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评点威尼斯双年展,给力、辛辣、八卦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29   浏览数:4534   最后更新:2011/06/26 17:21:34 by ba-ba-ba
[楼主] shirley_88 2011-06-01 17:59:51
6月1日,@孙孟晋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以下内容——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的作品是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的,钢结构的管子组成一张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网.之间印刷流水线呈现了------媒介的控制.为我看到的装置艺术中呈现得非常好的.国家馆中,令我更震撼的是德国馆的艺术家CHRISTOPH SCHLINGENSIEF的作品,装置加影像,一个教堂,一组影像,残酷记忆.


威尼斯双年展的瑞典馆的建筑,巧妙地将公园里的大树融在它的主题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陈列风格来看,遵循了简洁的美学路线.


中国馆,位于整个主题馆和国家馆的最里面,而且和意大利馆合用一个大仓库。我们只占据面积的1/4。当初意大利人希望中国ZF租下整个房子,但我们这里要省钱。更何况这个房子里锈迹斑斑的大油罐是不能搬移的,因为是人家的文物。对于艺术家,难度莫名增加了。而有此也看出我们文化部门的短视。很没面子。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艺术家最受人关注的应该是中国馆的作品。除此而外,主题展也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我看到了来自上海的鸟头组合的摄影作品,几位朋友一致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很有力的,对于我们目前中国的现状。(有多幅顶马成员的照片,左第三排有 @顶马梅二 )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令人失望,杂七杂八,好像要满足各种人际关系,堆满了作品。一些架上绘画很差。还有这个紧挨着中国馆公共空间的山寨版竹头装置。顶上还有红旗,难道真是为了中意友好?


在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美国馆门口,放着一个倒放的坦克,没想到,美国当代艺术家的装置,脑子也这么简单,这就是和平的期望吗?(说实话,这个装置做得还不错)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弥漫。五位艺术家分别从各自的作品出发来表达,其中,来自上海的原弓的作品引起了不少外国策展人的赞誉。他用超声波让水变成雾气。30分钟之内雾气就充满整个展馆,而在30秒之内又能消散。面对油罐,原弓没有直接对抗,而采取了中国文化里的藏而不露,直到充满。
[沙发:1楼] shirley_88 2011-06-01 18:05:47
@杨茂源:好了,这些小东西将在开幕期间被迅速消失,然后在威尼斯各个角落被吹响。最后要么被砸碎要么被带到未知的地方。


@杨茂源:宋冬的结构,北京老家。在主题馆第一位!


@妮斯啊:威尼斯双年展的香港馆---蛙王笔鸦展(四号开始对公众开放)
[板凳:2楼] shirley_88 2011-06-01 18:08:02
@卢迎华:今天看了约30件作品和十几个国家馆,喜欢的只有几个。

@卢迎华:看德国馆泪流满面。
[地板:3楼] guest 2011-06-04 06:33:12
怎么觉得像什么皮尔卡丹刚进中国似的。。。。
[4楼] ba-ba-ba 2011-06-04 18:15:02
@长征卢杰:评国家馆其实是很容易的,奥地利太聪明,德国太野心,美国馆最兼顾到一切。评游艇也很容易,老尤的红龙号比阿布的luna号好多了,pacific号也同样恶俗。评趴体,弗里兹最酷。威尼斯双年展是过去的事了,你体力还有木有,有木有?有时装界人叹息,你们行业完全是体力活啊!
6月4日 16:19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长征卢杰:我决定所有的约会都定在陆蓉之的威尼斯群展门口。它和中国国家馆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尴尬局面的真实教材。
6月4日 15:15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5楼] ba-ba-ba 2011-06-04 18:24:18
最猛的阿特姐姐又来啦!!!——

@阿特姐姐:同样是英国馆的装置,喜欢绘画的同学可能会有些失望,我觉得百分之八十都是影像装置等;不同民族地域的艺术家创造不同的艺术,各玩各的。在威尼斯艺术和人民币不挂钩,艺术和美元也脱钩了,但咖啡和欧元一直挂钩,多少贵啊,我常常要了一杯道具样拿着在人家那儿磨矶一小时。

