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洛克”遭遇“哥特”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0   浏览数:1623   最后更新:2011/05/30 10:54:45 by shirley_88
[楼主] shirley_88 2011-05-30 10:54:45
东方视觉 唐莉


左:颜磊,巴洛克-奥林匹亚,布面油画,240x260cm,2011
右:威姆·德尔瓦,自动卸货卡车(模型比例),278x83x98.5cm,耐候钢激光切割,2007
摄影:唐莉

5月21日,艺术家颜磊个展“巴洛克”在北京唐人艺术中心举办,展览作品包括三部分:跟展览同名的几幅绘画作品;占据两面墙的硬边绘画系列;大厅左侧小厅里展出用施华洛世奇水晶为元素的装置系列。

以“巴洛克”为主题的作品显然是这次展览的重心,是颜磊创作的新方向。“巴洛克”这个词我们已经很熟知,美术史里常提到它,泛指流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艺风格,其涵盖面涉及造型艺术、音乐、建筑及装饰艺术等等,代表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那种炫耀、华丽之风。展厅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是艺术家选取了艺术史上经典流传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巴洛克”早期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以及法国写实派与印象派艺术家爱德华•马奈(1832-1883)的绘画视觉形象。在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艺术家截取了这些的绘画的主要部分(局部),用单纯的色块对画面简化处理,以前的色域和度域消失,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熟悉的画面似乎看不出有更多的新意,但这些画所配的画框极具“巴洛克”之风,框中有框,精致、华丽、繁复,甚至喧宾夺主。

侧面小厅的地面上陈列着用施华洛世奇水晶为元素的十字架装置,墙上挂着有豹纹图案的绘画,画上嵌有华丽水晶组成的文字,文字的中文意思是“所有我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我想要的”。墙上一面大镜子上方同样有玄色水晶组成的文字,也呈十字架状,在用文字概念与奢侈品属性相结合。从外在视觉形态上也呈现出所谓的“巴洛克”的那种华丽精致的矫饰之风。

而就在一周前(5月14日),草场地的麦勒画廊迎来比利时大师级艺术家威姆•德沃伊的个展,作品有之前熟悉的猪皮纹身,还有中国观众首次见到的有繁杂哥特建筑纹饰、图案的工程车,也有雕满了此图案样式的车轮胎。展厅最里黑暗处挂了两幅教堂彩色玻璃窗花灯箱作品,图案是用x光透视的性交过程的生理躯体,被彩色玻璃夹住这些图形拼贴而成,展览的结构很好,非常值得一看。

现场展示的其中一部分作品中,艺术家把哥特经典纹样融入建造建筑时使用的日常工具里:混凝土搅拌机、水泥卡车、自动卸货卡车,甚至连车轮胎上也事无巨细地手工雕刻上繁琐的镂空图案。艺术史上,经典的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教堂,整体风格往往具有繁杂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的特点。哥特风格用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出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它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在这里,艺术家却把这种经典纹饰镂空装饰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工具车上,把我们曾经崇尚后又失落的“经典”重新组合出全新的面貌,在当下艺术语境中被激活。比较诡吊的这些工具车原型是当代为了快捷建造高层建筑而生产制造,它自身应该是简洁实用的,如今却承载了那段艺术史的华丽经典,一致于实用蜕变为繁琐华丽的愉悦视觉的装饰品,是对我们既有的艺术系统的挑战,对价值系统肆无忌惮的嘲讽和颠覆,不禁让我们思考经典转换后在当下所具有的真正含义。

和颜磊的展览相比,同样都以矫饰风的“艺术史”为线索,威姆•德沃伊运用的更自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涉及当下、历史、建筑、宗教等。也许艺术家本身来自于欧洲,生活中处处都是这种经典建筑及其装饰,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中浸染,能够深刻挖掘到问题本质。而我们生活在另外一个文化语境里,很多时候只是抱有猎奇心态,对异域文化的反思只会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到其中内核。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