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egue Yang 杨海固~Haegue Yang 杨海固~
发起人:missbobo  回复数:4   浏览数:7955   最后更新:2011/05/05 15:06:12 by missbobo
[楼主] missbobo 2011-05-04 18:09:38

Haegue Yang 杨海固


1971年生于韩国首尔 现生活和工作于德国柏林和韩国首尔
1994 毕业于汉城大学美术学院
1997 纽约柯柏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学院交换生项目
1999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艺术学院

个展项目
2011
日复一日(Rivane Neuenschwander), 林根美术馆, 林根, 德国
杨海固个展, 牛津现代艺术馆, 牛津, 英国
杨海固个展, 阿斯本艺术博物馆, 阿斯本, 美国
杨海固个展, 布雷根茨美术馆, 布雷根茨, 奥地利

2010
声音和风(Voice and Wind), 新当代美术馆, 纽约, 美国
笼罩三个的声音(Voice over Three), Artsonje Center艺术中心, 首尔, 韩国
闭合(Closures), Barbara Wien Wilma Lukatsch画廊, 柏林, 德国

2009
凝固(Condensation), 韩国馆, 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 意大利
正直的知情人(The Integrity of the Insider), 沃克艺术中心, 明尼阿波利斯, 美国

2008
对称的不对等(Symmetric Inequality), Sala Rekalde画廊, 毕尔巴鄂, 西班牙
不对称的对等(Asymmetric Equality), 加州艺术剧院(Redcat), 洛杉矶, 美国
胞胎兄弟(Siblings and Twins), Portikus艺术馆, 法兰克福, 德国
Baloîse获奖作品个展, 汉堡美术馆, 汉堡, 德国
致命的爱(Lethal Love), Cubitt画廊, 伦敦, 英国

2007
储物拆封(Unpacking Storage Piece), 豪布洛克收藏(Haubrokshows), 柏林, 德国
森林里的骗局(Foxed in the Forest), Dépendance画廊, 布鲁塞尔, 比利时
远室(Remote Room), Barbara Wien画廊, 柏林, 德国
七盏巴塞尔灯(Seven Basel Lights), 巴塞尔宣言联合Barbara Wien画廊, 巴塞尔, 瑞士

2006
Sadong 30, 仁川, 韩国
不平(Unevenly), BAK(basis voor actuele kunst)艺术中心, 乌特勒支, 荷兰

2005
Cremer 奖个展, 威斯特法伦州立博物馆, 明斯特, 德国

2004
Kasse, Shop, Kino und Weiteres, Hessisches Landesmuseum博物馆, 达姆施塔特, 德国
展开(Unfolding), Dépendance画廊, 布鲁塞尔, 比利时
储物(Storage Piece), Lawrence O'Hana 画廊, 伦敦, 英国
展现场所(Unfolding Places), Barbara Wien画廊, 柏林, 德国

2003
不现实总结(Unrealistic to Generalize), Public>画廊, 巴黎, 法国

2002
空气和水(Air and Water), 德累斯顿银行, 法兰克福, 德国

2001
Sonderfarben, Kommunale画廊, 达姆施塔特, 德国

2000
漆画2000(Lacquer Paintings 2000), Barbara Wien画廊, 柏林, 德国
蓝色草坪–有色语言(Blue Meadow – Colourful Language), Künstlerhaus Mousonturm, 法兰克福, 德国

1999
Hamburgefonstiv, 1822 Forum der Frankfurter Sparkasse, 法兰克福, 德国

1995
rraum, 法兰克福, 德国

群展项目
2011
风洞: 又一来自亚洲的观念主义(Air Hole: Another Conceptualism from Asia), 国家艺术馆, 大阪, 日本

2010
10,000 种生活(10,000Lives), 第8届光州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 光州, 韩国
都市折纸(Urban Origami), PM画廊, 伦敦, 英国
下班的工人(Workers Leaving the Workplace), Sztuki博物馆, 罗兹, 波兰
追求者(The Pursuer), Greene Naftali 画廊, 纽约, 美国
消失的自我(Self as disappearance), La Synagogue de Delme当代艺术中心, 德尔默, 法国
变形纪念碑(Monument to Transformation), Montehermoso文化中心, 维多利亚, 西班牙
Intro Motion Ditch, 谢菲尔德艺术节, S1艺术空间, 谢菲尔德, 英国
私处的明火(Open Light in Private Spaces), 国际光艺术双年展, 鲁尔, 德国
建筑师之后(After Architects), 巴塞尔美术馆, 瑞士
squatting: erinnern, vergessen, besetzen (蜷伏: 回忆, 遗忘, 占据), Temporäre 美术馆, 柏林, 德国
像爱斯基摩之地(Like Eskimo Space), 1857空间, 奥斯陆, 挪威
新装饰(The New Décor), Hayward画廊, 伦敦, 英国; 车库当代艺术中心, 莫斯科, 俄罗斯

