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艺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
发起人:missbobo  回复数:1   浏览数:15838   最后更新:2011/05/18 17:59:31 by 嘿鬼妹
[楼主] missbobo 2011-05-18 17:50:44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


观念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发展起来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理论, 它被认为是极简艺术(Minimal Art)观念逻辑的延伸。观念艺术关乎作品的观念和想法,甚于材质或传统美学。无论任何人, 只要遵照书面说明都可以建造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诸多或称为“装置”的作品。这种方法对勒维特定义观念艺术非常重要, 他首次提及这个定义的文字是这样表述的:

“在观念艺术里, 观念或想法是作品最重要的方面。当艺术家使用艺术的
观念形式,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主意和计划都是事先想好, 而完成只是
例行公事。观念成了创造艺术的机器。”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 1998)一书的作者, 托尼•戈弗雷(Tony Godfrey)断言观念艺术质疑艺术的本质。这一观点在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早期被认为观念艺术宣言的重要评论《哲学之后的艺术》(Art after Philosophy, 1969)中被提升成为艺术本身的定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 艺术必须检视自身本质的观点已是著名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对现代艺术观念的一个潜在组成方面。60年代开始, 由于语言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以及英国“艺术与语言”(Art & Language)团体开始了更为激进的对于艺术的质问。他们首先质疑的首要问题是“艺术家是创作特殊材质物品的角色”这一普遍认同的设想。

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英国与“青年英国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特纳奖的联系, 通常意义上说, 观念艺术成了传统技法的绘画和雕塑之外的当代艺术实践的统称。这一术语会与多种脱离原始目的和形式的当代实践相联系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本身的难以定义。1970年,艺术家梅尔•博克纳(Mel Bochner)在解释他不喜欢“观念”(conceptual)这一形容词时说,“观念”(concept)所指对象并不完全清楚, 容易与“意图”(intention)混淆。

因此, 在描述和定义一件观念艺术品的时候, 很重要的一点是搞清楚它本身传达的“观念”和艺术家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观念艺术质疑“艺术”这一整体观念, 例如, 艺术是否可以设计其自身之外的东西? 尤其质疑传统艺术对象的合法性, 并将观念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既然作品的物质形式对于观念的表达并非至关重要, 而且观念通常才是艺术品的起点, 所以观念艺术家认为传统的媒介和作品物质显现(艺术对象)不是必需的。因而观念与信息便呈现为方案计划书、照片、文献、图表、地图、电影、录像,并通过这些尤其通过语言本身得以表达。

历史
普遍认为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和他的现成艺术是观念艺术的铺垫,为其提供了最为典型的观念艺术作品。《泉》(Fountain,1917) 是杜尚最为著名的现成艺术品。它是一个安置在雕像基座上, 署名R•穆特(R Mutt, 杜尚杜撰的假名)的小便池。当时这件作品申请纽约的“独立艺术家社团”的年展遭到拒绝。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便池这种司空见惯的东西不属于艺术品,因为它既不是艺术家创作的,不含任何艺术的“意图”,也不独特且不具手工价值。

一件艺术作品通常是起到一种表述的作用:"这是一件米开朗基罗的旧约英雄大卫的雕像",或"这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我们当然可以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米开朗基罗为什么要将大卫做成两倍的大小?"或"这位蒙娜•丽莎是谁?"但这些问题来自于一种对艺术作品假设的最初条件的默认。我们将之视为一种再现和"就事论事"的艺术。但现成品与之不同,它的提出不是作为一种表述,"这是一个小便器",是作为一个问题或一种挑战,"这个小便器可能是件艺术品吗?把它想象成艺术!"或者,杜尚的《LHOOQ》:"试试看将这件长了胡子的蒙娜•丽莎复制品看作是一件艺术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被销毁了的复制品,而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在1969年的著名评论《哲学之后的艺术》(Art after Philosophy) 中肯定了杜尚与其后的“观念艺术家”的关连性和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他写道:“一切(杜尚之后的) 艺术(本质上)都是观念的, 因为艺术只在观念中存在了。”

1956年, 字母派创始人伊西多尔•伊苏(Isidore Isou)将G.W莱布尼茨(G.W Leibniz)微积分中的数量只是一个概念并不真实存在的观点引入艺术理论中, 主张就艺术的本质而言, 艺术作品无法在现实中创作, 但创作艺术的沉思具备美学价值。 这也叫“无穷美学”(Art esthapériste)。与之相关的伊苏运动(Isouian Movement)当前化身的excoördism就从此发源, 它的定义是无限大或无限小的艺术。

