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舞台”系列项目之三《雪人》现场
发起人:missbobo  回复数:9   浏览数:3002   最后更新:2011/05/25 23:45:54 by guest
[楼主] missbobo 2011-05-22 10:44:27

“占领舞台”(Taking the Stage Over)系列项目之三《雪人》(Snow Man)

  

艺术家:安蒂•莱特宁(Antti Laitinen,1975- )

策展人:比莉安娜 (Biljana Ciric)


时间:2011-5-21 19:00 – 21:00

地点:上海市黄埔区圆明园路169号协进大楼1F 外滩美术馆

 
独立策展人比莉安娜 (Biljana Ciric) 策划的“占领舞台”系列项目之三为大家带来的是芬兰行为艺术家安蒂•莱特宁的行为表演《雪人》。
这次的舞台从剧场转移到了美术馆,确切地说,是美术馆外的公共橱窗。
 
 
 
对需要站在露天街边欣赏这场有趣的表演的观众来说,下雨真的不是一个好消息。但还是有近百名好奇的艺术爱好者共同围观了莱特宁化身雪人的表演过程。
 
 
 
 
人群在主办方的要求下在美术馆旁的墙边围成一个半圆,没有人知道接下去将发生什么。墙上的黑色幕门在黑夜下极不显眼,观众都还在好奇地猜测莱特宁的出场方式,突然黑色幕门无声地从中间打开,莱特宁把自己打扮成雪人的样子双手交叉胸前站立在橱窗里。他上身赤裸下身白裤,两脚分开赤脚站着,头扭向左边且微微扬起,雪人“常用”的鼻子- 红萝卜固定在他的鼻子上,这画面看上去古怪诡异又滑稽有趣。
 

 


 
刚刚的出场异常安静,以至于站在人群右侧的我其实并没有注意到幕门打开的一刹那。而这种异常的安静也从一开始保持到了最后。莱特宁以出场的姿势一动不动“陈列”在橱窗里,左上方不断冒出的冷气持续不断地吹打他的身体,越来越多的雪花在头顶上方飞舞盘旋,然后很快地掉落在他的脸、肩膀、胸膛和双脚上。表演就这样持续了25分钟。莱特宁亲身经历了作为雪人的25分钟。表演结束,围观的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
 














[沙发:1楼] missbobo 2011-05-22 10:50:32
表演结束后举行的VISIONaries莱特宁作品交流讲座上, 莱特宁挑选了他2002年至今的近13件行为作品与观众分享。
 

艺术家安蒂·莱特宁

首先呈现的是2007年的It's My Island (《这是我的岛屿》, 录像) . 莱特宁在漫无边际的海中用两百包沙袋堆积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岛屿,种上小树,栖息其上。画面静谧而美好。







而下一个2008年的录像行为作品Voyage(《航海》)中, 他把他的小岛改造成了会漂浮的棕榈树岛, 他自己手划船桨, 去各处旅行. 他曾在英国国会大厦前的泰晤士河划行他的岛, 结果遭到了当地警方的出面阻拦。




2009年的录像作品Growler(《咆哮》), 莱特宁将七立方米大的雪装进泡沫塑料里冰冻整个冬天,夏天他再把结成的小冰山拿出来带回海里。整个冰面在两天内就融化了。




下一个介绍的作品是2006年的影像作品Attempt to Split the Sea(《企图劈开大海》), 莱特宁用一周的时间开掘了一条七公里长的冰道,想象自己能像摩西劈开红海那样劈开海洋。


接下去是莱特宁早期作品的介绍。2002年作品Self-Portrait on the Swamp(《沼泽地自画像》)


2004年一个有趣的作品叫Three Stones(三块石头), 莱特宁在他挖了七天的一个洞里收集了三块石头, 第一块是他挖了七分钟之后找到的; 第二块是七小时之后; 第三块则是七天后。


2004年的另一颇具实验性的作品是Sweat Work(《出汗的工作》).他在转轮里不断奔跑让自己出汗,然后平躺在地面的照片纸上,把出汗的身体轮廓印在上面。如此反复,然后把每次稍有不同印有汗液轮廓的照片纸挂在墙上进行展出。



2007年的雕塑Puzzle(《谜》), 莱特宁将图片中完好的木料削成片, 再用胶水把木片粘合回一个树干的形状。


2009年的装置作品Forrest Composition(《森林组合》), 他的做法是将北欧森林里常见的剥落的树皮组合起来,重新变成一个个树干的模样,最后组成又一个森林。


