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尼尔森~迈克·尼尔森~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
发起人:missbobo  回复数:1   浏览数:5613   最后更新:2011/06/13 17:20:47 by missbobo
[楼主] missbobo 2011-06-13 14:46:48


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
1967年出生于英国的拉夫堡。他精致的装置作品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曾参与世界各地主要的展览盛事,在多个国家举办过个展。2001年获得Paul Hamlyn奖,并两次获特纳奖(Turner Prize)提名(2001年和2007年)。2011年受邀代表英国国家馆出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教育背景
1986-1990年 雷丁大学
1992-1993年 伦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专业硕士学位
现生活和工作于伦敦和爱丁堡

1993年,迈克·尼尔森在经济学人夏季展(Economist Summer Show)中首次获奖,其后被选中参加英国电信新当代巡回展览。1994年他在格拉斯哥的Transmission画廊举办了首次名为 “Charity Shop”的个展,在那之后,他在英国和欧洲相续又举办了多个个展。

2001年,尼尔森重现了一个储藏室,作品获特纳奖提名。


2007年再度入围特纳奖最终提名,这次的互动装置是通过一个小洞观看由镜面组成的立体景象。



迈克·尼尔森善于利用废弃的日常材料,例如:木材,家具,杂志和衣服,建造出规模庞大的、具有高度建筑学特征、并带有地点特性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灵感通常来源于他在某个特定地点工作和生活过的那段时间。在作品中迈克·尼尔森引入了文学、电影、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的意义,有些与特定地点息息相关,而另一些是他个人加入的,以此创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又能唤起奇异的故事,例如像玛丽·塞利斯特号(英国著名鬼船)神秘消失的地点,亦或某个案发现场,某个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可怕事情的地方。迈克·尼尔森从来不随意布置他的材料,而是精心打造的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小心翼翼的制作和组织材料来创造出他那些新的虚构空间。


Taylor, 1994


Agent Dickson at the Red Star Hotel

正如David Burrows所评论的,“尼尔森的展览就是讲故事,他的虚构作品通过改造日常物体能把参观者带到另一个世界。”作品《Taylor》(1994)中临时打造的大型木筏,参考了先锋电影《Planet of the Apes》,让参观者置身于模仿电影里太空的情景;而作品《Agent Dixon at the Red Star Hotel》则展现了一架匆忙拼凑的土耳其式航天飞机,它的船舱由吊床、煮锅和破飞行帽等组成。这些作品将观众引入虚构的、乍看之下令人费解的情节之中,而这一切没有明确的解释和答案,完全取决于观众自己对迈克·尼尔森的视觉符号与线索的解读。

对演变、疏离与异质性的表述同样也是尼尔逊作品的核心。例如《The Coral Reef》(2000),它引导观众走出一个迷宫,这个迷宫由许多破旧而交错的房间以及废弃、无人居住的空间组成,空间的布置激发出观者的不安和迷茫。这些空间都有着通常意义上的等待或接待室的特征,但其装饰和细节均透露出不同的传统与文化的含义,像某个小丑面具、一个伊斯兰日历、一幅挂在墙上的肯尼迪肖像、某个砸烂的椅子等等。个体特征与文化历史逐渐呈现,正如在他大多数作品中一样,尼尔森将表意含糊不清的一系列内容展现给观众。

其实,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迈克·尼尔森就致力于他的虚构建筑的构建,这是同纸醉金迷的伦敦艺术界背道而驰的。当其他人扑向查尔斯·萨奇的怀抱的时候,迈克·尼尔森却向伦敦哈克尼自治市(London Borough of Hackney)了递交了一份东伦敦的新兴文艺区(Shoreditch)重建巴比伦的计划申请书,这里面详细的描述了尼布甲尼撒王座室和空中花园的细节。迈克·尼尔森的这种个性与老一代的那些艺术家,特别是与《the Saatchi Gallery's tank of oil, 20:50》的创作者Richard Wilson,倒是比较相似。Wilson曾指导并且雇佣他为自己建造一所房子——这对迈克·尼尔森后来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Richard Wilson

TRADING STATION ALPHA CMa, 1996


Lionheart , 1998

从《The Coral Reef》(2000)这件作品开始,迈克·尼尔森被认为是一颗明星,但他本人并不在意这些说法。他的装置作品仅仅为它们所准备的展览而存在。它们通常都是些经过扩大的迷宫,观众在里面自由寻找出路,而这些作品里的入口和出口通常让人难以确定。