2009
建造世界(Making Worlds), 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 意大利
变形纪念碑(Monument to Transformation), 城市画廊, 布拉格, 捷克
Pop Up!/Meta-Pop, Ludwig论坛, 亚琛, 德国
无假设:新社会实践(Assume Nothing: New Social Practice), 大维多利亚艺术画廊, 加拿大
万事身后过(Everything, then, passes between us), Kölnischer Kunstverein, 科隆, 德国
光明未来:12位韩国艺术家展(Your Bright Future: 12 Korean Artists), 洛杉矶州立艺术馆(LACMA)
休斯顿(Houston), 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 美国
后果主义:第三幕“也许可能合意的未来”(Sequelism. Episode 3: Possible, Probable or Preferable Futures), Arnolfini艺术中心, 布里斯托, 英国
透明层(Transparent Layers), Alte Fabrik, 拉珀斯维尔, 瑞士
来自集会(From the Gathering), Helen Pitt 画廊, 温哥华, 加拿大

2008
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If we can’t get it together), Power Plant当代艺术馆, 多伦多, 加拿大
2008.11.27 – 2009.01.21, Dépendance画廊, 布鲁塞尔, 比利时
土星的50颗卫星(50 Moons of Saturn), 第二届都灵三年展, 都灵, 意大利
21(The Twentyfirst), Silvershed, 纽约, 美国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广东, 中国
欧亚大陆. 艺术的地理跨界(Eurasia. Geographic cross-overs in Art), 罗韦雷托市集, 罗韦雷托(特兰托), 意大利
Pontos de Vista, Mata画廊, Inhotim当代艺术博物馆, 布鲁马迪纽, 米纳斯吉拉斯, 巴西
The Krautcho Club / 出入其所, 忘情吧项目(Forgotten Bar Project), 柏林, 德国; Project Space 176, 伦敦, 英国
第39届巴塞尔艺博会(Art 39 Basel), Haegue Yang 和Jimmie Durham , Barbara Wien画廊代理, 巴塞尔, 瑞士
少(Less), Haubrok收藏, 柏林, 德国
火星的生命(Life On Mars), 第55届卡内基国际艺术展, 匹茨堡, 美国
Der grosse Wurf: Faltungen in der Gegenwartskunst (落得其所: 当代艺术的折痕), Haus Lange博物馆, 凯撒威廉博物馆, 克雷菲尔德, 德国
全球欧亚大陆(Global Eurasia), 艺术科隆, 德国
假期尚早(Too Early For Vacation), e v+ a, 利默里克, 爱尔兰
跑,跑(Run Run), Collins画廊, 格拉斯哥, 苏格兰
尚存之上(On That Which Remains), Nassauischer Kunstverein, 威斯巴登, 德国
交互实践(Interfacing Practices), Magnus Mueller画廊, 柏林, 德国
Freunde und Bekannte (挚友与相识), Sparwasser HQ, 柏林, 德国
Wessen Geschichte (谁的历史), 艺术协会, 汉堡, 德国

