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圣战”不归路
发起人:missbobo  回复数:6   浏览数:2821   最后更新:2011/05/05 11:03:35 by guest
[楼主] missbobo 2011-05-04 13:31:35

奥萨马·本·拉登,“世界最大的通缉犯”。在两场争夺霸权的大国战争里,他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武器,打造了“基地”组织。2001年9月11日那场震动世界的恐怖袭击后,他将自己置于两任美国总统的追杀令之下。拉登已死,而他身后却有更多的人,企图用金钱和血肉去实现一个“纯洁伊斯兰世界”。世界远未太平。


奥萨马·本·拉登1955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吉达,其父是沙特建筑业大亨。家族依靠建筑和工程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与沙特国王和美国白宫高层都建立了密切关系,拉登出生后一直享受着当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吉达是穆斯林圣城麦加的门户,当地宗教学研究十分繁盛,拉登从小熟稔教义,并树立了复兴阿拉伯王朝的志愿。图为1971年,17岁的本·拉登(红圈中)和家人一起在瑞典观光,和拉登同辈的兄弟姐妹高达52人,拉登在其中排名第17。


1967年,拉登10岁时,父亲穆罕默德死于坠机。拉登的舅舅曾透露,拉登从小对父亲却十分崇拜,父亲去世的消息让他不知所措。“因为在他心目中,父亲是这个家族的纽带。”有分析称,父亲的意外去世应该是拉登“早熟”的重要原因。少年拉登成长的年代正好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西方经济危机之际,这更加坚定了拉登轻视西方的信仰。同时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社会问题,让拉登也感到社会的不公。图为1952年,拉登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左)和后来的沙特国王费萨尔(中)交谈。


拉登大学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和与王室的特殊关系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美国军方曾保守估计,拉登的个人财富至少有5亿美元,这成了拉登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资本。据拉登的亲戚介绍,少年拉登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义者,他和朋友们谈论的话题,不是哥哥姐姐们所喜欢的名车和珠宝,也不是到伦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钱用来服务于一个传统的阿拉伯社会。当被问到是不是不喜欢金钱时,拉登曾回答:“我的事业需要金钱,但我不需要。”


拉登的“事业”开始于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当年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对苏联入侵的浪潮。拉登来到阿富汗,招募阿拉伯志愿者帮助阿富汗难民以及和苏联士兵作战的人,这个名叫“服务营”的组织就是“基地”组织的雏形。阿富汗给了拉登“实践”战争的机会,并让他加深了“西方世界是霸权主义”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初步结识了塔利班,发现彼此“情投意合”。图为1988年,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本·拉登和战友在一起。


1991年,从阿富汗回国不久的拉登遭遇海湾战争。拉登向沙特王室提出用“基地”组织来保护国家,却遭一口回绝。面对伊拉克大军,沙特选择向美军求援,令拉登十分不满。拉登曾给沙特国王写信,指责其背叛伊斯兰教义,让西方人进来是“引狼入室”。沙特政府以涉嫌暗中资助恐怖活动为由取消了拉登的国籍,离开家族的拉登开始在北非国家苏丹、阿拉伯半岛的也门“流亡”。有分析称,海湾战争是拉登开始反美的肇始。图为1995年,沙特法赫德国王(前)在拉登的两位兄弟陪同下视察工程项目。


1996年,拉登被迫来到了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企图通过暴力手段,实现14-15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复兴。跟着他的,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还有从阿富汗带来的“兄弟们”。这些人最终都成了“基地”组织的骨干。分析称,拉登自认代表贫穷和正义的穆斯林,其他欢迎美军进驻的阿拉伯政府都已经异化,成了美国的帮凶。拉登为此就必须要打败他所认为的“最大恶魔”——美国。图为本·拉登(左)和“基地”组织二号人物艾曼·扎瓦赫里。


拉登从苏丹来到阿富汗之后,塔利班首领奥马尔对他极为欢迎。不过拉登并没有像奥马尔等塔利班高层一样住在首都喀布尔的官邸内,而是宁愿住在郊外偏僻而简陋的小屋中。他的低调,换来的却是“基地”网络在阿富汗的大规模扩张。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杰弗里·雅思科称,在阿富汗,拉登决心将“基地”组织建成一个有严格规制、并且发动圣战的恐怖集团。图为2001年公布的一段“基地”组织训练画面,“圣战者”以克林顿为靶,其中甚至有儿童。


“基地”组织日渐壮大,本·拉登开始“初露锋芒”,连续制造了1995年利雅得美国军用建筑物和1996年6月沙特宰赫兰美国兵营两起恐怖袭击事件。图为1996年6月,沙特宰赫兰一处美国兵营遭卡车炸弹袭击,大楼被严重破坏,至少19名美军丧生,400余人受伤。
 

1998年拉登对美国人策划发动了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这是拉登和美国政府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当年夏天,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美国驻肯大使馆发生爆炸,不久之后美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也发生爆炸事件。两起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死伤者中有不少美国人。图为1998年8月15日,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FBI探员与美海军陆战队士兵在大使馆爆炸现场交谈。


