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噱头,一个方向——论张洹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4   浏览数:1909   最后更新:2011/11/22 22:44:51 by guest
[楼主] 爽歪歪 2011-11-22 10:26:44
作者:顾一指 来源:东方早报

有这么一类人,在每个时代,他都能掐准将要来临的风向,将它率先尝试,成为时代的“领先者”。但是这一类人,并没有真正想要开创一个历史局面的野心,他只是以个体行为来做一场大的突破,实施一次无本豪赌,成可为王,败亦无伤。假如以钦佩、褒奖的口吻来说,那叫做“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假如带着反讽的意味看待,那这叫做“投机分子”——问题是在现如今,“投机分子”也是一句褒奖。

  张洹属于这类人。最初张洹在参与“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个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留下痕迹的作品时,草根行为、盲流路数正是当年艺术界即将风行的“主流”。在经历诸多自虐式的行为表演时,用他自己曾经的话说,“一个河南人在北京,要不做点出格的事,谁会记得你?”或许根本想不到若干年后,他会以相反的、以表现权势为手段的、极具时尚色彩的方式,为他的新作开幕,也为他的许多作品狠狠地敲下“表现权力”的印章,狠狠地表现“人脉”,狠狠地表现“潮流”……狠狠地把过去的行为总结为“我都一把年纪了,病也该好了”。病是怎么好的?因为艺术界的草根行为盲流路数已经落伍,现在信奉权力——各种权力。

  外滩美术馆张洹个展《问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在综合了张洹从美国回到中国以后各种活动的时尚元素之后,《问孔子》开始了张洹一个新的征途,它告诉大家,现在已经可以不用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场表演了,现在已经可以从展览现场去品咂其他味道了——比如:怎样显示权力,比如怎样用形式来压迫观众。

  名声响亮的策展人一定能为展览加上许多分。南条史生这个名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不出众,但是中国艺术圈知道,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美术馆之一的日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的名字是种象征,代表着一种地位。可是很有趣的事也就发生了:南条虽然挂名为《问孔子》的策展人,这个展却跟他似乎没什么关系,他就像客人一样来到这个展的现场,又像客人一样讲着这个展的表皮的话,最后还是像客人一样离开外滩美术馆、离开上海、离开中国、离开张洹的个展。但是更重要的权柄表现在,在上海虎丘路圆明园路这样的地方,张洹能拖进一头牛摆在门口,能拖进一群猴子在外滩美术馆这样的老建筑中,还能集中几亿只白蚁在上海市中心!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一路绿灯,平时嚷嚷着要保护小猫小狗的爱心人士,在面对生存环境接近于虐待的猴子面前,也集体失语。这不能不说是张洹的一次权柄凸现,他用“艺术”的名义,让众多外部思维短暂失语……哦,这是“艺术”的胜利,还是一种权力退让于另外一种权力之后得到的胜利?在开幕式现场,各色人等惊诧于老农牵着瘦牛站在美术馆门口的效果,惊诧于群猴在室内活蹦乱跳的时候,只能在心中暗暗惊叹:张洹能做到这些,真牛!——可是,这些真的跟他的艺术有关吗?开幕式结束后的第二天,群猴就从展厅撤出,显然,这个元素并不是构成作品的必要部分。

  展览开幕式的名流化、时尚化,逐渐成为当今艺术圈的风尚。如果艺术时尚真能切实地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带动民众拥有欧洲“沙龙艺术”的气质教养,那倒也非常不错。只是在中国的“时尚艺术”圈,至今还未曾有过对普及全民艺术修养的冲动,中国的时尚艺术一般只做两件事,一件是夸耀自己的“荣耀、地位”,另一件是嘲笑别人的“荣耀、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艺术展的名流化时尚化是非常有害的,它划分着等级、划分着虚荣。我不能说张洹展览开幕式的名流化时尚化一定是个大毒瘤,但起码它没有什么好的作用——除了对艺术家本人以及对主办方具有名气的再扩散之外,它对艺术的贡献一无是处。从张洹工作室展示新作到《问孔子》,每一个展览的开幕,形成的独特景观就是“金碧辉煌、灯红酒绿”。用时尚化的手段遮掩着大家对艺术的拷问,又用时尚的效应延续着作品的名声,使之每一个作品都得以“成立”,这已经成为张洹毫不掩饰的一贯动作,于是,《问孔子》,到底有什么可问?是用那些外强中干、空洞而又乏味的所谓观念来告诉大家早已明白的“反思文化”的重要性吗?呵,问孔子,只是一场形式秀面具下的闹剧。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张洹每一件作品都要做得那么大,做得那么骇人听闻。形式上的尺寸可以抵挡一些人原本存在的诘问,也可以制造出许多话题,更能遮蔽张洹在潮流化背后的内容空洞。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看起来好像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不是真的。起码在张洹身上,从草根的自虐性作品这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现在的名流化形式,只透露出了一句话:我要潮流。综合来看,无论早先的行为,还是现在的形式,都只是他的一个方向两种噱头。《问孔子》,则是集中呈现了这一种方向,而已。

  (作者系美术馆从业者)
[沙发:1楼] guest 2011-11-22 10:52:25
尽管我很讨厌张洹的这次个展,问孔子就是一个低智行为.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篇文章写得和环球时报的胡主编的文笔如出一辙.最后还侮辱性的写上"作者是美术馆从业者",
遥想朱漆老婆徐编辑在东方早报,当年组织各路小鬼痛骂国家馆的策划人卢耗.徐编猛发自己老公的文章,压制其他人的言论,如此一言堂之后,此报已经在圈内失去人心.今天看他们又窜出来搞别人,忍不住要出来指点一下啦.
静待东早下一篇的朱漆的无害性批判文章.
[板凳:2楼] guest 2011-11-22 13:44:07
还是在用动机论来分析张洹,事实上动机论是最不靠谱的分析方法
[地板:3楼] guest 2011-11-22 16:19:36
评论没有什么不妥,用环球日报来比不恰当
[4楼] guest 2011-11-22 22:44:51
赞同二楼的看法。“美术馆从业者”应该是“媒体从业者” 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