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当作材料: 一个请求:不要去理解当代艺术
发起人:ba-ba-ba  回复数:1   浏览数:2507   最后更新:2011/06/09 00:00:00 by guest
[楼主] ba-ba-ba 2011-06-09 00:00:00
来源:译言网

作者:Britta Heidland

“理解”是个问题

问题并不在于去理解一个艺术作品,而在于聆听一个艺术作品。我只能理解某个人,某个我曾倾听过他说话的人。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会竖起耳朵倾听别人说话,收起自己,吸收别人的信息,投入感情。他在说什么?这个艺术作品在说什么?或者是什么都没说?它在大声说还是在轻声说?这声音是动听还是丑恶?给我带来愤怒还是喜悦?这声音如何在我内部回响?我能听懂它,或者它的语言对我而言完全是陌生的?在直觉里,感性往往是通向艺术作品的关键通道。但我们却没有学习过,如何严肃的对待艺术作品。

在艺术史学者克里斯蒂安·赛亨德(Chiristian Saehrendt)的现代艺术的使用说明书里有个富有启发性的标题:“我也可以!”,他分析了现代艺术如此难以理解的原因。“艺术课是骗人的沙漠绿洲,”他说:“老师和学生衡量质量的标准,大多数关注于是否是对现实逼真的还原这个问题。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给一幅精心画成的非常逼真的自画像打了一个糟糕的分数,只是因为这幅画缺乏独创性和胜动感,一定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人们长期忽略了对重视重现现实的艺术的批评。以至于,学生们一辈子都会把它们当作是“文化的运作事故”。

赛亨德是对的。学校无法创造出通向艺术的道路,而是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人们都说,当代艺术很难理解,而在学校里的人都知道——如果我不能理解一样作品,我就会受到惩罚。

“而事实是,人们长期以来都无法理解立体派,就算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立体派到底表达了什么。”毕加索说,“我不懂英语,所以英文书对我而言就是空白的。可是这也不代表英文这种语言就不存在,我们又凭什么责备别人无法理解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呢?”

“知道或者不知道”并不会妨碍人们被现代艺术作品打动。有意思的是,现代艺术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简单。人们越长大,就越容易满腹怀疑。这和他们不能忽略那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有关。一个四岁的孩子是躲开那些他们不理解的东西的大师。人们不能因为遇到不懂的东西就认为理解力、教育或者是社交本领有问题。而是要坦诚接受这些让人无法理解的部分,倾向于感性地绕过它们,去感受惊奇、喜悦、有趣或者是恐惧。

“每个人都希望能理解艺术”毕加索说,“可为什么人们并不尝试理解鸟的歌唱呢?为什么人们喜爱夜晚,喜爱花朵,喜爱我们周围的一切,却并没有想过要理解它们呢?但是当人们看到一幅画,人们就会觉得他们非得理解它不可。”

人们如何理解日落?如何理解饥饿?如可理解一锅黄油?它像一块覆盖着脂肪的毛毡,还是一块肥皂?

如果我们真的在博物馆里遇到一块毛毡、一块脂肪或者一块肥皂,我们又要怎么理解它们?很简单,不要去理解,而是去感受!

仅仅展示材料

约瑟夫·包耶斯(Joseph Beuys,1921-1986德国装置艺术家,雕塑家,画家,艺术理论家,译者注)会用油脂或者毛毡做雕塑,他并不试图诠释材料的定义,而只是非常谨慎地展示材料本身。

什么是“展示材料”?就是不考虑材料的比例、常规的艺术形态,不赋予材料任何可以让人观察的具体形状,人们也无法判断艺术家的手艺怎么样或者这个艺术作品到底美不美。“展示材料”就是,仅仅展示材料本身,赤裸裸的、没有遮挡、没有装饰。它就简单的在那里,就只是在那里。

奶酪水、茶、咖啡、汤、肉汁、果汁、蔬菜汁、脏水血液都是包耶斯用来绘画的“颜料”。铜、铁、硫磺、金子、蜡、蜂蜜、巧克力、绷带、石膏、骨头、兽皮对他而言都是材料。研究包耶斯的专家弗朗兹·约瑟夫·凡·德·格宁腾(FranzJoseph van der Grinten)这样写道:“所有材料都有它存在的方式,力量在它们内部凝聚又散发出去,可爱的或是可憎的,存储下来或是传播出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能只是解读它们的外表,而是要由内而外的去感知。”

比如说,当我看到用血液画成的一幅画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是伤痛?死亡?出生?暴力?牺牲?还是新的开始?