The Coral Reef, 2000

为参加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迈克·尼尔森创作了《The Deliverance and the Patience》,这是他最寄予厚望,也是获得声誉最高的作品之一。该作品的背景是一个废弃的酿酒厂,共有16个房间组成,面积达2600平方英尺。鉴于威尼斯独特的历史、地理和建筑风格,该城既认可而又质疑这件作品的戏剧风格。正如他其他的构架作品一样,每一个新房间都被安置在叙述的中间,好像叙述人刚刚离开它一样,观察者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The Deliverance and the Patience, 2001

与迈克·尼尔森以往的作品不同,《Triple Bluff Canyon》表现的不是一个全面的环境,而是由三幕舞台布景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电影院凌乱不堪的休息室,一个起初令人感到不安的无人地带,周围有经过木板补修的痕迹,墙上贴着卷了边的《异形》海报。这里有三扇编了号码的门,要求游客选择一个门并开启自己的多重命运,只有一个门能走的出去。继续往前,第二个空间把观众带到了艺术家位于伦敦南部的工作室,这间屋子从天花板到小的灯线盒都是迈克·尼尔森重新创建的。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把工作室在放在展览中了,但是人们无法进入这里,只能通过没有玻璃的窗框往里面看。这种由“身在其中”到“有点距离”的转变,表明了迈克·尼尔森想让“观看”这种行为,成为和任何被关注的现象一样重要。房间里桌子上的投影机通过凸透镜的反射,把胶片映像在墙壁上,但这不是电影。相反,一个鲜为人知的美国阴谋伦者Jordan Maxwell发表了关于圣殿骑士团与光明的谬论,并声称这些团体已经绘制了以古埃及为根源的世纪新秩序。接下来看到的装置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沙丘,一个半埋在沙土中的石油桶,一个摇摇晃晃,狭窄的木质走廊,但确是一个死胡同。我们可以看出木头、石油桶被淹没在沙海里若隐若现情境其实是迈克·尼尔森对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的作品《Partially Buried Woodshed》的一种敬意。罗伯特·史密森的作品暗喻发生在1970年5月4日的校园抗议活动,该活动中导致4名学生被警卫队枪杀。而迈克·尼尔森对于的沙漠改造,其中被丢弃的油桶则指代伊拉克战争。



Triple Bluff Canyon 2004


Partially Buried Woodshed

2006年,迈克·尼尔森受佛利兹艺术博览会之邀而创作的装置作品《Mirror Infill》,描述的是一个在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画廊架后面和之间的平行区域。这是一个隐藏的结构,它的门很容易消失在商业的喧嚣中,它还包含一个废弃的暗室,里面装满了照片,照片上记录着如何把建筑地转变成功能齐全的卖场。暗室的使用对于艺术家对记忆和偷窥者的不懈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进入到他的作品后,也就变成了偷窥者。对于迈克·尼尔森而言,“这个工程似乎具有某种紧迫感,仿佛在有限的时间里,过时的暗室技术可以引起人们的记忆和沉思,而不显得奇怪。转身面对这个跟踪我们的怪兽,我们需要自己来决定识别出这个幽灵到底是令人安心的还是恐怖的。”
总的来说,迈克·尼尔森最大的挑战就是他的作品战胜了沉闷,给了观众们一个直接、强烈的感情,这经历超过了建筑的逻辑和未知的境地。这种方法类似于一个小说家用了数不尽的细节去编织一个世界。