1961年, 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发表的关于激浪派(Fluxus)的一篇同名文章里首次提出“概念艺术”(Concept Art)一词。但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和英国“艺术与语言”(Art & Language)团体在论及该术语时, 摒弃了传统的艺术对象而选用了纪录片, 批判性的探索艺术家的社会、哲学和心理状态。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他们的创作已涵盖出于这一目的的出版、索引、表演、文字和绘画。1969年, 一场名为“当态度成为形式”(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的展览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首先举行。1970年, 首次观念艺术专场展览“观念艺术和观念问题”(Conceptual Art and Conceptual Aspects)在纽约文化中心举行。1969年,另一个在瑞士伯尔尼市立美术馆举办的观念艺术展的目录上写道:“今日美术的主要待征,不是造型,也非空间构成,而是人,艺术家的行为,成为主要的主题和内涵……。这次展览中他们期望的是人们把艺术的过程当成作品。”这段文字充分地体现出观念艺术的美学主张。他们摒弃艺术实体的创作直接传达观念,使用实物、照片、语言文字等方法,将一些生活场面在观众的心灵和精神中突现出来。

对形式主义和艺术商品化的批判
20世纪60年代, 观念艺术作为一场运动诞生。极具影响力的纽约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阐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形式主义(Formalism)。格林伯格认为现代艺术历经具有进步意义的简化精炼过程, 目标是定义各种媒介正式的精髓的本质。所有违背这一目标的元素都需要被删除。举例来说, 绘画(painting)的目的是定义一幅画作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客体: 什么使其成为绘画而不是其他东西? 绘画的性质是应用有色颜料的扁平化布面对象, 具象临摹、3D透视空想等参照外部实体的方式均与绘画的本质无关, 故应当去除。

有人对观念艺术的去除创作对象的艺术“去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提出了异议。但包括许多艺术家自身在内的另一派则视观念艺术为与格林伯格所谓形式主义的现代艺术的一种彻底分裂。他们主张艺术需要自我批判, 也不主张空想。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 格林伯格主张在媒介范围内去除外部主体的艺术言论就不再那么得到认同了。

观念艺术还反对艺术的商品化;它试图颠覆美术馆或画廊作为艺术的限定场所, 以及艺术市场作为艺术所有者和分销者的现象。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说道: “一旦你知道了我的作品, 你就拥有它了。我无法钻进你脑子里把它拿走。”许多观念艺术家的作品因此只能经由一些文献纪录, 比如摄影、书面文字或陈列物品等不被认为是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它们(如罗伯特•巴里、大野洋子和维纳自己的作品)有时被简化成只是一套关于作品的文字说明而不再进行真实制作— 强调了观念想法比成品更为重要。


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 Bits & Pieces Put Together to Present a Semblance of aWhole,2005

艺术与(作为)语言
语言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第一批观念艺术家关注的中心。尽管文字在艺术作品中的出现并不具有新意, 但完全运用语言学的意义来从事艺术创作是从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爱德华•鲁沙(Edward Ruscha)、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罗伯特•巴里(Robert Barry)以及英国“艺术与语言”(Art & Language)团体开始的。在这之前, 语言都是作为视觉元素的一种,和其他元素一起从属在一个包罗万象的组合里(这样的例子比如:综合立体主义Synthetic Cubism) 。观念艺术家用它代替画布和笔刷, 使之具有了独立表征。劳伦斯•维纳在他的作品Anne Rorimer中写道, “个人作品的主题内容完全来自其所引入的语言,而呈现方式、语境配置等则独立地起着关键作用。”

英国哲学家、观念艺术理论家彼得•奥斯本(Peter Osborne)指出,影响语言为主体的艺术的众多因素中,运用20世纪中期的英裔美国分析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欧陆哲学里的语意的语言学理论对观念主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转变。这一向语言学的转变使得观念艺术家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巩固及合法化”。奥斯本还提到早期的观念艺术家是第一代接受过学位制大学艺术教育的艺术家。


