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冰山一角:让作品组成互相支持的系统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15   浏览数:1975   最后更新:2011/08/08 10:06:31 by guest
[楼主] shirley_88 2011-08-05 13:20:14
来源:非常现场

通过建立自己的基层文本研究项目,相对集中地针对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展开观察和研究,也就是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关怀。一个艺术家有了核心关怀,让作品成为相互支持的系统就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你的一系列创作,其实是通过这个核心关怀连接起来,分别延展着这个课题的不同面向。
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难免学习和受影响。越是早期的作品,越是影响的产物。如果接受了一种影响之后就迅速定型,迅速结束实验摸索的阶段,开始作为稳定的风格批量制作,这样的艺术家往往不会走得很远,虽然谋求短期盈利的画廊往往更喜欢操作这种类型的年轻艺术家。
艺术家接受的影响越多样,终身学习的能力越强,他能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但是影响来源一旦多样,这种影响和那种影响之间有时就会产生冲突。于是在艺术家的学习模仿阶段,出现这种类型的作品和那种类型的作品之间的明显差异。好奇心越强,越是勇于尝试的艺术家,越容易出现这种症状。这样的艺术家,不但同时关心着不同领域的问题,也热衷于尝试不同的媒介。
于是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一种是线性发展的,或者说是一种摞砖头的方式。他们从一个点开始,很长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个问题,一种媒介,甚至固定一种图像。等到一个阶段彻底枯竭,他们才转型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的艺术家很容易进行市场操作,容易被记住。但是代价也就是很容易被贴标签。摞砖头的方式很容易迅速地摞到一定高度,但是一摞砖头也是很容易被推倒的。
另一种类型的艺术家,看起来兴趣多样,到处涉足,在很多地方都放下了一块砖头。如果他们一直这么东转西转,有可能沦为眼高手低的业余爱好者。但是如果他们开始有意思地搭建这个点和那个点之间的联系,让这些散布各处的点互相支撑,他们就有机会开始搭建一座金字塔。你从一个较大的底盘开始搭建金字塔,在同样的时间内,要想达到和摞砖头一样的高度,需要付出更大的劳动量。然而,当金字塔的结构基本成形之后,越往上面搭建,速度会越来越快。而摞砖头则是一开始比较快,越是往上摇晃得越厉害,会越来越慢。最重要的是,金字塔是推不倒的。
成为哪种类型的艺术家,有些是由机遇、影响、性情决定的,也不存在高下好坏。摞砖头模式只要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全力以赴,在一个阶段结束之后敢于前行,也会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历程,成为可观的一生。金字塔型的艺术家,如果不能搭建联系,让不同面向的工作形成合理的相互滋养的机制,也会流于平面的扩展,无法建造出高度。而一旦能够搭建起金字塔的结构,这个金字塔还可以长大,底盘可以再扩大,高度也就还可以再上升。
从文化差别来看,当代艺术市场体制更容易诱导艺术家走向摞砖头模式。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做到一定程度,只能开始玩跨界当名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要再往上多摞一块砖头都太难了。而中国传统书画家往往更像金字塔模式,往往越往后期不同面向的互相滋养越给力。吴昌硕从篆刻到书法,到50岁学画以后,书法和篆刻更加突进。黄宾虹、张大千⋯⋯莫不如此。中国式的艺术家养成,是从画技、游历、感悟、学问多面向同时要求,用内在心性的磨练作为核心关怀来贯通所有这些不同的面向。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所以总是大器晚成。
艺术生涯有偶然因素,也有可以规划的部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艺术家,都可以说,艺术家其实是把他的一生作为一件作品在创作的。
建成了金字塔的艺术家,一生多个阶段的多种作品之间互相支撑、互相阐释,构成具有丰富细节的整体。并使后来者能够拾阶而上,在几座金字塔的尖顶处构建自己的底盘,一座座金字塔连成了我们艺术史连绵的山脉。我们每看到一件作品,都只是这条庞大山脉的冰山一角,而不是一块浮冰。在它背后是连绵不觉的脉络和巨大的体系,这样的作品就不会被潮流卷走,而是开启着一条通向宝山的道路。