Mirror Infill, 2006

2007年,受“Creative Time”的委托,迈克·尼尔森经过长达数月的选址和综合附近地区及周边文化等所有信息之后,他选择了坐落于纽约艾塞克斯街道市场的一座已经腾空的大楼D创造了作品《A Psychic Vacuum》。他在阁楼中被明显分割开的舒适小间中进行布置:外面放了半张被撕开的美国地图,屋内放了一把小刀、一个假的人类头盖骨和一幅破碎的玻璃框下的肯尼迪肖像。在另外一个地方,一个废弃的中国餐馆扮演了一个更关键的角色,它是《A Psychic Vacuum》这部大作的入口。这里的每个入场者都被要求填写一张协议。在展览过程中或因为到过这里而发生意外时使它免于任何的诉讼。开始便使得参观者的情绪有些惊慌。进到这个曲折的作品,通道以非常随意的方式任意交错,于是房间和走廊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迷宫。在这些极其相似的房间中穿梭,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总让人忘记时间。置身其中,可以看到一个疯狂作响的风扇在天花板上俯视着一面血迹斑斑的美国国旗和一些散落的骨头。继续向前是一个挂满纹身设计图案的等候区,紧跟着是一个拥挤的走廊,房间。随处可见冷酷的装置,磨损的装饰以及低矮的天花板都从视觉上使人想到充满酒香的酒窖,可是却被生锈的金属,发霉的木头和各类碎屑填满。

最终,当我们欣赏完整部作品时,有种不安的感觉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就好像我们找到了一个某人写就的很古老的日记,而我们边读边想那个时候发生过的人和事。我们会扪心自问:我曾经在这拼凑起来的神社前面下跪过吗?我曾经在喧嚣的酒吧里用印着星条旗的杯子喝过酒吗?我曾经在一个隐蔽的,令人窒息的空间里承认过一桩无法形容的罪行吗?迈克·尼尔森引导我们作了一次跨越时间和各式空间的紧张旅行,操纵着我们的想象,直到他准备好让我们离开他的,亦或是我们自己的思绪。

通过引用多种参考资料,迈克·尼尔森创作出的建筑构架能够使观众置身于一个虚幻但又似是而非的世界里。他的作品因场景而异,融功能和他们的历史空间于一体,利用自己选择的小道具,他构建了一个空间叙述体—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但这并不需要遵循逻辑顺序。进入到尼尔森的世界之后,观众就变成了一个情节中的作者兼演员,而情节正是按照我们的记忆和期待,并随着我们的行动来展开的。








A Psychic Vacuum,2007


来源:artspy艺术眼 作者:王麟
[沙发:1楼] missbobo 2011-06-13 17:20:47
2011年, 尼尔森接受英国文化协会邀请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构想和创作作品,他是目前为止获此邀请的第一位装置艺术家。

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伦敦馆策展人Richard Riley表示,从迈克·尼尔森的雕塑实践来看,他非常地注重细节、历史的精确性和物理特性,而这一特点也为他此次创作的装置作品提供了保证。这件作品将是英国文化协会70多年来组织威尼斯双年展中最有挑战性的个人代表作品。

名为"I, imposter" (我, 冒牌货. 2011) 的大型沉浸式装置是基于2003年尼尔森在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上"magazin: büyük valide han"这件作品改造而成。整个装置的外观则是一座模拟艺术家工作室的破败的双层乡间别墅,艺术家通过重新想象17世纪的路边小旅馆,使交错再现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与空间,以此展现重商主义贸易在当时的繁盛。从伊斯坦布尔到威尼斯, 也显示了两座作为曾经的商贸枢纽的城市的辉煌历史。这件作品的迁移及改动同时还强调了双年展期间,各国艺术向威尼斯的开进。尼尔森此次并没有试图表现某个国家的环境,而是对他以往的艺术实践进行了开发和扩展,这与威尼斯独立于其独特地理条件的历史相符合。





 


 
 
 

 

英国馆的室内被转变成了一个充满了相互连接的空间而又无法辨识的区域。一旦我们走进其中,我们就被浸没在一个既不是我们的、也不是尼尔森的世界中,也就是说它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仿造的。它并不属于威尼斯,也并非是重建了土耳其的商队旅馆。它会使我们想起曾看到或是游玩过的地中海的最东边。我们不会产生关于这些空间构建特性的幻觉,但是它的腐朽感和陈旧感会使我们联想到其它方面。有些房间像是被人抛弃了,而另一些房间中的居住者像是在我们到访前突然离开了一样。这边有一架临时的床,而那边又有一家吊灯修理厂;在建筑的中部我们还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露天的庭院中。场馆屋顶的移去将人们试图停留的构建空间与外界联系在一起,正巧在观众由于周围物理环境结构的坚固打算相信这是真实情况的时候,破坏了这种难以避免的冲动。同时,场馆还充满了不自然的光线,色彩最强烈的要属几间临时暗室里的黑红色光了。上百张照片都来源于放大机以及显影设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