2007
安养公共艺术项目(APAP), 安养, 韩国
如果我不会跳舞, 我不想成为你革命的一部分, 第四幕: 女性主义在当代实践中的遗产和潜能(If I can’t dance, 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Revolution, Episode IV: Feminist Legacies and Potentials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MuHKA艺术馆, 安特卫普, 比利时
明天(Tomorrow), Artsonje中心& Kumho博物馆, 首尔, 韩国
勇敢新世界(Brave New Worlds), 艺术中心, 明尼阿波里斯, 美国; La Coleccion Jumex,墨西哥城, 墨西哥
微叙述(Micro-Narratives), 第48届十月沙龙(October Salon), 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
Virtuoso Interpretor – Formalismus als Formalismuskritik, Cluster, 柏林, 德国
重新显示(Re-dis-play) | Nicht-Kunst-Sammlungen von Künstlern und Kuratoren, 艺术协会, 海德尔堡, 德国
闪光方砖(Flash Cube), Leeum美术馆, 首尔, 韩国
空想行动(Imagine Action), Lisson画廊, 伦敦, 英国
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 Kestnergesellschaft, Sprengel博物馆和汉诺威艺术协会,德国
第三届布拉格双年展, 布拉格, 捷克
Brennschluss, Andreas Huber画廊, 维也纳, 奥地利
Kunstpreis Böttcherstrasse 2007, 市立美术馆, 不莱梅, 德国
Mandla Reuter, Haegue Yang, Flaca画廊, 伦敦, 英国
Dépendance at Galerie Neu, Neu画廊, 柏林, 德国
明日模式:科隆(Models for Tomorrow: Cologne), Europäische 美术馆, 科隆, 德国
Stadtansichten: Seoul, ifa-Galerie, 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 斯图加特; 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 柏林, 德国

2006
私事-亲密新方式(Personal Affairs – New Forms of Intimacy), Morsbroich博物馆, 勒沃库森, 德国
如果我不会跳舞, 我不想成为你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幕: 女性主义在当代实践中的遗产和潜能(If I can’t dance, 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Revolution, Episode II: Feminist Legacies and Potentials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de Appel艺术中心, 阿姆斯特丹, 荷兰
Como Viver Junto (怎样共同生活), 圣保罗双年展, 巴西
颜料钢琴大理石(Pigment Piano Marble), Maipú, 布宜诺斯爱丽丝, 阿根廷
政治性图案(Political Design), 政治设计, Zero One 设计中心, 首尔, 韩国

2005
Lichtkunst aus Kunstlicht,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 (艺术媒体中心), 卡尔斯鲁厄, 德国
Punkt und Linie, Fläche und Raum, Zeichnung Heute, Overbeck-Gesellschaft, 吕贝克, 德国
Schnur im Nebel, Doppelzimmer, 吉森, 德国

2004
裂口(Chasm), 第3届釜山双年展, 韩国
一粒尘一滴水(A Grain of Dust a Drop of water), 第5届光州双年展, 韩国
这不是情书(This is not a Love Letter), Maronnier 博物馆, 首尔, 韩国
黑色星期五:炼金术练习(Black Friday: Exercises in Hermetics), Kamm画廊, 柏林, 德国
XS: 邀请展(XS: An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Fa projects画廊, 伦敦, 英国
Mix Max, Artsonje 中心, 首尔, 韩国
文档(Document), 首尔城市艺术博物馆, 首尔, 韩国
从住所蒸发(Steaming away from the Places), 三星大学博物馆, 首尔, 韩国

2003
Hermès Korea Missulsang 韩国当代艺术展, Artsonje中心, 首尔, 韩国
面向: 2003韩国当代艺术(Facing: Korean Contemporary Art 2003), de Appel艺术中心, 阿姆斯特丹, 荷兰
从黄昏到另一个黄昏: 国际当代艺术展(From Dusk to Dusk: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Kunsthal Charlottenborg, 哥本哈根, 丹麦
巴比伦塔(Tower of Babylon), 州立博物馆(Landesmuseum) , 美因茨, 德国

2002
降落(The Fall), Christina Wilson画廊, 哥本哈根, 丹麦
我们不会让你快活(We ’re not going to give you pleasure), G29, 加的夫, 英国
Kunst und Technik, 艺术协会, 曼海姆, 德国
Cité des Ondes, Cienquième Manifestation internationale vidéo et art èlectronique, Champ Libre,
蒙特利尔, 加拿大
40 jahre: Fluxus und die Folgen, Wiesbadener Kunstsommer, 威斯巴登, 德国
宣言4(Manifesta 4), 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 法兰克福, 德国
中止(P_A_U_S_E), 第4届光州双年展, 韩国
闪烁(Blink), Artsonje中心, 首尔, 韩国
韩国艺术新趋向: 我们的天堂(New Tendencies in Korean Art: Paradise Among Us), 韩国艺术协会, 首尔, 韩国
微妙与优雅(Subtiles elegances), La画廊, 当代艺术中心, 奈斯勒沙克, 法国
Ssamzie 工作室3, Ssamzie空间, 首尔, 韩国