6月4日 09:48 来自iPad客户端

@阿特姐姐:英国馆的这件装置怎么着都觉得很眼熟,犹其是在这种光线里。

6月4日 09:34 来自iPad客户端

@阿特姐姐:这几位阳光下荡舟威尼斯的童鞋一定是陆蓉之<通向未来通行证>的年轻艺术家,我认不出其中任何一位,不晓得你们姓谁名何?但上帝会保佑你们,组织上也会照顾你们。

6月4日 09:26 来自iPad客户端
[6楼] ba-ba-ba 2011-06-04 18:31:51
@阿特姐姐:哎呦歪,怎么看怎么觉得这里有坏人!------ 中国馆 "弥漫"开幕日。

6月3日 21:32 来自新浪微博

@阿特姐姐:与上星期香港艺博会如出一辙的是,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中外都有,没事扯个布穿个衫,在香港吵闹着找人,在这嚷嚷着放人,没劲!该干吗干吗去。
6月3日 04:03 来自iPad客户端

@阿特姐姐:可能是过度集中于个别馆的原因,碰到很多熟悉面孔,只是对参展艺术家不熟悉,他(她)们都自我介绍或被介绍是参展艺术家,怎么这么多人参展?赖得去想他们对世界人民视觉还有嗅觉的贡献,因为有些人又臭又恶心,不过在极度闹腾的开幕后,你发现这件作品安静地散落在地上等你去拣拾。

6月3日 03:44 来自iPad客户端
[7楼] ba-ba-ba 2011-06-04 18:43:22
@孙孟晋:中国馆很受关注的艺术家原弓。他在6000立方空间里,做了大胆的实验——气体充满而消散的过程。被权威杂志《ART IN AMERICA》的理查德誉为“雾气艺术家”。有三位名收藏家开价,达三四十万欧元。原弓希望像卖房地产一样,一平方来计。他有表演欲,穿着镂空裤走在圣马克,被警察劝告。
6月2日 23:28 来自新浪微博

@孙孟晋:英国国家馆要排一个半小时。但是值得看的,这里是著名艺术家MIKE NELSON的作品,他在里面非常逼真地制作了一个又一个18世纪建筑内部的空间。还有一个天井。这是在现场制作的,做得很好。这个房间放了不少照片,寓意很明确: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担忧。这类作品很考验艺术家对空间的利用。

6月2日 22:42 来自新浪微博

@孙孟晋:德国馆是2010年去世艺术家CHRISTOPH SCHLINGENSIEF的装置+影像作品,非常震撼。他搭建了一个教堂,同时有9个投影。人坐在“教堂”里,感知CHRISTOPH病态悲剧感。从胚胎到老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反抗意念。这是一个很实验的作品。(在门口买了一套他的实验电影碟)

6月2日 22:30 来自新浪微博

@赵子龙爸爸:超震撼!燃烧的蜡烛人!——看到头顶上的灯芯没?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正展出,直到烧完为止。

6月4日 01:23 来自新浪微博

@东旭Dongxu: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等着被骂吧。。。不行咱就展架上绘画吧,装置拚不过,绘画还算能看吧?老外捂着鼻子匆匆离开,还告诉我别进,好难闻。。。中国馆人烟稀少,开幕蹭饭的大把。。。
6月3日 23:16 来自Android客户端
[8楼] guest 2011-06-04 18:47:53
宋冬怎么抄张洹在上海双年展那个房子啊!
[9楼] ba-ba-ba 2011-06-04 18:56:21
@PHAIdesign:domus在线版登了一篇威尼斯双年展新兴国家的介绍。他们觉得中国艺术家都不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出现的,在作品里感受不到作为叙述者的艺术家,只有一个形式上的美的表象。当然,双年谈谈论最多的中国艺术家,当时胖瓜子。详见图片,(不知道这张图能保留多久。)

6月3日 21:51 来自新浪微群 - 爱创意

@吴华Rosy: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真是肌肉發亨達的館呀。

6月3日 07:39 来自iPhone客户端

@吴华Rosy:Roni Horn的玻璃裝置。我最喜歡安靜不喧嘩的作品。每一個都是unique,猜猜一件多少錢?
@吴华Rosy:回复 @ducks94:一個約70萬美金 //@ducks94:10萬歐?

