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剧场,满场杯具——80后艺术家作品展观感及其他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1   浏览数:1876   最后更新:2011/08/31 12:25:04 by guest
[楼主] shirley_88 2011-08-31 11:45:41
转自:徐乔斯的艺术空间

一个人的剧场,满场杯具——80后艺术家作品展观感及其他

8月6号在宋庄见到马一的时候他告诉我10号在深圳有他的展览。“哪里?”“何香凝。”“谁策划的?”“冯博一。”

知名美术馆+知名策展人,想必值得一看。

回到深圳的第一件事,就是兴致勃勃地去何香凝看展览。

当抵达美术馆外的时候我有些迟疑,奇怪,偌大的墙面上怎么没有展览海报?以往何香凝所有的活动和展览必有海报挂出,大则蔽日小则遮墙。我第一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

走进美术馆,看到了一本本画册任人宰割,才知道展览的名字是以马一的作品命名的“一个人的剧场”,松下一口气。打起精神走进展厅。

摆在前言之前的一件作品是一辆貌似用透明塑料制成的长了苍蝇翅膀的摩托车。展览就这样开始了?那这件作品又是谁的呢?地上放着醒目的标牌:请勿触摸。前后是玻璃,右边是前言,当我把头转向左边的时候,定睛一看,才在墙的边缘线上发现了一块小小的说明牌:应歆珣 《变形记》 材料 牛皮。若不是我有恒心和毅力,小应同学又失去一次被人知晓的机会。

还没有进入主展厅,我对于展览的质量已经心有余悸——都是生于80年代的人,都是“为了配合2011年8月12—23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你办展,我看展,真的伤不起。

马一作为估计是策展人主打的艺术家,作品被放置在了主展厅的首位。进门的右手边有一小块主力墙,《一个人的剧场-2》摄影图片被满满地贴在了墙上,遗憾的是小墙壁的下方有一个白色的插线口异常醒目,策展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在马一的作品上掏了个洞,为的是把插线口呈现出来。真是令人崩溃的细节啊,这样的处理,你是让我欣赏作品呢?还是欣赏插线口?对于观众而言事实上这副作品已经被破坏了;对于插线口而言它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对于作品而言由于“综合材料”的介入摄影变性成了装置;对于艺术家而言——他冤枉啊!

转到这面墙的背后,同样的作品同样的处理,那个醒目的白色插线口成就了新的作品系列。举目四望,马一的《一个人的剧场》系列完全被打乱,图1在左边墙上,是剧场的空镜头;图2是一个人悬浮在身后还镶嵌着插线口;图3又在1的旁边,4和5的位置调换,再往后,是意味深远的白墙。我想马一编排自己的作品是经过考虑的:从空镜到一个人,从一群人在场到排队下台,最后还是自己面对自己。我不想在这里去评论作品,我知道在马一的心里孤独是有皮肤的。











(意味深长的白墙不知道是留给谁的)

并不是说艺术家的作品顺序是绝对不可以调换的。我曾经在“城市,城市”纪实影像展的布展过程中就调换过作品的顺序。因为我给观众呈现的是恩宁路被拆迁的景象,所以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我安放的是第10号招财童子的照片,而随着观众移动的脚步,两旁的图片从有人气到无人气,最后的两幅则完全是废墟一片。我认为根据展厅环境和策展意图,这样的调整是成立的。

说回“一个人的剧场”吧,那个“说明牌前传”的悲剧在主展厅里继续。我真的不敢相信大大的白色墙面上可以什么都没有只有两个孤零零的说明牌粘在中间,也不知归谁所有。倒是“请勿触摸”的标牌随处可见。让人怀疑这“一个人的剧场”是日本艺术家“请勿触摸”的个展。

空间运用不当是当代艺术展的硬伤,佐以其他的细节比如灯光设置混乱、作品随意摆放,无关系无逻辑、影像播放比例不对等等,所有看似无妨的细节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气场必定浮躁。两年前在OCAT看贾蔼力的个展,一进门用三块展板拼接的墙面上前言又小又短只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位置,还靠左。我当时以为右边的三分之二是给嘉宾签名的,而后面的展品居然可以摆放得错落有致且间距不等。今年初,还是OCAT,关伟个展,同样让人难受的前言排版,悬挂着对称的条幅却给了三个侧光一个顶光⋯⋯艺术家的壁画环场一周,伴随着简陋的顶棚还有切割掉部分画面茕茕孑立的消防梯。然后所有的文本都说这个展览表现的是“神秘、深邃和未知”——没有什么好推诿,诸如此类就是策展人的错。一直认为策展人的担当,不是在前言上署名,而是肩负着对于艺术家和普罗大众双重责任,本应该选择上好的食材,通过烹饪,推出秀色可餐营养美味的大餐以飨观者。不要说当代艺术让人望而生畏,该做的事情做不到,该有的诚恳九霄云外。然后道貌岸然侃侃而谈,出口就是什么“主义”、什么“维度”、什么“指向性”云云的四六级汉语以忽悠二级艺术爱好者为荣。现在不是很流行“人人都是策展人”么?如果把这头衔换成“人人都是责任人”还会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人争先恐后么?

艺术家作品的不成熟可以靠策展人的选择来提升弥补,而策展人的失误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呈现一个精致的展览不容易,又宏大又精致的展览就更不容易,容易的是一个糟糕的展览毁掉从前的一切。不过幸好,目前大部分的策展人都没有从前。

媒体新闻稿上赫然写着本次展览四位策划人的名字:冯博一、王晓松、谢安宇、王娟。在“东方视觉”的网站上可以看到王晓松很认真地说这个展览他们筹备了两三年,那感觉就像是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煮了一碗方便面。还有星空间的房方:“老实说我是靠直觉去挑选艺术家的。开始我对于自己这个方法很不自信,后来我看了XXXX的传记,他也是靠直觉去挑选艺术家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办法。”听听,这才像个自欺欺人的80后嘛,按照这个逻辑,我应该告诉所有的左撇子画家:由于毕加索就是左撇子,你们这样画下去,都能成为毕加索。记得去年《画廊》做过一期独立策展人的专题,当时冯博一是封面,他戏谑“我就是土鳖策展人”。如今看来,小鳖给老鳖丢脸了。倘若真的如世人所言,80后的特质是“自私自利、没心没肺”,那么你旦说无妨。我也没心没肺,并且为之骄傲,因为这篇文章我也是“凭直觉写的”。



比例不对的影像



匪夷所思的说明牌



“请勿触摸”的个展:








[沙发:1楼] guest 2011-08-31 12:25:0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