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介鸣专访:一个天然大舞台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0   浏览数:1963   最后更新:2011/07/21 10:45:05 by 爽歪歪
[楼主] 爽歪歪 2011-07-21 10:45:05
来源:喻干的艺术空间

2011年6日1日下午我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胡介呜的工作室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现任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的胡介鸣是我的老同学,我们以前都喜欢叫他老胡。进入老胡的工作室后他先带我四周转转并做简单介绍。我与老胡的访谈很随便,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守常规。下面是访谈记实:

胡介鸣: 这是一小间办工室,我主要用它来写方案,墙上的这样方案有些己经做完,有些还未开始做。

问: 这个<>我在纽约Wolkowitz Gallery画廊看到过,它是否还是那件作品?

胡介鸣: 它还是那件作品, 但有所发展,今年6月28日要在上海展出。这个球体现在越来越完善,上面所有的城市已生活在网上。如这张照片,地形是广州,但建筑是上海的,把上海的房子造到广州去了。这是第二间工作室,是用来做东西的,具体干活的地方。这些设备如这排洗衣机等都是做作品用的,这堵白墙是留着打投影测试作品用。这块是个摄影棚,里面正在搞一个项目。它是我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准备-直做下去的项目,叫"灰匮子"。这是一个方块,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个空间里发生,它包涵了很多文化现象。"灰匮子"是摄影作品,而这个方块是个摄影棚。第三间是用电脑来制作项目的地方,也可以称作为电脑实验室,一些助手们在这个大台子上工作。

问: 你的助手们做些什么?一些细节吗?

胡介鸣: 对,我大框架构思出来后有时没空做细节,助手就可以帮忙。

问: 我们以前都是从搞平面艺术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从平面转向多媒体?象你这种创作欲望非常强的艺术家,用多媒体,是否意味着你手上"多"出不少表现手段来创造艺术?

胡介鸣: 是这样的。实际上平面(2d)和立体(3D) 艺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们以前在80年代学习艺术时由于信息不发达只知道做2D的东西,没有条件去碰3D艺术,实际上多媒艺术早存在了。现在我们把它们相结合是对艺术创作的认识不断拓宽后产生的结果。现代信息渠道拓宽后,我们可以利用的媒介多了,以前有些想法用平面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表达,但运用新媒体的方式能以更多角度来表现我的艺术观念。我并不只局限于做3D,我在做新媒体的同时也会去做一些2D的作品,如摄影,主要看作品的需要。

问: 把艺术,特别是新媒体艺术与社会网络的结合是一种倾向,可以让艺术家与更多的观众相结合,让观众通过新媒体,包括网络参与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这样对社会的影响力就更大,层次更丰富。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胡介鸣: 从表现方面看,这种方式的确复盖面积很大,比起以前的传播方式它的层面更广,这是时代的进展所带来的新的方式。由于时代的进展,我们很难再回到从前的生活和思维状态,回不去了。如你习惯使用电脑后突然不让你用,你用惯了手机后再让你不要用,你会非常不适应,感觉没法生活。以前没有这种东西照样生活,现在有了以后再把它取消掉是没法接受的。我并不是在强调媒体进化论,但是媒体改变了我们的一切是事实。

问: 传统意义"成功的"艺术大体上是一种沙庞式的,小规模的,为贵族或宗教服务的审美取向,现在的艺术由于媒体传播的突飞猛进,接受的对象变化了,从小圈子走向了大众的舞台。这里面中间次层消失了,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总是会有东西突然消失,突然被抛弃。它们为什么突然消失?它们还需要不需要?

胡介鸣: 我认为艺术与审美总体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以前沙庞时代的艺术,在贵族艺术的同时也存在着贫民艺术,只是民间的艺术没有受到重视,未被收入艺术史。当然新媒体艺术出现后确实给传统的审美来了一个大清洗。但就新媒体艺术本身而言,它里面也有大众和精英的不同审美层次。比方说网路是很大众很popular 的一个媒体,我们只是观注它的生命力,去关注和采集它有用的部分。但总的说来以前的大众审美和精英(或贵族) 审美的框架仍未被打破,只是转换的速度更快,或者就像你所说的那些中间层次减少了。这是媒体飞越的速度所带来的现象。

问: 从投资的角度讲,做新媒体的投入应该比搞绘画来得大,但产出呢?

胡介鸣: 如果单单从投资与产出的角度讲,肯定是做新媒体比绘画的投资大产出小。这也是媒体艺术发展的一个瓶颈。它的市场没有建立起来,收藏方面也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问: 你刚才说新媒体投入大于产出,那么你们有没有信心来改变这种局面?

胡介鸣: 这是整个市场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建立市场的因素很多,市场本身是一方面,艺术家作品的成熟性也是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中的科技含量较高,支持艺术作品的平台的技术可能过一,二年就会被淘汰,这也会给艺术家与收藏家带来不少问题。另外一点是市场和藏家还不太接纳新媒体艺术,因为没有一个相对较客观的审定标准,这件作品是好还是不好界线不是很清晰。比如电影,现在大家都能接受它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早期的电影从开创到被人们广泛接受,然后形成巨大的市场,也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所以这个新媒体艺术市场还需是要时间来培养。

问: 新媒体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 一是来自科技方面,技术的变化,设备的更新速度都很快,这对艺术家来说是必须面临的。另一个须要面临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水平的挑战,还要受到艺术观念的挑战。你是怎么看待这类挑战?请介绍一下你们新媒体学院的培养学生的方向和专业时大概情况?