2001
Richard-Meier-Avenue, KunstPraxis, 西门子艺术项目, 慕尼黑, 德国
我们不会让你快活(We ’re not going to give you pleasure), rraum 02, 法兰克福, 德国; Art & Essai画廊, 雷恩, 法国; Protoacademy收藏项目, 爱丁堡, 苏格兰
VIP 联盟, VIP 吧, 第6届柏林艺术论坛, 德国
第一届地拉那双年展: 逃脱(Tirana Biennale 1: Escape), 地拉那, 阿尔巴尼亚
一处-两地(1 Site - 2 Places), 项目房间(project room), Stadt Sindelfingen画廊, 德国
Zu Gast (做客), Bellevue Saal, 威斯巴登, 德国
Frankfurter Kreuz: Transformationen des Alltäglichen in der zeitgenössischen Kunst, Schirn Kunsthalle, 法兰克福, 德国
隐形的触摸(Invisible Touch), Artsonje中心, 首尔, 韩国
领带力量的午餐时间(Lunchtime of Necktie Force), Posco博物馆, 首尔, 韩国

2000
Bejahung und Verneinung (肯定与否定), Kolster画廊, 法兰克福, 德国
Frankfurter Schule 2000, 格拉斯哥, 苏格兰
Anno Zero, Cittadellarte – Fondazione Pistoletto, 比耶拉, 意大利
Kunstraum München, 慕尼黑, 德国
艺术或设计(Art or Design), 首尔艺术中心, 首尔, 韩国

1999
纸上支持(Support on Paper), Kolster画廊, 法兰克福, 德国

1998
媒体首尔: 食物, 布料, 避难所(Seoul in Media: Food, Clothing, Shelter), 首尔城市艺术博物馆, 首尔, 韩国
斯图加特, 17.7.1956 – 塞勒姆/美国, 3.3.1977, Portikus, 法兰克福, 德国
我在哪(Where I Am), 里斯本世博会, Mitra城市画廊, 里斯本, 葡萄牙



居留项目和奖项
2007
Baloise 艺术大奖, 艺术宣言单元, 第38届艺术巴塞尔, 瑞士

2006
研究居留项目, BAK & HKU, 乌特勒支, 荷兰

2005
Cremer奖, 一等奖, 明斯特, 德国

2003
Trans_2002-2003, Akiyoshodai 国际艺术家村, 山口, 日本
德菲纳信托工作室拨款, 伦敦, 英国

2002
太阳城国际艺术(Cite des Arts) Hessische Kulturstiftung 工作室拨款, 巴黎

2001
Maria-Sibylla-Merian-Prize, Hessisches Ministerium für Kunst und Wissenschaft

2000
Charlotte-Prinz- Kulturamt Darmstadt工作室拨款

1999
艺术家居留项目, Cittadellarte- Fondazione Pistoletto, 比耶拉, 意大利


Haegue Yang 自拍像
[沙发:1楼] missbobo 2011-05-04 18:13:02
展览介绍一: 到站(Arrivals),2011

武士、信徒、爱人/广场华彩(Warrior.Believer. Lover/Square Splendor)

杨海固(Haegue Yang)最新个展“Arrivals”日前在布雷根茨美术馆开幕。杨海固作品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复杂的装置、雕塑、实体、摄影、影像以及幻灯片等。而在此次的展览中,这位艺术家用木质的构造物将开敞式布置的展览空间分为数个较小的隔间,并且充分利用每一个三角形的空间。例如,她将木质墙壁做不规则的形状处理,然后挂上她的作品,这与建筑本身坚固结实的墙面相比显得脆弱而又易损坏。这种木质的构造同时创造出一种私密、易控制的空间和一种不同寻常的透视角度,增强了展出作品之间的交流对话。总的来说,这种特殊的布局,尤其是在其与某些新作结合在一起这方面,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视野角度来观察作品,这是迄今为止从来没有如此综合地表现出来的。





以窗户百叶窗为材料新创作而成的作品,明确了一个巨大的、成对角线分布于展览空间中的矩形。这件作品的灵感部分来自于KUB玻璃天花板上的网栅格。而一系列融入了灯元素的全新雕塑,则与她曾在威尼斯展出的作品有些相似。与早期作品相比,她用一种更富表现力的方式来诠释这些作品。这是因为她除了运用各种彩灯之外,还使用了一些人工植物、假发以及某些日常物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她创作出了一些发源于遥远的星系、原始人等生物的形象。





(转载来源:artspy艺术眼 编译:陈颖)
[板凳:2楼] missbobo 2011-05-05 14:03:26
展览介绍二: 笼罩三个的声音(Voice over Three),2010

可变排列系列- Shadowless Voice Over Three (2008) , Artsonje艺术中心, 首尔 , 2010.