40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10楼] ba-ba-ba 2011-06-04 19:07:16
@艺术工作者梁克刚:#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经慎重考虑,为中 国文化输出贡献微薄之力,我决定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创作一件作品:公开征集100名中国人的“屁”于双年展期间带到中国馆现场释放,我认为国人之“屁”更能准确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饮食结构、精神状态、幸福指数,远比酒、茶、中药更能代表中国国情。
6月3日 09:54 来自iPhone客户端

@hxw9288:当代艺术其实更是艺术政治的产物————如此多国家迷失在了取悦艺术界政治的欲望中,他们在选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及策展人时难免有失中肯。任命维托里奥为此次双年展意大利馆的策展人,总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探究他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艺术的机会。
6月3日 09:51 来自新浪微博
[11楼] ba-ba-ba 2011-06-04 19:25:08
@顾左盼右:乱轰轰的意大利国家馆里头,嘲吧

28分钟前 来自YiBo.Android版

@顾左盼右:底座上写着"摸摸摸",但广播里却在放"注意,我是艺术品,不准触摸"这到底是摸呢还是不摸呢?有意大利人摸她脚丫来着,因为也只够得到脚丫…

44分钟前 来自YiBo.Android版

@顾左盼右:我觉得树穿其中的瑞典馆房子最好看

6月3日 23:20 来自Android客户端

@顾左盼右:Christian Marclay 的片子clock太可以了,长达24小时,由无数电影片段衔接而成,每一分钟基本都有钟或表的画面,而且电影里的时间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时间。

6月3日 07:06 来自Android客户端
[12楼] guest 2011-06-05 17:46:23
尽管美国管相当保守,但比起其他馆还是要正气很多,
但估计很多业余爱好者会更喜欢政治很正确,很小资的瑞士馆的大叔.
[13楼] guest 2011-06-05 17:50:19
其实历史很多时候是靠无知的人来推动的
[14楼] guest 2011-06-05 17:57:02
就当旅游吧,多看看风景更好!
[15楼] guest 2011-06-06 13:57:21
当代艺术宣泄人性的另外一个色情业。
[16楼] guest 2011-06-06 14:42:42
观众跑去看作品的,却残忍地被拉到作品之前,去读他们人类最新的气数表上的刻度
陆兴华
2011-06-02 01:12
初看下来,本届展览中,美国馆的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的坦克装置我感到最有份量,觉得这里就有德波尔所要求我们的“惊天逆转”在其中:你以为是展示,在表达,艺术家猛地决绝起来,将手中的东西狠狠折成两段,让观众愣在一边很久不知作何反应。

哲学家阿甘本说,儿童身上才怀有那种伟大的亵渎能力,能将坦克和大炮当玩具,使后者进入人类的新使用,人类的新的政治能力看来要从中出,只埋在儿童的这种能力中了。是吗?

这个作品再推进了一步:人类(成年人、所谓成功的中年人)对坦克的使用,是用履带来做跑步传动,坦克虽被翻转,但人至今仍找不到怎么使用它的办法(而每一个儿童都是有办法的)。是美国田径协会的运动员们跑步,来带动坦克的履带了。我们处于一个搁浅(abeyance)的时代?倒错的时代?人类自我奴役于他们的技术-景观装置,误将其当作解放手段?人类只留下健身作为他们的“美丽劳动”,伴完他们孤独的余生?