观念艺术和技法
“运用语言作为他们唯一的创作媒介,维纳、巴里、威尔森、孔苏思、艺术
和语言团体等得以剔除一般创作和材质处理所体现的‘作者在场’的痕迹。”
观念艺术和“传统”艺术很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艺术技巧问题。虽然传统媒介在观念艺术里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但很难说起不到任何作用。比如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所展示的真实感极强的图片就是请专业的广告牌画师制作的; 其他观念表演艺术家(如斯蒂拉克Stelarc, 玛丽娜‧阿伯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在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表演时也很好地应用了技术。因此传统技法的缺失甚至敌意并不意味漠视现代传统的“作者在场”和个人艺术表达(精神)就是观念艺术的特征之一。

当代影响
“观念艺术”运动的第一波浪潮大约从1967年延续到1978年。早期的“概念”艺术家像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雷•约翰逊(Ray Johnson)对之后更广范围的观念艺术运动起到了重要影响。观念艺术家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汉斯•哈克(Hans Haacke)、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等对其后的艺术家也有相当的影响。迈克•凯利(Mike Kelley)、翠西•艾敏(Tracy Emin)则常被贴上第二代或第三代观念艺术家或后观念主义艺术家的标签。
观念艺术运动的诸多关注被当代艺术家采用。虽然他们不以“观念艺术家”自居, 但反商业化、社会/政治批判、观念/信息作为媒介等观点,尤其对从事装置、表演、网络、电子/数码艺术的艺术家来说,仍然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方面。

在英国引发的争议
1988年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担任策展人的Freeze展以及其后90年代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的推介,令“青年英国艺术家” (Young British Artists, YBAs) 团体声名大噪的同时也引发了媒体反感, 观念艺术一词成了对过多的当代艺术的嘲笑。每年得主都会引发争议的特纳奖使之更甚。

1999年成立的“反概念主义”(Stuckism)艺术家团体声称他们“支持有想法的当代具象绘画, 他们反对观念艺术的原因正是因为觉得其缺乏概念。”他们还称观念艺术过于做作、“毫不起眼又感觉乏味”。2002年7月25日,他们将一副棺材放在白立方画廊前, 以此标志“观念艺术的死亡”。他们还每年在特纳奖评委会外举行游行。

2002年, 伦敦当代艺术学院院长伊万•马索(Ivan Massow)形容观念艺术“做作、放纵、毫无技巧, 并有自我灭亡的危险… (是由)文化沙皇泰特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Nicholas Serota)导致的… ”马索随后被迫辞去职务。同年年底文化部长吉姆•豪威尔(Kim Howells)(艺术学院出身)谴责特纳奖“冷漠、机械、一派胡言”。

观念艺术代表作一览
• 1953 : 罗伯特•罗森博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抹掉德•库宁的素描》( Erased De Kooning Drawing) 。罗森博格抹掉了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素描。 这个作品质问艺术的本质, 同时挑战观者的接受度; 涂抹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可被视为一种创作行为? 这幅画能称为“艺术”是否只因为是著名的罗森博格所为?


• 1956 : 字母派(Lettrism)创始人伊西多尔•伊苏(Isidore Isou)在《假想美学简介》(Introduction à une esthétique imaginaire)中引入了“微艺术”(infinitesimal art)的概念。


• 1957: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空中雕塑(Aerostatic Sculpture,法国). 1001个蓝气球在Iris Clert画廊上空放飞暨推出他的《命题单色; 蓝色世代》(Proposition Monochrome; Blue Epoch)展览。克莱因还展出了由16个烟火组成的名为《一分钟火绘》(One Minute Fire Painting)的蓝色调色板。他的下一个名为《空》(The Void)的重要展览在1958年,克莱因称他的绘画此刻起隐形了,为证实这一说法他展示了一个空房间。随后法国艺术家阿尔芒(Fernandez Arman)则陈列了《满》(1960年)。后者用所有从城区垃圾桶中寻觅到的杂物填满了Iris Clert画廊的橱窗。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Le Vide (The Void, 空) , 1958
 
阿尔芒(Fernandez Arman), Le Plein (The Full , 满) , 1960

• 1960: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的行为创作《空中一跃》( A Leap Into The Void),他试图跳出窗子飞起来。他说道:"画家只需要创作一件经典,他自己,永不停止。”


