当的引导性。类似地,《爱、性和欺骗》(Love, Sex aur Dhokha)是迪巴卡尔·班纳吉(Dibakar Banerjee)对色情、实验影像、多媒体短信和间谍摄影机的世界的一次虚构探索,它被与帕罗米塔·沃赫拉(Paromita Vohra)的《道德电视和爱的圣战》(Morality TV & Loving Jehad)放在一起。

纪录片单元则将经典纪录片在数码技术时代的再度浮现、以及它与国家治理中的新的危机的接触为语境,以“证词”、“家园”与“城市”作为关键词。“证词”部分处理纪录电影和一种关于社会权利的语言之间的接触面;“家园”部分大都关注纪录片工具的平民化;而关于城市的部分也即关于粗鄙、表演和污垢,作为纪录片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出现。

实验影像单元令人期待,印度三十年来的主要运动影像实验将在这里展映,囊括了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里程碑式的胶片作品到21世纪早期的数字实验影像。这一单元将玛尼•考尔(Mani Kaul)1989年的《希德什瓦里》(Siddheshwari)作为其标志性的实验,前后包括三个板块:“长期的文化遗产和独立电影”(包括拉马尼[R.V. Ramani]的经典作品《Saa》等)、“历史景观”(其中苏克德夫[Sukhdev]的《印度1967》(India ’67)被与一个十分不同的有关历史景观的想法相对照)、“电影、工具和残骸”(这一板块将我们带回到胶片、悬疑、默片和无线电这些工具)。

名为“印中电影与社会思想对话”的系列演讲和讨论将成为电影放映的补充,来自印度的策展人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Ashish Rajadhyaksha)与十余位电影作者将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理论家,以及社会思想者展开多个层面的交流,以此促进中国电影理论的更新,以及电影理论和社会思想之间的互动。两项共生的活动并称为“执着的视界2011”。

翻译、出版是另一项重要、也是必要的补充,专题读本《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You Don’t Belong: Pasts and Futures of Indian Cinema)囊括了新近翻译的一批在过去三十年中写就的论述印度电影的文章,新书发布已于上周末在北京库布里克书店举办。电影季和读本两者都在透过独立电影探索移动图像在印度这个“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的角色。而在此展映的电影所探索的,是电影从胶片时代——一个由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国家间战争、政治行动和公民权组成的时代——向一个数码影像的新时代的转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