人类身上的拯救力量越来越弱了,人类身上的弥赛亚气数越来越短、越弱、越低。观众跑去看作品的,却残忍地被拉到作品之前,去读他们人类最新的气数表上的刻度。
[17楼] ba-ba-ba 2011-06-07 13:29:47
@陈劭雄:这次看了国际大展的反思是:中国当代艺术圈对年轻艺术家的拔苗助长,而中年艺术家又未老先衰。这两种情况使艺术家的创作失去成长,深入的空间。The Clock作者是55年出生,但看起来仍然活跃,没有中国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那些自满和功成名就的幻觉。其实,大家都还刚刚开始。

@阿特姐姐:有时候想假如这届双年展没有@宋冬 ,或者"鸟头"地球人是不是就相信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无奈格局;但宋冬这件有与07年卡塞尔文献展某某人作品之相通处吗?不过那件作品终于在风中倒下,而这件倒不了,它生存在室内。


@阿特姐姐:中国馆在经过工装家装设计师所作的颇具中国山水意味的通道后才能看到两位参展艺术家@-梁远苇- @杨茂源 的作品,我奇怪策展人怎么非得为这两件作品搞这些多室内外高档装修呢?杨老师的作品明显在说我不属于这里,求你们带我走;而梁同学的作品显著地暗示着她的纠结与对束缚的女性抗争。


@阿特姐姐:其实中国馆不是所有国家地区馆里最差的,当你还在外面晃晃荡荡时就会为馆外的超豪华施工而震撼,仿佛置身于某五线城市的镇立公园,瞧小孩子多开心地玩呢!我深信优秀的工艺设计和豪华的施工及装修质量一定为国民赢得了声誉,提震国家出口创汇能力,2010说神马都是浮云。


@阿特姐姐:今天开始各种Party消停,我国显赫人物纷纷回家,个别晚一天半天回的也就大包小袋购物了;显赫人物所以是人物是他们对绘画之外的手艺都嗤之以鼻,表情中流露严重的不解,这是什么?是谁?不断地问不停地叫。今天终于可以一个人看看展览了。附图这个蜡烛等同学们到时估计烧到眉毛了。

[18楼] ba-ba-ba 2011-06-07 13:37:14
@阿特姐姐:致陆奶奶:终于有机会一睹您的「未来通行证」,您以前一直不停地讲,策展人的称呼是您创意于宝岛台湾,希望此生不要有辱这个头衔,我高兴地看到您终极地实现了这个使命,您果敢而无私地让地球人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尴尬,让展场成为拍卖行日场作品的预展。最后,祝您退休生活愉快。
6月4日 20:22 来自iPhone客户端

@阿特姐姐:同样是英国馆的装置,喜欢绘画的同学可能会有些失望,我觉得百分之八十都是影像装置等;不同民族地域的艺术家创造不同的艺术,各玩各的。在威尼斯艺术和人民币不挂钩,艺术和美元也脱钩了,但咖啡和欧元一直挂钩,多少贵啊,我常常要了一杯道具样拿着在人家那儿磨矶一小时。

6月4日 09:48 来自iPad客户端

@阿特姐姐:英国馆的这件装置怎么着都觉得很眼熟,犹其是在这种光线里。

6月4日 09:34 来自iPad客户端
[19楼] ba-ba-ba 2011-06-07 13:54:36
@行云西流水:这个结果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悬念,欧洲毕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爆冷门的地方。靠一个有关嗅觉的主题和一帮临时拼凑的人马带着很即兴的命题作文,和Christoph Schlingensief的作品如何较量,尽管策展人也曾信誓旦旦,可威尼斯双年展毕竟不是北京双年展,这里没有美协。
6月7日 09:37 来自新浪微博

@赵子龙爸爸:太TM井井有条了——“big bambu” by mike + doug starn在威尼斯双年展

6月6日 22:37 来自新浪微博

@艺术工作者梁克刚:选择开幕时间去看展览其实基本上是去社交,展期内平常时间去看展览才真是去看作品的。2007年就一路赶着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博会、卡塞尔文献展、明斯特雕塑节的开幕时间去的,结果是一路拥挤排队,总见着熟人寒暄,作品大多草草掠过。所以今年不想凑这个热闹,准备过些日子淡季时去安静地仔细看看。

@天辰_愛執信:获得今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之"最佳国家馆"的德国馆,以"恐怖教堂"为主题。场馆负责人,同时也积极投身政治运动的艺术家Christoph Schlingensief用最猛烈的方式抨击了德国的现状。甚至连德国馆大门上的Germania(德国)都被用黑漆涂改成Egomania(自大狂),艺术家对此的解读是:一个绝望的孤岛。