在包耶斯形象的作品“白雪覆盖的骑士(Verschneiter Reiter)”里,他完全用绷带创造了一个很容易辨认的骑着马的骑士的形象。整个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创伤、危难、伤害、脆弱、甚至还有希望和治愈,没有实现的对治愈的希望。绷带这种材料的使用正是对观众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

包耶斯自己说:“我不使用符号,我只使用材料。”血液或者脂肪不应该代替其它什么出现,它们只展示它们自己。我们这些观众则是格宁腾所说的那种“力量”,蕴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力量,这种力量聚集或者发散,可爱或者可憎。材料在放射能量,就像炉子放射热量一样。我们可以感觉到它们在一个空间里存在,我们作为观众,也“只”有这么一个任务,就是让它们在那里存在着就好。

肥皂作为材料

如果我把肥皂当作材料并且展示它,会发生什么呢?

每个人都认识肥皂。每个人都有肥皂,每个人都用过肥皂。肥皂随处可见,在卫生间、或者在餐馆、在学校、在剧院。肥皂,与我们的关系既慎重又亲密,它们是液体或者是固体,它们外形甚至没有什么意义,无法感知、透明、中性,最好PH值也是中性的。肥皂得有些装饰并且有益于健康才会显得更美观。它必须有诱惑力,有护理效果,还得香喷喷。不过,那些闪耀着、又映射着这个世界的肥皂泡,会炸掉还会让我们迷了眼睛。

肥皂其实是由脂肪或者是油制成的,这些黏糊糊的物质被溶解在碱液里,彻底摇匀。碱液的侵入性很强,与脂肪发生反应,它们在交互作用中分解,重组,形成新的整体——肥皂。

这个过程,这个内部结构的深层转化,旧的物质消失,给新物质腾出位置。强腐蚀性的碱液会消耗掉蚕食掉所有的油脂。在震动的过程中,所有的原料都在转化的力量中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信心,哪怕是一个坏的最终效果。这是一种智慧:所有的事件里都蕴含有从中学习、认知、净化或者是治愈的可能性。

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不同的物质溶解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就像是炼金术:火与水、光明与黑暗、男性与女性、死亡与重生,这是一个内部的对立力量相互作用产生全新的物质的过程。

油脂经过碱液的作用变成肥皂。材料由自身转变为新生物。本来是油腻的物质,现在却具备了清洁的能力。

因此,肥皂也蕴含了“转换”这样的成分。

肥皂,深度内在转化而形成的材料?一个化学变化的生成物?人们在参观艺术馆的时候应该这样去感觉吗?

是的,无论怎样都可以。但是,要去感知什么,是材料在空间里的存在感,还是内在的转化过程,都不重要。观众到底能感知到何种程度与这种感知透彻或正确与否都没有关系。
美学仅仅是感知的一种可能性。当我参观一个艺术馆,在里面倾听一件艺术作品,一切和艺术批评、价值都没有关系,而只和我的感官体验有关,与我的感觉有关。undefined

知道或者不知道那些不同的艺术流派,并不影响理解。会不会避开我们主观认为你不理解的元素,才是理解的关键。这就是现代艺术要求我们的:坚定地、感性地绕开那些我们不懂的部分。

不过恐惧总是藏得很深,当大家都很明白那件作品想表达什么,而我是唯一那个目瞪口呆站在那儿的人,我就会害怕——孤独总是可怕的,一种无法被群体接纳的感觉。然而对艺术的感性认知的一个前提条件正是丢下群体,独自面对艺术作品,沉思,而不是交谈,直觉是一切艺术体验的起点。
[沙发:1楼] guest 2011-08-13 20:09:10
译文来源: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56485/196957
译者:Kàpoks
原文地址: http://www.seifen.mitdendingen.de/auswahl/kunst/ausstellung/gerberei/seife als material.pdf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