• 1960: 荷兰艺术家斯坦利•布朗(Stanley Brouwn) 展出一份文字说明,上写“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举行我的作品展览”。在温哥华的N.E. Thing公司的Lain and Lngrid Baxter 展出了塑料袋包裹的四室公寓。
 
斯坦利•布朗(Stanley Brouwn),各大城市之间的步数或公里总和,1975- (Total steps or meters in-between various cities, 1975 – ongoing)

• 1961: 罗伯特•罗森博格(Robert Rauschenberg)给Iris Clert画廊发了一封电报, 上写: “这是Iris Clert的肖像,如果我这么说的话。” 并将它作为肖像展的作品之一。


• 1961: 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展览《艺术家的屎》(Artist's shit), 作品是一个个含他自己排泄物的罐头。以黄金的市价称重出售。他还出售过自己的呼吸(密封在气球里)取名《空气身体》(Bodies of Air), 给人体签名然后称其为永恒或某个特定时期(看他们愿意花多少钱)的活艺术。Marcel Broodthaers 和 Primo Levi 都在特定“艺术品”之列。


• 1962: 克里斯托(Christo)作品《铁幕》( Iron Curtain). 在巴黎一条狭小街道上的油管堆组成的路障造成了一次交通大阻塞。真正的作品不是路障而是所造成的这次交通堵塞。


• 1962: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在塞纳河畔举行了各式各样的《非物质图像感应》( Immaterial Pictorial Sensitivity )展览仪式。他以自己的“图像感应”交换金叶子。在这些仪式里买家把金叶子交给克莱因以得到一份作品证书。因为克莱因的感应是非物质的,所以买家们(共有七位)被要求将作品证书烧毁,而克莱因则将一半的金叶子倒入塞纳河。


• 1962: 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创作了《世界基地》( The Base of the World), 把整个星球作为他的作品展出。


• 1963: 作为首部激浪派工具书,乔治•布瑞切特(George Brecht) 的事件书卡Water Yam通过乔治•玛修纳斯(George Maciunas)出版发表。
 
Water Yam, 1963


笛子独奏(Fluto Solo),1962, Water Yam里的书卡

• 1963: 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的文章《概念艺术》(Concept Art) 发表在《运转机会选集》(An Anthology of Chance Operations)上; 该书是由Jackson Mac Low 和La Monte Younga出版的关于艺术家和音乐家作品与观点的选集。《运转机会选集》纪录了狄克•希金斯(Dick Higgins)在约翰•凯奇(John Cage)语境下产生的“中间媒介”(intermedia)艺术的观点,因而成为早期激浪派的代表作。弗林特的“概念艺术”来自他“认知虚无主义”(cognitive nihilism)的想法和对逻辑、数学弱点的洞悉。


• 1964: 大野洋子(Yoko Ono)出版了《葡萄柚》( Grapefruit: A Book of Instructions and Drawings) ,一本启发式艺术的范例,给人们如何取得美学体验的系列指导。


• 1965: 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观念艺术作品《静止与咀嚼》(Still and Chew). 艺术系学生咀嚼着在莱瑟姆任教的圣马丁艺术学校被奉为教科书范本的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艺术与文化》(Art and Culture)书页遇酸溶解, 他将其装瓶贴上标签, 放回图书馆。莱瑟姆因此被开除了客座教授的职务。


• 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 的作品《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把真实的椅子和椅子的照片,以及辞典上有关对椅子的四种解释条目,拷贝放大共同展出。


• 1967: 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 在美国艺术月刊Artforum上发表《观念艺术短评》(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 一文,标志了由极简主义向观念艺术的进步。


• 1968: 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 放弃制作实物艺术并制定了自己的《意图宣言》(Declaration of Intent), 该宣言是继勒维特《观念艺术短评》(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之后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声明之一。《宣言》中写道: "1. 艺术家建筑作品。2. 作品可以被组建。 3. 作品不需要被创建。条件的设定与艺术家的意图平等一致,取决于接收者所处的情境。"


• 1969: 罗伯特•巴里(Robert Barry) 《心灵感应》(Telepathic Piece) 上写道:“在展览中我试图和作品进行心灵的沟通,它的性质是一系列无法用语言或图像表达的想法。”


• 《艺术-语言》(Art-Language)首创刊在5月发行。杂志的副标题是“观念艺术月刊”,编辑是艺术与语言(Art & Language)团体的成员Terry Atkinson, David Bainbridge, Michael Baldwin以及Harold Hurrell.