6月6日 17:00 来自iPhone客户端

@凛冬冥:威尼斯雙年展 坦克車變跑步機——把真實的坦克車改裝成健身用的跑步機,這樣的奇想是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推出的作品之一。當跑者賣力跑步,帶動了坦克輪軸發出巨大聲響,現場不少觀眾看了為之一笑。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共有八十九個國家設立國家館,多數集中在綠園城堡區裡,參觀人潮不斷。

6月6日 16:04 来自新浪微博
[20楼] ba-ba-ba 2011-06-07 14:13:18
@ArtLover-热艺术:威尼斯双年展,我觉得金狮奖应该给中国馆,这么牛逼的概念,这么大一朵浮云,好像一坨白色的便便,轻与重,灵魂与排泄,浮云与大便,这是个哲学的悖论,让我浮想连篇,暗然若失。

6月6日 15:10 来自iPhone客户端

@ArtLover-热艺术: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意大利人口味真的很重!

6月6日 14:49 来自iPhone客户端

@李蝴蝶:迄今还没看到能震撼我的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双年展缺乏了想象力
6月6日 14:47 来自新浪微博

ArtLover-热艺术: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重口味哈!!胆小慎入,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6月6日 14:40 来自iPhone客户端

@顾左盼右: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策展人Vittorio Sgarbi说,“没一个艺评人对现实的复杂有哪怕最小的认识……凭啥Prada,Trussardi,Fendi那些时尚企业能变成艺术权威,而Umberto Eco,Dario Fo这些知识分子不可以?这次展览就是要让艺术摆脱时尚界和收藏界的控制。”恩,听着还是挺有道理的。 http://t.cn/aonzuQ
6月6日 05:35 来自新浪微博

@Penny小伊066:今年是立陶宛国家馆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上第三次得到特别提名。
6月6日 03:31

@肖戈: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这回在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的展示令我叫绝。这恐怕是近几届法国馆最精彩的一次亮相,尽管2005年他的女友Annette Messager拿走了金狮奖,但我觉得不如他。记得在巴黎美院上学时,我也曾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过他几次,只是他的教诲记不得了。

6月6日 01:50 来自新浪微博

顾左盼右:#威尼斯双年展# 南非艺术家David Goldblatt采访拍摄了众多南非的罪犯,这是我唯一认真读的文字,很感人。再次感叹人的本性其实都差不多,周遭的环境才造成了人和人的天壤之别。

6月5日 19:10 来自YiBo.Android版
[21楼] ba-ba-ba 2011-06-07 14:19:06
@善良的潘文大:用艺术家原弓的话来说:“我们不和其他好的国家馆去比,就和历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相比,这一次绝对不差的。”
6月5日 16:30 来自新浪微博
[22楼] guest 2011-06-07 16:31:13
威尼斯的展览证明艺术完全可以死去了,被世界众多艺术家毫不留情地玩死于非命。
[23楼] ba-ba-ba 2011-06-08 13:02:16
@艺术眼Artbaba:回复@王春辰:威尼斯最佳【金毛奖】 //@王春辰:果然如此,之前@卢迎华 作为评委说看了德国馆非常感动,我就感觉到一定不俗,金奖会落花这里。果然。那么,中国馆呢,之前出发前99网报道说策展人说中国馆是最好的馆,一定能获金狮奖。怎么办?话说出来了,给个啥奖呢
6月7日 04:51 来自新浪微博

@霏宇田:伊拉克馆太牛了。
6月1日 22:49 来自iPhone客户端

@霏宇田:同学们可以放心,跟中国馆差不多糟糕的国家馆真不少。
6月1日 22:14 来自iPhone客户端

@霏宇田:提议:这届威尼斯的艺术总监bice中文名干脆就叫「别册」,拼音是差不多的!
6月1日 20:51 来自iPhone客户端

@霏宇田:连ida ekblad这么骚的一个挪威姑娘这样往形式主义靠我怕这个双年展跟巴塞尔无异

6月1日 20:32 来自iPhone客户端
[24楼] ba-ba-ba 2011-06-08 13:17:35
@陈劭雄:个人觉得中国馆是有意思的,至少在两点上体现:1,用装修来颠覆“装置”的概念;2,由于完全吻合中国国情,所以它是对反讽的反讽。这次没有得到金狮奖很遗憾,错过一次很好的机会,以后可难了!
6月4日 22:16 来自新浪微博

