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峰:有限的“艺术无限”——巴塞尔艺博会观感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0   浏览数:1836   最后更新:2011/07/07 10:18:11 by 爽歪歪
[楼主] 爽歪歪 2011-07-07 10:18:11
作者:董冰峰 来源:艺术与投资

纯属个人观感。

  今年巴塞尔博览会的“艺术无限”单元确实非常出色,至少对在6月上旬欧洲为主要展现平台的众多国际艺术盛会而言,包括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无限”成为巴塞尔博览会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单元,今年第11年。在过去的11年中,“艺术无限”邀请了超过700件重量级的大型装置和看似市场无法消化的观念性作品,与巴塞尔博览会主画廊展区的浓厚的商业氛围相比,“艺术无限”更重视艺术观念和策展人的工作,当然,不可否认,“艺术无限”中邀请的艺术家和作品,绝大多数均由其代理画廊和机构作为主要支持和执行团队,但这不掩盖“艺术无限”每年度力图表现全球艺术世界最具野心的和观念性的巨作。

  与往年相比,本届“艺术无限”可谓大胆突破和锐意进取。占总参展人数绝大比例的是“70后”,甚至包括“80后”艺术家,这对于巴塞尔博览会这样全球顶级艺术交易平台而言,非常具有想象力和书写时代精神的勇气。

  尤其更为重要,在我看来,“艺术无限”中列数部分作品为例:Minerva Cuevas关于墨西哥抗议活动的纪录片、Gardar Eide Einarsson直接挪移泰国反政府行动中的街垒(轮胎)、Kendell Geers的“板砖”、Allora&Calzadilla表现墨西哥湾石油污染的装置等等,无论这些影片、现成物和装置作品,都非常真实和直接的反映了当下世界中经济、政治和全球不平等状况下的激烈冲突。与此相近,老一辈的艺术家:Daniel Buren影射68学运遗产的“就地创作”、Rauschenberg呈现反战、政府腐败和国际暴力的大型拼贴画和Baldessari直接翻拍1968年的五部商业电影来影射“布拉格之春”等。经由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直接呈现,“艺术无限”试图传达出一种“政治性的艺术”在当代世界中迫切的必要意义,而非商品。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和历史不过三十年,真正的市场化也不过十年,但却保持了其高速的发展和飙升势头,至少表面上看来。对市场和绝对利益的追逐,使得中国内地的艺术创作呈现批量、规模化的图利生产,尤其在力图融入全球艺术景观的愿望和决心更为坚定。中国模式的艺术博览会和加入全球重要博览会的必要意义就在此。更为关键的是,巴塞尔代表的世界顶级艺术交易平台其实更显示了欧美为主的艺术中心的不可动摇,包括艺术观念、艺术价值以及全球分配的机制化运作,其他非发达国家和地区试图进入这个“中心”,必然遭遇更多更为复杂的文化观念和资本利益的重新谈判,而且这些问题更为复杂的是必须和本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紧密挂钩,而不仅仅是艺术。

  “艺术无限”看似阐释了这样的一个“缺口”,无分商业或者学术,艺术问题就是艺术问题,尤其在有限的现实环境中。中国艺术如何加入全球,并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同样应该表现出对现实、文化和历史的一种合理性阐释,同时也应不断提出问题,既对于自身,也对于国际问题的观点。中国艺术的“自我焦虑”才不会恶性循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