这是Haegue Yang在她的祖国首次举办个展。展览内容一举囊括了雕塑,影像,概念作品以及大型装置。在2009年,38岁的 Haegue Yang成为首个代表韩国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那次展览也成为她事业的转折点。在双年展上,她把整个室内用不同颜色的百叶窗悬挂装满,另外一个在军械库的作品则将灯泡等家庭用品放置在大型金属架上。这两件作品都收到了国际广泛关注。此次在 Artsonje Center的个展也许会让不太熟悉她作品的观众误以为走错了地方,因为作品整体的多样性使得展览几乎像是好几个人的群展。画廊三层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个探讨隐私的、沉静低调的小品,延续了Haegue Yang一直以来对‘脆弱’这一主题的兴趣。可靠的波浪I-IV(2010)是由撕裂的纸片构成的巨大拼贴。不同的纸片各自有独特造型:十字的,延绵起伏的,之字形的,随机数字的或大小圆点的。纸片的来源是银行用来装信用卡或密码的安全信封的内里。不同造型的纸片的摆放向观众暗示着广阔的视野、地理数据的总结、经济学图表,又或者按艺术家本人说的,暗示着‘波浪’。通过曝露展现各种用于隐藏个人隐私信息的‘伪装’,Haegue Yang在这些抛弃式的功能物件上发现了抽象的美。

在这个拼贴作品旁边是作品证书(2010)。这件作品是一张A4大小的证书,用韩文书写并公正,宣称艺术家会把自己银行的账户号和密码泄露给购买这件作品的人。理论上来说,这个行为会使得艺术家银行账户被盗用。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买家真的在购买作品以后盗用她的身份,哪怕他或她使用匿名,也很容易被查出来。如果拿这件作品和英国艺术家 Michael Landy的解体(2001)做比较的话(在解体,Michael Landy雇佣一队工人销毁了他所拥有的全部财产),我们会认为如果Haegue Yang把她的银行信息直接曝光给所有观众,那么这件作品就会更有冲击,因此不得不说证书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览中有几件作品表现了艺术家气质里文化人类学家的一面。“坐桌的社会状况”(2000-01)是一组共九张的彩色摄影,关于居民楼和商店外面放置的手工桌子。同时,艺术家的文字说明了这些桌子的演变过程:这些在韩国非常常见的桌子并没有特定的名称,它们在居民的社交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元素。这些桌子不高同时很宽,可坐也可当桌面,人们会用它们作为集合的地点,歇息的场所或者存放物品的空间。然而,当城市人口逐渐各自疏离,街道开始被过多的交通所填满,这些坐桌也渐渐消失了。“坐桌”是一件亲切动人的,纪录城市变化的作品。然而可惜的是,它基本上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尚缺更深度的挖掘。

Haegue Yang的拿手戏之一是化平凡的日常物品为神奇梦幻。相对低调的三层展厅因为精彩而戏剧化的大型百叶窗装置变得生气勃勃,四层展厅则有一件大型镜子装置。它们都是脆弱布置系列-笼罩三个的无影之音(2008)的一部分。整体而言,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连接的空间分别被三种微妙气味注明:新割的青草味、法式面包气味和咖啡香。空间里同时充斥着刺激感官的元素,例如电风扇吹出的强风、晃眼的聚光灯和取暖器带来的燥热。
这部装置像是有生命的、不间断的波动。在百叶窗与镜面随风摇摆以及它们的影子于墙面来回之时,一切事物的颜色都在改变。当取暖器的热流扑上脸颊,带来类似接近火苗的恐惧;刺眼的聚光灯让人产生负罪感,仿佛犯罪时被抓个现行。引诱的,迷惑人的且不安,Haegue Yang的作品绝妙地让人由心感受所谓脆弱感,而不仅是用理性思考它。

(转载自ArtAsiaPacific 2010.11-12月刊 作者Ashley Rawlings )
[地板:3楼] missbobo 2011-05-05 15:01:02
展览介绍三: 《凝固》(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 2009 Condensation - 53rd Venice Biennale, Korean Pavilion


易变排列系列—声音和风, 2009. 铝框, 铝制活动百叶窗,工业电扇, 散味器. 大小可调.