@陈劭雄:这次看了国际大展的反思是:中国当代艺术圈对年轻艺术家的拔苗助长,而中年艺术家又未老先衰。这两种情况使艺术家的创作失去成长,深入的空间。The Clock作者是55年出生,但看起来仍然活跃,没有中国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那些自满和功成名就的幻觉。其实,大家都还刚刚开始。
6月5日 06:34 来自iPhone客户端

@陈劭雄:拍胸脯拿不了奖,不要说拿奖, 能做得好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像光靠拍胸脯也打不好足球一样。文化更加不需要草莽英雄,需要的是内省和对完美的追求。
6月5日 06:56 来自iPhone客户端

@陈劭雄:当看到给艺术家Franz West颁发终身成就奖我不禁泪下。一个艺术家,有没有做好用50年、6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来赢得这片刻的掌声的思想准备?

@陈劭雄:The Clock,我的观感:它使阅读的经验干扰现实体验,有如我们一直都把现实经验带入阅读体验中。现实界只是一个感觉的频道,切换这些频道的那个心理需求一直由无意识主管。这个作品把这个无意识主管革除了,我们在对应的时间中触碰到经验与此在的临界。在入境到出境的徘徊中对自我的存在产生疑惑。
6月6日 21:14 来自iPad客户端

@陈劭雄:The Clock观感2:它拆解了电影的叙事框架,而把陈述直接指向陈述之物---时间。而24小时的反复循环又把这些对位由叠层逐变模糊,时间局限于"时"而不能晋级为"日",失去对位的时间证明了陈述只能囚禁它自己的结构中。作品虽不完整但探讨的问题非常深入,如果对作者获奖存异议应认识到整个展览无更好作品
6月6日 22:10 来自iPad客户端
[25楼] ba-ba-ba 2011-06-09 12:48:18
@崔灿灿的:以狭隘的“五味”作为展览的唯一主题和必备元素,使得参展艺术家忙于完成策展人所规划、限制的填空题,艺术家既放弃了原有生存体验的真实和质朴、语言系统的完整性、延续性,又自设了一个死板、虚空的上下文关系和文化情境。更何况,一些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原本不过是艺术圈的长期票友和长官而已。

@崔灿灿的:一意孤行的传统特色使得以“五味”为主的威尼斯中国馆继续流俗于寡国心态的强国之梦,徘徊于带有地域风情特色的土特产展销会的边缘。当然,讨论传统并展示地域文化并无过错,但停留于文化形态和庸俗符号的简单挪用,只能使得传统沦为缺乏艺术系统考验和脱离现实语境观照的自我保健型“六味地黄丸”。

@崔灿灿的:日益繁忙的威尼斯双年展,成为艺术圈大批人士的自信园。几天来,总有人不停问我:“来威尼斯看中国馆吗?”。我很想说:“你有病啊”。他肯定回答:“你有药吗?”我会说:“我没有,但我知道参展艺术家肯定是吃了伟哥才敢去的”。。。。
[26楼] ba-ba-ba 2011-06-09 12:58:10
@林其蔚:以活動、表演的方式來討論“國家(館)是否在今天可以成為一個族群認同的單位“的問題,體制內與體制外的矛盾在此藉雙年展中呈現極大的張力,但是反叛族與穩健派所共同呈現的卻是創造力的極度乾枯。

@林其蔚:威尼斯雙年展整個國家館區看下來,就是了無新意四個字,當代藝術看起來是完蛋了。丹麥館、波蘭館、羅馬尼亞館、荷蘭館、都以激烈批判雙年展為主題(如果不說德國館的話),甚至直接在國家館外牆上整面壁書條列批判雙年展。荷蘭館乾粹什麼都不展