不久后,一身迷彩服,包着头巾,背后靠着一支AK47步枪的拉登出现在互联网上,他宣布“圣战”开始。这时候的拉登,开始正式进入到美国大众的视野当中。美国媒体开始狠批美国政府,称“这个曾在阿富汗反对苏联的大个子阿拉伯人,为什么在拿过我们的援助后,又来袭击我们?”图为1998年8月7日,内罗毕美国大使馆及毗邻建筑在爆炸中受损情景。


内罗毕爆炸案造成224人死亡,约5000人受伤,死者之中包括美驻肯尼亚大使馆总领事巴利特及其儿子等12名美国人。美国认为拉登是这两起事件的主谋,1999年6月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拉登。图为1998年8月7日,内罗毕,人们抢救在爆炸中受伤的人员。


此后随着拉登“作案”越来越大,最终美国人开出的悬赏价格由500万美元水涨船高至5000万美元。通缉令上,对这个全球头号恐怖分子做出了如下描述:奥萨玛·本·拉登,出生于1957年,沙特阿拉伯人,身高介于1.93至1.98米。体重约73公斤,身材瘦削,发色、眼睛均为棕色,肤色为橄榄色。他是左撇子。”


1999年6月,半岛电视台播出一段1988年12月录制的拉登采访。本·拉登在访谈中手持AK-47,承认其制造了两起美国使馆爆炸案,并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们攻击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美国人。


拉登的反美恐怖袭击得到了阿拉伯极端宗教势力的支持。图为1998年8月22日,巴基斯坦拉合尔,穆斯林团体集会支持拉登,标语上写着“奥萨马,我们的英雄”。


1999年4月18日,埃及开罗,几名被捕的本·拉登追随者在法庭上竖起拇指。


在雄厚的财力支持下,本·拉登大张旗鼓地选练“圣战人员”,密谋一系列恐怖袭击,“基地”网络开始在阿拉伯世界迅速壮大。图为2000年3月29日,约旦一家报纸刊登了几名在当地被捕的拉登追随者的照片。


2000年10月12日,一艘满载炸药的小船袭击了停靠在也门亚丁港的美国海军“科尔”号导弹驱逐舰,导致17名美国水兵死亡,39人受伤。美国称本·拉登是“科尔”号被炸案的一名疑犯,但本·拉登本人否认卷入此案。而次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证明,拉登早已开始谋划发动对美国本土的直接袭击。

[沙发:1楼] missbobo 2011-05-04 13:39:08

2001年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机,两架分别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一架撞向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五角大楼,另一架在飞往华盛顿途中坠毁。事件造成包括劫机者在内共2996人死亡,绝大多数伤亡者为平民,其中有超过90个不同国家的公民。图为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国联合航空175次航班正在撞向世贸大厦南楼。


这次袭击震惊了全球——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美国本土进行的恐怖袭击。图为2001年9月11日,美国联合航空175次航班撞击世贸大厦南楼后引发巨大爆炸。


2001年9月11日,上午9时59分04秒,世界贸易中心南楼倒塌。通过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全球亿万观众目睹了大楼的坍塌。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倒塌后激起了巨大的烟尘,事发现场的清理工作持续到次年年中。


2001年9月11日,躲过一劫的人们在曼哈顿街头避难。本·拉登的“基地”组织一开始并未公开声明对事件负责,但他们公开赞扬事件。该组织发言人在一卷寄给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录像带(2001年10月播出)中说,“美国人应该知道,更多的飞机风暴将不会停止……在伊斯兰世界,有成千上万年轻人渴望牺牲,他们死的信念与美国人生的信念一样强烈。”


“9·11”事件是拉登点燃反美情绪的“核弹”。在某种程度上,拉登从那时起逐渐被“基地”组织 “神化”。图为2001年9月26日,巴基斯坦卡拉奇,本·拉登的照片和施瓦辛格的照片挂在一起贩卖。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并且最终把发动袭击的目标指向了本·拉登。同时,美国向盟友和敌人发出信息——打击恐怖主义,非友即敌,并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图为2002年9月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据信是几名极端宗教分子在前往美国前实施恐怖袭击前,在阿富汗坎大哈研究行动计划。


“9·11”事件后的第六天,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向袭击制造者本·拉登发出了通缉,他用了一个美国西部片里的明快说法:“Wanted: Dead or Alive”(悬赏:死活都行)。从此,追捕拉登成为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一大标志。图为2001年9月6日,美国纽约,一处墙壁上写着,“杀死本·拉登,马上!”

