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努力成为社会集体观察工具的候选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1941   最后更新:2011/08/18 21:53:56 by 理论车间
[楼主] 理论车间 2011-08-18 13:04:38
来源:理论车间的博客

1-全球艺术是一个可以进一步开发的概念:它架空了原来我们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那里获得的关于什么样的做法才是艺术的定见;但至于说当代中国这样的茫茫一大片也都应算作艺术,我又很不以为然。这里面有个“消解”的事儿。一个社会的共同观察眼光能消解艺术品的繁多,正如我们总是用最好的卫星,而不是有点好的卫星来观察一样。卢曼认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内在观察子系统,也就是艺术,是不多也不少的;甚至应该认为,中国和德国比如说这两个现代社会里所需和已存在的艺术,是一样多、一样适恰和切近的。在中国这样的大众媒体的观察被专制独裁政治阻塞的地方,通过艺术来进行的社会观察反而会更多,所以,可以说,许多艺术活动,是有力的社会或政治观察,本意也不是要成为“有限物构成的独特物”的。

2-这在中国是个大问题。但可以乐观。社会观察总趋向于合理的消解。我们不需要先挖出郭美美,再挖出她的干爸,再挖出红十字会。而总是连根拔起,第一次做得不好,第二次就加倍补上,比如这一次的中非希望工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挖出杨澜这只肥蛆,几乎都没有经过什么探案过程。

可以说,目前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都只是这种社会观察装置。就仿佛各地都有大量的望远镜,但如果望远镜很好的话,只要几架就可以了。或者说,艺术实际所要竞争的,应该是望远镜的最前沿的水平,而这是只要通过好的展示的不断聚焦,就可以做到。

从这个意上说,全球艺术是无数个当代社会的内部观察子系统的的星丛汇聚,不是国际时尚式的东西。各民族国家如何走向“世界社会”,也是各当代社会里的艺术如何走进“世界社会”的过程:本地独特性与全球普遍性的反复的交互生产。

3-由这样的一个当代社会里的专题的社会观察如何上升为艺术呢?

关键在于这种观察的集体性。这种集体性在现代社会里是很神秘的一种存在:我其实很在乎别的社会成员私底下是怎么看这个作品的,而绝不轻易相信媒体和美术馆的判断,但同时,我仍然警惕这“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这个潜在的社会集体观察是我照镜子时所用的镜子。

3-在这种对艺术的社会分析里,艺术成了促进我们的社会观察的手段。艺术品的本体存在被完全否定:艺术品的存在是过渡性的(transitory)。这种社会学功能派的看法一直像幽灵一样纠缠着我:如果认真地以卢曼的社会学眼光来看,分析作品本身毫无意义,展示本身、展示所触动的社会集体观察眼光的变移,才是衡量一个艺术品的最重要尺度。展示不是放到公共空间里,而是努力去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使用的观察工具的候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