在这个展览中, 杨海固(Haegue Yang) 探究了被认为"nebensãchlich"(边缘或无意义的)隐私或隐蔽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与她而言却构成了“易变场所乃非正式发展出现之地”这一理解的深远背景。使用凝固的隐喻, 杨寻求通过似乎不可见的交流路径与陌生人直接沟通, 传递无功能的本体意义的信息。如同她阐释的那样: "我想象比喻自己体内储藏了足够多的冷气,随着气温的变化水滴在瓶身越积越多。我希望不用将水倒出来就能够将事物传递给别人。我认为人能够通过这种凝固而流通, 这是一种无需细究的直接反应。"

录像短片《双倍和等分-与不知名的邻居的事》(2009)可以说是这个展览的奠基之作。( Doubles and Halves—Events with Nameless Neighbors (2009))在影片里, 杨整合了取自两处的连续镜头—她曾居住过的首尔Ahyun-dong衰败的街坊以及韩国馆附近一到非展季便被荒废的双年展场地。并置以非同步画外音和拖延的视觉组成来展示这两处残余人事物的活动。为了突出边缘空间不被需要的共鸣, 艺术家还推想了消失的居民不可见的生活经历。她的观者彼此素未谋面,不知姓名,然而杨所谓的”凝固的沟通”("condensational communication,”)无时无刻无地不在发生, 提供着一种共识的可能。通过激发主观性并抗拒对效率的规范定义,杨孕育着一种鬼魅却真实的能够彻底盲目地接纳别人的理解能力。

在雕塑Sallim(2009)中, 杨复制了一个她在柏林的等比例厨房。Sallim (大意为 “操持家务”)将厨房思考成组织和实践生活的非商业空间。作品继承了Martha Rosler的 Semiotics of the Kitchen (1975)以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他女性主义实践的观点, 强调被低估的“女性工作”的价值和潜能。Sallim发掘了家庭范围内的厨房作为”非工作”空间潜藏的根本价值。杨的厨房, 就像她自己所说, “(是)有别于正常观念下具备社会效能/生产力属性工作的工作”, 由是滋生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和外部世界、他人以及杨的作品本身的联系。
[4楼] missbobo 2011-05-05 15:06:12
展览介绍四: 《闭合》, 2010(Closures)

前:《不可折叠 白色褪去》(2010) 后:《不可折叠 绿塔》(2010)

在装置中,我经常使用百叶窗帘,它们的双重身份很有意思:一方面它们可以容纳,但同时,视线和气味都可以穿透进去。它们好比一个过滤器,尽管这个滤器的功能已失效。说到风格,也是如此。二者都是定形的一种方式。
我近期的作品,继续探讨过滤和塑性这种状态,关注的是我所说的闭合。我想找到一个词汇,可以让人想起捆绑和包裹的材料:我们看到这种表层,同时也是一具容器,于外在和内涵之间周旋。
我对生活中那些有张有弛的东西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非常感兴趣,即使是那些最平常不过的家用品如如英式的茶杯套,或者晾衣架,也能引起我的兴致。例如后者,被设计成可以折叠的,用完后可以收拾到一边,在尺寸和形状上,纯粹按照功能设计,决不铺张,所以可以把它们搁在家里的某处。我经常在这样的设计限制里工作,但也探讨衣架作为一件工业产品的可变性。我发现衣架打开后,就会呈现一个巨大的平面,可能有二十米,上面可挂各种物件。这个非常宽阔的空间确是由一个被压缩的物体产生。衣架有很多可能性的构造配置,我决定将它们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用毛线或布绑起来。这一刻,它们丧失了原有的功能性。变成了其它的东西—-即是抽象之物,也是私密空间、生活方式的一面肖像。(Michèle Faguet 采访)文/ 杨海固 | Haegue Yang, 译/ 王丹华 转自Art Foru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