那么如何来让作品构成这种互相支持的体系呢?
我们知道,所谓系统,必须不同部分之间承担不同的功能,使其整体作用的时候,超过各个作用的能量。因此,作品之间的差别其实是它们之间能够构成体系的重要前提。作品之间如果只是复制关系,就只有数量上的累积,并不构成相互之间的支持。因此有志向构造丰富体系的艺术家,在工作的前期应尽量拓展自己的问题领域。广泛接受影响,放任自己的兴趣,甚至尽力培养和扩大自己的关怀。甚至媒介方面,何妨多方尝试。可以围绕同一问题,以多种媒介方式反复追问。也可以由一个问题跳到另一问题,随性所之,任意东西。你的自我远未完成,此时只愁见识不广,模样不大,并不存在好高骛远之虞。人们匆忙给你下的定义,不过是要骗你开始复制。
等你在想要放砖头或能够放砖头的地方都放过一遍,你就要开始连接你这些零散的关怀。如果你由这个问题跳到了另一个问题,你可能发现它们其实是有关联的同一类,你就找到了它们的联系。这个类别找到之后,类别之内的空缺就变得很显眼,你需要用新的创作去填充它,这时候,作品间性就已经开始具有生产能力,在从既有的作品中长出既有关系又有不同的新作品。如果你发现你从这个问题跳到了那个问题,两者不是同一类。没关系,你需要在两者中填充进第三个问题,它既和第一个问题有关,也和第二个问题有关。这个第三个问题很可能才是你真正关心的。你一定能找的得到它,你不会无缘无故同时关心毫无关联的两个东西的,只是你还不知道它们的关联何在。如果仅仅填进一个项目还无法是它们建立起联系,那么先放进两个,让它们变得近一点,再放进第五个。不管走几步,你总是可以把目前所有得东西连接起来。
现在你的各种作品、各种关怀的问题之间已经构成了一张平面的网。这张网应该不是均匀的,有的点在枢纽位置,像十字路口放射出辐射线。有的点是网的边缘,是道路的终点,目前的地图上看来是一条死胡同。这些枢纽位置的点就是你更深层的关怀。你可以从这些位置开始深化,往上再放一层砖头,继续你的工作。你会发现在新的这个高度和原来底盘上的死胡同点之间,还可以进行某种填充。
接下来,你可以在几个枢纽点之间填充中间项目,再往上叠加。这时候,你的作品系列已经初步具有了金字塔的模样。你变得开始有点了解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了。
再往后,除了在这几个关节点中不断向上叠加,不忘了时常回来,在底盘和高点之间进行连接。否则你不过是一个底座比较大的摞砖头者而已。更重要的是,你在获得了一定的高度之后,能够看到原来在平面上看不出来的联系,或者看见的更远的地方。你要时常返回低处甚至地面,重新修正自己的地基。
然后,最关键的一步,你要开始把自己的金字塔有机体化。你要开始自我分析,在你的这个系统里面,那些地方是起支撑作用的骨骼,哪些地方是接受外部信号的感觉器官,而哪些地方是造血的循环系统。也就是,你要设计,哪一些部分创作是你最内部的修身之用,即使没人关注没人较好,你的系统是需要它的。哪一部分创作是用来在日常生活中磨练的。你还要考虑,哪一部分创作是用来处理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的,那一部分创作使用来应对政治理念的,又有哪一部分作品,是偏重情感和感性的⋯⋯
到了这一步,你的作品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人们会发现,要单独地拿出其中任何一件作品,就像从一盘拔丝土豆中夹起一块一样,会扯出很多牵丝连带。你的单个的作品可以有自己的细胞壁,但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互相粘连成为有机体,具有了强大的自我繁殖能力。有这样一套体系,你从来都不会惧怕才华枯竭。