@尚端2回:这两天人都从威尼斯“博览会”回来。画商们兴高采烈,争说xx明星从他那里买了这个,xx歌王从那个谁谁摆的摊儿买了那个。可比香港博览会来劲。香港那儿不待见西方艺术,太受冷落。
[27楼] ba-ba-ba 2011-06-23 15:21:25
@阿特姥姥:#威尼斯双年展#没记住这是谁的,是个老外,但觉得很中国,比很多中国符号舒服多了


@Gloomyvan:位處Venice Arsenale看威尼斯雙年展,看了一個上午,真正impressive暫時只有一個,美國人Christian Marclay' s The clock。是集合了多部電影剪接成的作品,連港片都有!電影裏的時鐘跟現實一樣運轉,畫面是1253,現實也是,多麼龐大誇張的製作!24小時每分鐘的畫面!是怎麼找回來?


@周_欣:#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作品,看英国馆之前需要排队大概1个半小时,因为每次只放2个人进去看,2个人,你没看错。。。。。。地上就是几床破被子,隔壁房间还有几把破椅子


@郝量:今日看威尼斯双年展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杜尚、博伊斯等先贤建构的迷宫,太易迷途于此,但又有那么多人在里面起舞,当他们兴起一跃时,旁人兴许可辨其声色,但也许走出迷宫的路只有一条,时间久了此处是鬼宫。

@成琳_Karin:1973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Markus Schinwald这次在威尼斯双年展的装置和影像,真是太棒了,他以Leg为主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他的影像在刻意的戏剧张力中,阐述了生命的某种惯性和根性,就像leg,终于把我们带入了死亡,无论是婚姻的死亡,爱情的死亡还是自我的死亡

@申云:越来越让人质疑的威尼斯双年展!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秀场!
[28楼] ba-ba-ba 2011-06-23 15:33:48
@董冰峰:@艺术与投资。差点忽略掉威尼斯双年展海地馆。海地馆非常简陋,两个千疮百孔的集装箱摆放在通往双年展国家馆区和主题展区必经的海边,如没特别留意,多数人会忽略掉这个“国家馆”。在我看来,参加和不参加,正视和忽视双年展的国家,都是非常政治化的在处理这个问题,关键,意见被如何正确传达。


@伊比利亚的夏季风:威尼斯双年展具有华人血统的展馆,计有台湾馆、香港馆、澳门馆、中国馆。前后排列就是个人喜爱的高低。

@阿特姥姥:#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展厅太壮观了,所有的作品在这里都只是陪衬。作品体量大也大不过它,精致又被它吞噬掉


@艺术时间:“巴塞尔本身是一个大卖场,却能做到如此的效果,与对欧美‘核心话题’过度依赖的威尼斯双年展而言,这种本末倒置也说明了威尼斯的一种倒退。”张培力认为,无论是“艺术宣言”还是“艺术无限”,从学术上看这里更像是数量庞大的个展集中营。

@皮力:和美术馆相比,双年展是要把事情往前推动,它应该把若干不稳定的因素带到制度中,而不是复制共识;它应该有冒险精神,而不是反对冒险 (Cuauhtemoc Medina)。

@陈劭雄 :这次的威尼斯双年展的确平庸,策划人“别册”(菲尔的翻译)是做杂志的,她像做杂志一样做展览,所以展览显得很平面,没了作品和人直接交流的感觉。好作品很少,所以“The Clock "就突出来了。卡特兰野心勃勃,但也就这么回事。
[29楼] ba-ba-ba 2011-06-23 15:48:26
@赵子龙爸爸:原来张大力的“第二历史”也去了威尼斯双年展,看的人多啊


@艺术国际: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成为了博物馆馆员和杂志独立撰稿人的天下了,多了些书生气;而缺少了老一辈从街头政治起家的策展人如泽曼之流的草莽气!

@乐山也乐水:[20110608]2011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李庸白lee yong baek作品angel soldier,身穿鲜花迷彩军装的士兵在花丛中若隐若现,军装上缀着艺术大腕的名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