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勇气——“超有机”艺术家工作坊对话系列之《高中的血和内脏》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0   浏览数:1923   最后更新:2011/09/05 11:31:28 by shirley_88
[楼主] shirley_88 2011-09-05 11:31:28
来源:CAFA

2011年9月4日下午四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学期的第一场讲座——艺术家工作坊对话系列之《高中的血和内脏》——在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次对话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麦勒画廊共同主办。也是即将开幕的“超有机-CAFAM泛主题展”的一部分。为了增进艺术家、理论家以及艺术爱好者的交流,为了将这次展览的主题理念立体全面的展现出来,美术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艺术对话、学术论坛活动。主持这次对话的是苏伟,对话的两位青年艺术家,一位是来自德国的Christian Schoeler(克里斯蒂安· 舒乐),一位是美院油画系毕业的仇晓飞。

首先Christian应主持人的要求对对话的题目做了解释,以便大家理解这次对话的主题。这个题目来自于Christian非常喜欢的一本美国小说的名字。作者用一种新的视角对欧洲古典主义传统进行解读,同时提出一些与艺术有关的设想。选择这个题目一方面因为对话的主题是有关青春期的回忆,这个标题的字眼符合,另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与勇气有关,与这本书的气质符合。对话的形式以主持人提出问题,两位艺术家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进行讨论为主。主持人首先就题目中“高中”一词所涉及的青春期记忆发问,希望了解两位艺术家怎样看待对青春期的迷恋?在创作中如何将这种内在的回忆转化成外在的艺术表达?Christian对青春期的追忆是想借助重建失去的童年天堂来保持自己童真的状态。仇晓飞出生在7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的社会主义共同记忆变得越来越个人化, 而就他自身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个逐渐脱离家庭,越来越独立的过程。他渴望去重新建构这部分隐秘的记忆,绘画是一种重新体验的过程,在过程中他得到了释放和感悟。

艺术创作的立足点是什么,有没有从观众的角度来考虑艺术的表达?
Christian坦言在创作中不会去考虑观众,他强调个体性,他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个体的感受应该是动力,但这也必然会有脱离社会的弊端。仇晓飞也肯定绘画是个人的表达方式,但是对于当代艺术的传播与接受模式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艺术已经逐渐的脱离了作为生命体验的功能性,所以他一直尝试强调绘画作为过程的可能性,而结果是不重要的。

对于艺术史的态度?
Christian对于艺术史的关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他认为包括艺术史在内的所有历史都是无法忽略的,有了艺术史的基础才能对艺术的标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完全抛弃就失去了评判的标准。而且他认为艺术史也是人类认自身的一种手段。仇晓飞对此也深有体会,但是他认为艺术史不是系统的硬性的标准,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指导,艺术家需要从中选择出对自身有价值的来使用。

对于艺术中集体化的看法?
Christian成长在强调个性发展的社会中,艺术创作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但是在中国的短暂生活让他觉得人与人的交流,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让他反思德国的艺术家生存方式,他希望今后也能多一些交流和探讨。但对于仇晓飞来讲,因为成长经历的不同,所谓的集体化,是他极力想要抛弃的。艺术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他希望通过一种通感来与观众交流,这并不建立在对艺术的深入了解之上,而且建立在人最基本的感受之上,个人化的体验可以得到多数人的一种共鸣。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反应出他对于集体制的一种矛盾心理,他是渴望集体化的,但是是一种建立在个人化状态之上的集体化。

对话结束后,台下观众提出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困惑与两位年轻艺术家进行交流,最后王春辰老师总结说,在艺术中难免困惑和挣扎,但是正如题目“高中的血与内脏”所讲述的那段富有激情的青春,我们应该保持这种激情与勇气来面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