现代展览制度,不断地用标新立异的策展策略来要求艺术家应对。也不断地用多种多样的空间来诱发艺术家的占有欲。艺术家很容易在具体的随机应变和因地制宜的过程中,出现投机倾向。事实上,智力越优越的艺术家越容易成为投机者。投机的结果是把自己交付给了飞快的潮流和风尚,最后成为优秀的见招拆招的被动反应者。建立了自我支撑和自我繁殖的有机系统的艺术家,就不用成为投机者,体系本身的丰富性已经足于应对各种局面和要求,同时又总是能够返回整体。这样,外部的要求反而成为丰富自身谱系的机遇。
现代艺术制度,也附带着强大的阐释暴力。越是零碎而独立完整的作品,越是容易被裹胁在阐释的话语中获得定义。事实上,在它获得定义的同时,它就结束了生命。如果一件作品从属于一个有机的体系,就避免了完全被切割化的阐释。阐释总是不能完全覆盖作品,于是阐释总是意犹未尽。等到阐释企图面对你的整个系统,就成了你枝干上的藤蔓。你就战胜了阐释的暴力。事实上,强大的系统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自我阐释。

如果你的有机系统够有活力,你拥有的就不止是一座金字塔。你从某个节点出发,向外生长,再回到地面。
南方的榕树,从各个方向横向生长的枝干上会垂下气根,吸收空气中的养分。等到气根够长,接触到地面,就会长粗变硬,成为新的主干。各个方向的气根都落地,都成为枝干。最初的主干或许已经老死,但榕树已经成林。事实上,榕树林是不死的,它缓慢地在大地上迁徙。
南方的竹林其实也是这种方式。从一棵竹子开始,竹鞭在地下穿行,找到一切机会破土而出,以这棵新的竹子为站点从上面吸收营养,竹鞭继续潜行,在地底连成了网络。第一棵竹子死去的时候,竹林依然是不死的。
金字塔实在不是够好的隐喻,只能作为一种台阶。其实,不但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工作是一个有机体,在一个共同体之中一个个一代代艺术家们的作品也是一个有机体。当他们连成林,每一株会死去,但林子不会死。我的工作在哪里结束,你的工作从哪里开始,又何曾能够分清?对中国人来说,比“不朽”更强大的,是“不息”。
[沙发:1楼] guest 2011-08-05 14:32:21
你想得太多了,当然做的也太多了
[板凳:2楼] guest 2011-08-05 15:19:47
想这么多,作品却越做越烂。悲摧啊!
[地板:3楼] guest 2011-08-05 23:20:35

邱知杰放屁可出一本书。你们谁行啊。诺贝尔都服了。
[4楼] guest 2011-08-06 01:12:08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改个题目叫《如何抄袭》
[5楼] guest 2011-08-06 23:46:27
球老师,又抄了啥新作啊?发来看看
[6楼] guest 2011-08-07 09:26:24

[7楼] guest 2011-08-07 15:38:39
可怜的人,你可以通过阅读来获益,也可以通过阴暗角落里的嫉恨来骗自己。
[8楼] guest 2011-08-07 16:25:41
北京的网友您的言论也转移
[9楼] guest 2011-08-07 17:53:05
你们这些戴着马甲背地里骂人的家伙,连最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都不会,不觉得丢脸吗?
[10楼] guest 2011-08-07 18:25:40

酸了八机的思维老掉牙,求你了老邱闭毙嘴吧。
[11楼] guest 2011-08-07 18:55:43

[quote]引用第10楼guest于2011-8-7 18:25:41发表的:

酸了八机的思维老掉牙,求你了老邱闭毙嘴吧。
...[/quote]

不可就要
[12楼] guest 2011-08-07 21:20:25
你们真正读完这篇文章了么,说话前清用脑
[13楼] guest 2011-08-07 21:55:06
球老师,给大家谈谈你的草编作品与维根斯坦的关系么
[14楼] guest 2011-08-07 23:04:52

[quote]引用第10楼guest于2011-8-7 18:25:41发表的:

酸了八机的思维老掉牙,求你了老邱闭毙嘴吧。
...[/quote]

不喜欢的文章你可以不看,没准有人喜欢看。再说老邱也不见得是写给你这种智力的人看的。就这些角落里的阴暗和咬牙切齿,等着把自己气炸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