胡介鸣: 要说挑战,当然是有的。但我不去回避它们而是去积极地面对。我们新媒体学院从教学层面看有六个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人,新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实际上就是Digital Multimedia Art,为什么称这个名字?主要是要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单的相同专业而订。这个专业定位上是以应用为主,艺术为辅。艺术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材为社会服务。在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我的定位是当代艺术。我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现技能,这种技能是建立在对当代艺术认知的前题下。学生先要了解当代艺术观念,然后去学习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这三者具备后学生可以去做艺术家,没问题,这是你的选择。当然他们也可以去做没计师,可以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学院的新媒体技术专业招的学生既不是艺术类也不是文科类,是属理工科类。有点像MIT的特点,当然不如那么高层次,但这是我们的期望。我们的意思是把这些人培养起来后与艺术专业团队相结合变成一个很有特点的新媒体艺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可以做很大的项目,可以做商业,也可以做纯艺术,用途很广。

问: 国外的多媒体艺术专业在艺术学院里还是以艺术为主,艺术成分很多但技术方面的含量不够。如果你们能把纯理工的高科技那一端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那是一种领先的意识,虽然刚刚起步但只要观念实施得好就能取胜。我的问题是,在这个新平台上,技术与艺术各占多大比例?

胡介鸣: 从目前来讲肯定是艺术占的比例大,但从长远看,我个人的理想比例是70%艺术,30%技术。但现在做不到,因为技术人材的培养刚刚开始,今年九月新媒体技术专业招的学生只是试点,师资的队伍也在建设中,他们与艺术师资是完全不一样的。试过以后,到明年我们就要正式申报这个专业。

问: 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达到你们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理想状态?

胡介鸣: 大概在五年左右。

问: 如果这种理想状态得以实现,你们学院在国内同行中能否达到最领先的地位?

胡介鸣: 我想是的。

问: 你昨日在丁乙那里对我说学校行政工作所占用掉你们大约50%的艺术创作时间。那么这一半一半对你来说是加分还是减分?

胡介鸣: 这肯定是在减分,但我认为还是值得的。为什么?这个减分从长远的角度看又是个加分。应该说是减中有加。我所做的行政并不是那种纯粹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是在建设一个学科,建没一个平台。有了一个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平台,对我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也是很有益处的。所以说现在少做一些作品也是为了将来可以多做一些作品。

问: 从我坐的这个角度朝前看,前面是一大片旧厂房的屋顶,然后是新公寓,然后是白云蓝天。它是否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舞台?现在请介绍一下你的这个天然大舞台。

胡介鸣: 这是我工作室对面的天然场景,这片埸景也对应了我现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考虑人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城市里,而且又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变化非常大的城市,她在近20年中的变化在全世界也很难找到相似的例子。这也是中国这些年巨大变化的缩影,我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变化。当我搬进画室走上阳台时,我被对面的场景所深深吸引。在前排的厂房还完整地保留着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痕迹,中间是一大遍被拆迁的民房包括二家"钉子户"(最终还是会被赶走),还有两幢要被永久保留下来的民国时代民族资本家的建筑物,后面是因环境污染被改造的苏州河,河对岸远处林立着一片片钢筋水泥的新公寓建筑群,象征着近10年来上海的一个面貌。这个景象里穿越了近一个世纪上海的变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天然舞台,非常现成们舞台!我的工作室正好也是一个现成的摄影棚,要找这样的地方也不一定找得到。我会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设计几个节目,现在具体计划还没有订出来,有些构思正在考虑之中。

问: 有意思,人生就是一个天然大舞台。你的"天然舞台节目"是否与<<一分钟一百年>>在精神上有相近之处?

胡介鸣: 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它们都是时间的一个凝固物,这个天然场景压缩起来差不多也有一百年了。

问: 请介绍一下你近期的展览计划?

胡介鸣: 除了刚才提到的6月28日要在上海展出的<>外,手边的一个是"灰匮子行为实验室"。以身体作为一个出发点,一种物质,身体的感知,不知道发生什么结果。我的作品只是个开头,结果是未知的,要在实验中,在展览中产生。漆黑的一片,人体各种感觉器官都打开了,故事也就开始了......这个计划要在7月份完成。

喻干: 感谢老胡的热情接待并诚挚地回答我的问题。我顺便介绍一下, 胡介鸣作品<>在2010年2月参加纽约市Bryce Wolkowitz 画廊举办的主题为“速度与混乱 – 走进未来的亚洲艺术”七人联展(点击此处见展览资料及专访)。胡介鸣个展<<一分钟一百年>>于2010年12月在上海香格纳画廊举行(点击此处见展览资料) , 这件大型作品己于2011年被法国著名收藏家收藏。通过这次访谈,我的印象是老胡本人也以"一分钟一百年"的干劲在工作,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看到他在天然大舞台上演出的精彩节目。



从我坐的这个角度朝前看,前面是一大片旧厂房的屋顶,然后是新公寓,然后是白云蓝天。它是否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舞台?



这是个摄影棚,里面正在搞一个项目,是我从08年开始实施的准备-直做下去的项目,叫"灰匮子"。这是一个方块,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个空间里发生。



这张照片,地形是广州,但建筑是上海的,把上海的房子造到广州去了。



我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现技能,这种技能是建立在对当代艺术认知的前题下。
从长远看,我个人的理想比例是70%艺术,30%技术。
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考虑人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于时代的进展,我们很难再回到从前的生活和思维状态,回不去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