• 英国单月刊Studio International分三期连载了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的《哲学之后的艺术》 (Art after Philosophy)一文. 它成为了提及“观念艺术”时最常被讨论的文章。


• 1970: 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产出了一部歌唱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影片,将勒维特深奥博学的观念艺术宣言用'Camptown Races' ,'Some Enchanted Evening'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演唱出来。


• 1970: 道格拉斯•许布勒(Douglas Huebler)展出了一组公路驾车24分钟内每隔两分钟拍摄的照片。


• 1970: 道格拉斯•许布勒(Douglas Huebler)要求博物馆参观人员写下“一个真实的秘密”。收集到的1800份记录被编纂成书, 据说由于大多数秘密雷同,导致此书的一些内容重复性极。


• 1971: 汉斯•哈克(Hans Haacke)创作了《实时社会系统》(Real Time Social System). 这件系统艺术作品详述了纽约第三大地产商和其主要在黑人区和犹太移民区的地产。这些房产破败不堪、缺乏维护,代表了单一集团控制下那些地区地产状况的高度密集。影片的字幕包含由同一家族掌控的地产公司的近期销售数据等金融细节。古根海姆博物馆以该片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如同“闯入艺术馆机体内的异形物质”为由取消了展览。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古根海姆的托管层与作品中涉及的金融家族有任何联系。


• 1972: 弗雷德•福瑞斯特(Fred Forest)买下了《法国世界报》的一块版面,请读者将留白画上他们自己的艺术作品。


• 1974: 德州阿马里洛附近的凯迪拉克农场(Cadillac Ranch)。


• 1975-76: 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任主编的纽约杂志"The Fox"出版三期,并成为“艺术与语言”(Art & Language)美国成员们的重要阵地。Karl Beveridge, Ian Burn, Sarah Charlesworth, Michael Corris, Joseph Kosuth, Andrew Menard, Mel Ramsden 和Terry Smith 等纷纷就当代艺术的话题在其上撰文。这些文章显示了观念艺术范围内研究批评的发展。 艺术界的批判涵盖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个个方面。


• 1977: 瓦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在德国卡塞尔展出《垂直一公里》(Vertical Earth Kilometer). 一根1千米长的铜棒插于地下,地面上只露出几公分几乎看不出什么。由于铜管的长度,这个作品让人印象深刻。 


• 1977: 约翰•费克纳(John Fekner)在纽约、瑞典、加拿大、英国和德国等地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环境和户外观念作品,包括模板印刷文字、符号、日期和喷绘图案。
 

• 1984: 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一百个生命与死亡》是一个由文字表达的典型例子。观众就像呀呀学语的孩子,被要求演练一系列成对的词组,但这些词组却变得愈加刺眼和动荡。它由霓虹灯管构成,这是一种我们在商店标志上熟见的介质,而用在这种尺度上,就在美术馆中增加了扰人心神的气息。


• 1989: 克里斯多夫•威廉斯(Christopher Williams)首次展出《安哥拉到越南》(Angola to Vietnam) 作品是一组哈佛大学植物博物馆玻璃植物标本的黑白照片, 这些照片是根据1985年发生在36个国家的政治失踪名单选取的。


• 1990: 被誉为“第三代观念艺术家”的展览 《物质之上的心灵:观念与对象》(Mind Over Matter: Concept and Object) 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阿什利•比克顿(Ashley Bickerton)和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均在其列。


• 1991: 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在纽约Metro Pictures 画廊展出植根于严峻政治现实的文字、艺术、历史和科学作品。


• 1991: 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 投资达明安•赫斯特, 并在次年举办他的“生者脑中不可能的物理死亡”(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个展,展出的是玻璃橱窗内浸在甲醛里的鲨鱼。


• 1991: 美国艺术家菲里克斯•冈萨雷兹•托里斯(Felix Gonzalez Torres)的广告牌计划是一个介入品的例子,其中一张户外广告照片是铺着起皱床单的空白双人床,展示在纽约各处的二十四张广告牌上。它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对于路过的人们而言它可能有很多种意思,这要取决于他或她自身的境遇。它其实说的是情感和缺场的问题:双人床通常是由情侣们分享的,很多人在早晨上班前就能看到它。这幅亲密无间的场景被放在谁都看得见的地方,其中的缘由或动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意义的一个本质和关键的部分。也许一部分路人能够识别出这是冈萨雷兹-托里斯的作品,并猜测出这是一张他和情人露斯用过的床,后者最近刚刚死于艾滋病。但这种特定的个人意义并非特定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发现到不同的意义。


