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擦肩而过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0   浏览数:2400   最后更新:2011/07/14 11:13:07 by shirley_88
[楼主] shirley_88 2011-07-14 11:13:07
来源:艺术世界

本·路易斯(Ben Lewis)|文 陈加佳|译
本文写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前



麦克·尼尔森,《我,骗子》(Mike Nelson, I, IMPOSTOR)

今年,仅此一次,英国有机会赢得威尼斯双年展颁发的最高奖项——金狮奖。这是因为英国馆在选择艺术家时做了明智的决定——麦克·纳尔逊(Mike Nelson)。

犹如转折点。十年来,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英国艺术家中,纳尔逊是第一个不受 90 年代不列颠艺术运动影响(或者说没有紧密关联)的艺术家。英国艺术史开启了新篇章。

这位 43 岁艺术家的装置作品通常由令人毛骨悚然的房间组成。房间里塞满凶残的物品和褶皱的纸张,造成了对社会弃儿、阴谋论者、窥淫狂、极端分子、活命主义者以及恐怖分子的病态透视。虽然这些东西听起来平淡得近乎粗鲁——汉尼伯·莱克特(Hannibal Lecter)遇到奥赛马·本·拉登,再遇到乔治·西(George West)——但纳尔逊是为艺术找对方向的艺术家之一。该作品散发着动作电影和警匪片的刺激与诱惑,总是把观者打造成踏入犯罪现场的侦探,而这些现场都曾在当代艺术那与众不同的奇巧盒中接受过重新配置。

你可以看看纳尔逊在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都做了些什么,美术馆展示了他的突破性作品《珊瑚礁》(Coral Reef )。该作品创作于 1999-2000 年间,最初是为伦敦东区的马特画廊(Matt's Gallery)而做,之后在 2008 年被泰特画廊买走并在2010 年重建。《珊瑚礁》是个由小房间组成的迷宫,每个房间可被看作一种极端主义派别的家:一个房间里有张框架海报,海报上是 B2 轰炸机、美国国旗以及棒球棒形状的电扇;另一间像是微型汽车租赁办公室,由穆斯林运作,墙上的海报带有伊斯兰教文字;再一间看似属于地狱天使……房间里有《花花公子》过刊,整齐地装满软饮易拉罐以及黄色泡沫夹饼盒的箱子,呼呼作响的风扇,旧手机,闭路电视监控屏幕以及一只机关枪。“你受邀来迷失于这个满是迷失人群的迷失的世界,”纳尔逊这样阐述这件作品。

以这种方式创作伟大的艺术品,听起来如天方夜谭,但是纳尔逊运用了色彩的细微差别来克服这些障碍,这一技巧只有当代艺术家懂得操作。材料的不协调搭配需要绝对的精确:便宜的白色塑料布告牌罩在一张宏伟的深红色天鹅绒睡椅上。那睡椅与一堵短墙的长度匹配得天衣无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纳尔逊的第二个策略:即使人们会感到不自在,觉得自己走在一个等比例模型中,但其实作品中的每件物品都是略微缩小过的。

纳尔逊的作品属于电影艺术的范畴,但不是电影场景,因为空间中极少有元素发生相互作用。2006 年伦敦弗雷兹艺术博览会上(Frieze art fair),纳尔逊在一些隔板之间藏了个暗房。它浸透在红色的灯光下,按照博览会的建造方式,从天花板往下整齐地悬挂着灾难性照片。虽然它“爆发力”十足,但如果以一个附庸风雅的扭曲概念来看,这个窥淫狂的色情主体便是艺术博览会。在 2008 年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的“心理建筑”展上,纳尔逊的装置作品是一个巨大的空置美术馆,它的白色石膏板墙体上有一排密密麻麻的锯齿洞,仿佛有人曾拿着大锤在这个空间里追逐,抑或是它曾被重机枪扫射过。用艺术术语来说,这是一个双重质感的游戏——光滑的白漆墙面与暴露的硬纸板形成反差。令人惊慌的场景,却以极简抽象派的沉着来传达。



麦克·尼尔森,《我,骗子》(Mike Nelson, I, IMPOSTOR)

在因特网时代催生的泛文化世界里,要想引起关注并在经济上生存下来,艺术家需要采用流行文化的流派和形式。但是,他们也需要回避极简主义(或是过于陈腐?)和多愁善感——这些充斥并困扰着 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艺术圈的元素。纳尔逊熟练地达到了两者的平衡,也因此能为自己和英国赢得今年的金狮奖——我们自 2003 年以来的第一次。

纳尔逊也是个信号,即新一代才华横溢的英国艺术家正时刻准备着把达明·赫斯特(Damien)、特蕾西(Tracey)和格雷森
(Grayson)从头版头条的位子上拽下来。如今,缺乏冒险精神的英国媒体必须花一些力气,为 21 世纪制造一些家喻户晓才华横溢的年轻英国艺术家,比如达乌德(Shezad Dawood),哈龙·米尔扎(Haroon Mizra),查尔斯·艾弗里(Charles
Avery),麦克·纳尔逊(Mike Nelso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