2004年起, 莱特宁开始进行他的Walk the Line(《一往无前》)项目。他把自己的脸部照片印在各种不同的城市地图上,如雅典、克拉科夫、盖茨黑德、赫尔辛基、纽卡斯尔等等,然后按照自己的面部轮廓在地图上定向,手臂上的GPS导航则记录下真实的行走路线。每次真实路线所描画的脸部轮廓都会跟事先预设的有所不同程度地出入,他还把所有行走的真实路线形成的轮廓重叠在一起,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2002年莱特宁实验并创作了名为Bare Necessities(《赤裸的必需品》)的录像表演,他在没有食物、饮用水和衣服等的环境下在森林里生存了四天,并用摄影机记录下了他的这次经历。


 



随后莱特宁还介绍了他最新的两个行为作品Bark Boat(《树皮船》, 2010) 和Lake structure(《湖面结构》, 2011)
前一个作品中,莱特宁驾着富有童年理想的树皮船从芬兰海域驶到了爱沙尼亚,全程用时20小时。


《湖面结构》则是将冰面锯成大小相近的几何方块,叠加组成一个大的几何立方体。





随后莱特宁和观众展开了近半小时的互动:
观众提问: 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莱特宁: 因为那些创作和自然环境恰好是我所熟悉的,所以我感到非常自在,反而是现在坐在这里让我有些紧张。

观众提问: 芬兰的艺术有缓慢的特征,你认为自己可以代表芬兰的行为艺术吗? 另外我注意到你的作品里有比较多的赤裸场景,是你个人的偏爱吗?
莱特宁: 裸露不是我的嗜好,那都是为了作品和环境需要。至于慢,这或许和芬兰人的个性有关,我想你是对的。

观众提问: 您的星座是?有没有想过在黄埔江漂流或驾船?《雪人》要传达什么?
莱特宁: ...金牛座。我的确去江边看了,可是那里似乎很繁忙,我的驾船技术不是很好,所以再考虑一下。我从不去设想自己行为的意义,我把表演本身看作和观众的一种交流。

观众提问: 你的作品背后有什么动机吗?比如你介绍的第一件作品?
莱特宁: 我大多是跟随感觉,逐渐形成你们所看到这些作品。其实我最初想过成为一位摄影记者,但就像我之前说的,我只是认为这是一种适合我的与观众沟通的方式。

观众提问:《试图劈开大海》有宗教意义吗?
莱特宁: 哦没有,摩西的典故是我把作品创作出来之后联想到的。

观众提问: 不好意思,我有点不能理解您的作品。你希望通过你的作品和观众发生怎样的联系呢?
比莉安娜: 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艺术家始终以艺术的方式去沟通,他们创作一个作品,通常要耗去很长的时间,并且所有的作品其实都没有一个明显的目的,而只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并可能面对失败,但创作就是这样一个和生命一样漫长的过程。

观众提问: 我注意您的很多创作与水有关,是不是要表达“水是生命之源”、“创作之源”的理念?
莱特宁: 我自己并没有太在意到这一点,可能是和我生活的环境有关吧。但我会想尝试其他元素的创作。

观众提问: 你的行为作品其实都需要很好的体力和年轻人的灵感,那么也许十年后当你不再年轻、体力也下降了以后,你的创作方向会是什么呢?
莱特宁: 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是我作品的特点。我想当我变胖变老的时候,我还是会做一些这样风格的作品。

现场花絮:








[板凳:2楼] guest 2011-05-22 16:28:06
真他妈傻
[地板:3楼] guest 2011-05-23 13:43:22
很好啊,看多了展厅里装腔的东东,哪里傻了
[4楼] guest 2011-05-23 19:10:02
作品不错,相当不错,只是观众的提问太傻
[5楼] guest 2011-05-23 21:31:03
楼上的倒是说说看,好在哪里?这个作品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
[6楼] guest 2011-05-23 21:55:25
比莉安娜: 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艺术家始终以艺术的方式去沟通,他们创作一个作品,通常要耗去很长的时间,并且所有的作品其实都没有一个明显的目的,而只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并可能面对失败,但创作就是这样一个和生命一样漫长的过程。

这种回答算忽悠吗?这算什么水平?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的忽悠,肿么办?肿么办?天哪!
[7楼] guest 2011-05-24 09:55:03
星座已经变成解释作品的一种可能了?好可怜呢你们
[8楼] guest 2011-05-25 22:10:59
挺好的啊~~~~~~欣赏这个艺术家,挺事实在在做事情的人
[9楼] guest 2011-05-25 23:45:54
很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