• 1992: 毛里奇奥•博洛尼尼(Maurizio Bolognini)“密封”了他的程序机器(Programmed Machines): 上百台编程的电脑,它们无限运行各种广告从而无止尽地随意生成各种图片,但是没人能看见。


• 1993: 马修•劳雷特(Matthieu Laurette)参加法国一家电视台的一个叫做“Tournez manège”(约会游戏)的节目,当女主持请他介绍自己时,他拿出自己制作的艺术出生证明,答道: “(我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劳雷特还在事先邀请一位艺术观众在家收看这个节目, 使之变成了一场真实的艺术行为表演。


• 1993: 凡妮莎•碧考芙(Vanessa Beecroft)在米兰首次举办表演展览, 让模特作为她陈列的食物日记的第二观众进行表演。


• 1999: 翠西•艾敏(Tracy Emin)获得特纳奖(Turner Prize)提名。作品之一《我的床》(My Bed), 她展示了她凌乱的床, 床的四周有一堆杂物,避孕套、染血的卫生巾、瓶子和卧室的拖鞋等。


• 2001: 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凭借《时亮时灭的灯》(The Lights Going On and Off)为他赢得了特纳奖。作品就是一个空房间里一盏时亮时灭的灯。


• 2004: 安德里娅•弗雷泽(Andrea Fraser)的录像《无题》(Untitled)记录了她和一个收藏家在酒店性爱的过程(那位藏家同意出资帮助她解决拍片的技术费用)。该片在Friedrich Petzel 画廊展出, 同时展出的还有她1993年的作品《不要推迟快乐,收藏会变有趣》(Don't Postpone Joy, or Collecting Can Be Fun), 这是一个被删除了主要内容的与某位收藏家长达27页的采访抄本。


• 2005: 西蒙•斯塔林(Simon Starling)凭借作品《棚屋-船-棚屋》(Shedboatshed) 获得特纳奖, 这个作品是一个木屋被斯塔林改造成木船,沿莱茵河漂流而下, 随后又还原成木屋。


• 2008: 加塞克•提利奇(Jacek Tylicki)在印度帕罗林岛建造了一个名为《你可以给或者拿》(Give If You Can - Take If You Have To)的石头雕塑。  

[沙发:1楼] 嘿鬼妹 2011-05-18 17:59:30
重要观念艺术家

• Vikky Alexander
• Art & Language
Marina Abramović
• Billy Apple
• Shusaku Arakawa
• Michael Asher
• Mireille Astore
John Baldessari
• Artur Barrio
• Robert Barry
• Lothar Baumgarten
Joseph Beuys
• Mel Bochner
• Allan Bridge
• Marcel Broodthaers
• Victor Burgin
• Chris Burden
• Daniel Buren
Sophie Calle
• Roberto Chabet
Martin Creed
• Mark Divo
• Marcel Duchamp
Olafur Eliasson
• John Fekner
• Henry Flynt
• Andrea Fraser
Kendell Geers
• Thierry Geoffroy
• Gilbert and George
• Allan Graham
Dan Graham
Hans Haacke
• Iris Häussler
• Oliver Herring
• Jenny Holzer
• Greer Honeywill
Zhang Huan
• Douglas Huebler
• David Ireland
• Ray Johnson
• Ronald Jones
Ilya Kabakov
• On Kawara
• Jonathon Keats
• Mary Kelly
• Yves Klein
Joseph Kosuth
• John Latham
Matthieu Laurette
Sol LeWitt
• Mark Lombardi
Piero Manzoni
• Danny Matthys
• Allan McCollum
• Cildo Meireles
• Marta Minujín
Bruce Nauman
Yoko Ono
• Dennis Oppenheim
Adrian Piper
• William Pope.L
• Dmitri Prigov
• Martha Rosler
• Allen Ruppersberg
Hiroshi Sugimoto
• Stelarc
• Tyler Turkle
• Wolf Vostell
• Peter Weibel
Lawrence Weiner
• Gillian Wearing
• Christopher Williams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