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理论的贫困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0   浏览数:1461   最后更新:2011/09/14 14:04:49 by 爽歪歪
[楼主] 爽歪歪 2011-09-14 14:04:48
来源:博客“思郁:从孤独中突围”



早年读文学,对特里·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那本小册子印象很深,后来找他其他的书,也大都与文学有关。不知道是否因为这种印象,我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总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别扭。对于一个论辩味道很浓的政治议题而言,这种散文化的风格太不适宜了。文学化的语言,跳跃性的思维,都与话题的思辨性相差甚远。
  
  如果把伊格尔顿定位于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我很欣赏他的一些研究文本。但是对《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而言,伊格尔顿似乎缺乏一种谨慎的耐心,他急于反驳那些理论中的假想敌,反而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个理论的困境。他的语言太狡猾了,从一个能指跳跃到另一个能指,从不想让别人抓住他的立论。也许,他根本就没有立论,辩论的目的是驳倒对方,至于自己想表达什么,建构什么,反而一时没有了主意。
  
  先说“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个题目,基本属于一棒子打死的类型,有人看到这个题目开玩笑说伊格尔顿是个不折不扣的标题党,确实有哗众取宠之嫌。没有一种主义理论可以如此理直气壮地高声叫卖,夸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更何况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的几番浮沉已经招致了众多的非议,更何况伊格尔顿在本书中选取的十个议题进行反驳,且不论是否成功,也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从历史中看,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其实是一个对自身的反驳,1917年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封建的国度中实现了它的第一次革命,但是这次革命的成功反而成了对马克思理论的巨大讽刺。随后在东欧一系列国家中强制推行,也被证明了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失败与丑闻。从这样的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探究到马克思主义的痼疾所在:理论的张扬与实践惨痛的反差。在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中,我们同样察觉到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存有巨大的误读。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替马克思主义辩驳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这百年之间,失败的情形居多,我们常把这种理论的未来与乌托邦的远景联系起来。乌托邦的建构并非从马克思的理论开始,但是只有在这种理论中,乌托邦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共产主义与乌托邦成为了同义词,意指某种空想的政治与未来,与奥威尔的《1984》联系了起来。任何政治中都内在蕴含了暴力与阴谋,无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还是许给光明未来的共产主义。许多人选择相信共产主义的存在,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诱因使然,他相信未来的许诺,而不在意用未来的光明来透支现实生活的黑暗存在。而那些选择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所相信的是另外一种脚踏实地的民主。两者之间存有一个重大的差别,未来还是现在,现实还是理想,问题还是主义。
  
  其实无论做出任何选择都无可非议,这是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但是对很多从现实出发的人而言,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应该警惕一种情形的发生,那就是伯林曾在《乌托邦观念在西方的衰老》一文中所表达的,完美的世界,最后的解决,一切事物的和谐共存,这些观念尽管美好,但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现实中都是无法实现的,“我们注定要面对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无可挽回的损失”。而且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被这种乌托邦的观念所迷惑,在我们的时代中,“一种新的人类献祭的形式已经出现了,活生生的人被摆上了抽象物(比如国家、教会、政党、阶级、进步、历史的力量)的祭坛”。也许我们唯一能确认的事实就是所谓的牺牲:一些人濒临死亡,一些人已经死亡,大屠杀依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继续,以某种高尚的名义,而那个他们为之献身的理想仍然遥不可及。
  
  伊格尔顿选择为马克思主义辩护,这是一个左派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暴露出的众多痼疾时的本能冲动。仿佛是说,资本主义终于到了终结的时刻,马克思主义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重回战场,夺回本来属于我们的阵地。但是他在表述这种立场的过程中,反而暴露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严重不足。换句话说,你用一个许诺的美好未来兑换一个千疮百孔的现实,本来就是不对等的狡辩。你用完美揭露问题同样存在欺骗之嫌,反而会惹人反感。其实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不在于你选择什么,而是你应该如何选择。打个简单的比方,在一个完美的独裁国家和问题多多的民主国家之间选择,我们依然会选择一个民主制国家,那是因为我们还能在这个问题多多的民主制国家中看到变革的希望,而无论多么美好的专制国度,它的变革不会更好,只会越来越坏。
  
  马克思主义是否正确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历史不会允诺未来。而且从纯粹作为一种理论来讲,它更需要的时候时间的检验,而不是用所谓的资本主义来检验。同样而言,现在已经陷入各种危机的资本主义也并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剂良药,他更需要的也是反省自身,寻找危机的根源。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主义都是一种理论性的假设,谁能在历史的轨迹中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算取得暂时性的胜利,不要奢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那样的主义只是一种妄想。
  
  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许多反驳都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从不正视问题的存在,而是逃避问题,利用自己对文学性语言的熟练掌握,模糊了问题的尺度,狡辩了证据的存在,回避了现实的困境。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语言的丰富只能证明伊格尔顿理论素养的苍白与贫困。他也许是一个合格的文学批评家,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理论只在争辩中有效,只在不断地思维跳跃中有效,只在能指的不断游移中有效,一旦失去了争辩的语境,所有的理论都只是表面的语言。
  
  思郁
  
  2011-9-8书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 任文科 郑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定价:30.00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