[板凳:2楼] missbobo 2011-05-04 13:49:32

2001年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对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战争,作为对“9·11”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塔利班发源于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大部分成员是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其领导人是穆尔维·奥马尔。掌权后的塔利班声称要建立世界上最纯洁的伊斯兰国家,但对国家重建并无明显建树,反而给“世界头号通缉犯”提供了庇护之所。


联军官方称,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组织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图为2001年12月12日,美国海军“惠德比岛”号船坞登陆舰上,海军陆战队员进行作战训练。


小布什在演讲中曾表示:要把阿富汗炸回石器时代,拉登从此也开始了近10年东躲西藏的生活。本·拉登方面通过半岛电视台的卫星节目警告布什,如果美国动用核武器的话,他将会使用生物武器作为还击。图为2001年10月7日,一架B-52H轰炸机在阿富汗上空投放炸弹。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同反塔利班军事组织北方联盟一起迅速占领要地,并在一个月之内占领了首都喀布尔。图为2001年10月11日,美国海军“企业”号航母,一枚准备投入战斗的炸弹上涂写着反恐口号。


联军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引发阿拉伯国家一些宗教势力的不满,巴基斯坦的主流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长期支持塔利班。图为2001年10月10日,巴基斯坦卡拉奇,当地的宗教势力组织集会抗议,标语上写着“我们和奥萨马、塔利班同在”。


尽管塔利班政权已被推翻,但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和“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此后一直在逃,两大组织的核心领导层尚在。路边炸弹、自杀袭击、劫持人质、宗教冲突,在荒凉和多山的阿富汗,联军逐渐陷入了泥塘。图为2006年,一支加拿大特遣部队在阿富汗执行任务。

[地板:3楼] missbobo 2011-05-04 13:55:34

从2002年开始,拉登不断通过录音带、录像讲话发出新的恐怖袭击威胁,美国情报人员想尽办法试图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寻获拉登的线索,但一直未能抓获拉登。2004年10月,本·拉登再次通过录像现身,并首次承认策划了“9·11”恐怖袭击案。图为2003年9月10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两周年之际播放了据称是本·拉登的录音和录像带。


十年来,各国媒体曾多次曝出本·拉登死讯,但几乎每次传出死讯,不久就会出现本·拉登本人的视频辟谣。图为本·拉登分别在2004年10月29日和2007年9月7日的录像截图,外表上明显衰老。


肾病致死,地震震死,各种猜测层出不穷。伊朗一家报纸更是爆料,称拉登做了整容手术,实施手术的是一名著名的俄罗斯医生及其助手,而且只有两名亲信见过他的新容貌。图为美国官方2010年公布的拉登的衰老照(中)和整容照(右)的想象图。


本·拉登行踪难测,但“基地”组织及其追随者却没有停止发动恐怖袭击。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3个火车站以及附近地区连续发生爆炸,造成192人死亡、1500多人受伤。爆炸案发生后,警方在马德里一座清真寺内发现一盘录像带,一名男子在录像中宣称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恐怖组织“阿布·哈夫斯·马斯里旅”对这一事件负责。图为2004年3月12日,警方阿托查火车站搜寻遇难者遗骸。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警方确认死亡人数为56名,近百人受伤。爆炸案与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手法非常相似,欧洲和中东的反恐专家称,可能是“基地”组织领导人指挥了这次恐怖行动。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阿尔盖特车站,一名男子安慰在爆炸中受伤的妇女。事后,一个自称是“欧洲圣战组织基地秘密小组”的组织宣称对爆炸事件负责。据报道,这个组织在网站上发布声明称这起事件是为报复英国参与对阿富汗及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并警告意大利和丹麦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阿尔盖特车站,一名男子悼念爆炸案遇难者。

[4楼] missbobo 2011-05-04 14:00:01

2005年7月8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家报纸的广告牌上写着“奥萨马回来了”。伦敦地铁连环恐怖袭击事件打破了反恐形势的相对平静期,接踵而来的埃及沙姆沙伊赫连环爆炸、巴格达自杀式汽车爆炸袭击、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爆炸事件、印度新德里市场系列爆炸袭击等再度令世人感到紧张。


“基地”组织在中东不安定地区的扩散也令使世人担忧。伊拉克的“基地”分支目前已自成一派,在扎卡维和马斯里等外国头目接连被打死后,伊拉克“基地”组织机构目前已经本土化。图为2006年7月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名在汽车炸弹袭击中受伤的女子正在接受治疗。


作为美国反恐战略的重要伙伴,巴基斯坦默许美国中情局在巴境内进行情报活动,这也招来了恐怖分子的“特别照顾”。2008年9月20日晚,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万豪酒店发生爆炸,造成至少53人遇难、271人受伤。据报道,一不知名伊斯兰宗教组织声称对爆炸事件负责。这一自称为“伊斯兰敢死队”的组织提出了几项条件,其中包括要求巴基斯坦停止与美国的反恐合作。


小布什的继任者,对立政党的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也立誓追捕拉登。奥巴马与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辩论过程中,尽管在伊拉克撤军的问题上分歧极大,但在追捕拉登这一点上,两者完全一致。奥巴马说,“我们会杀死拉登、摧毁基地组织”。在当选总统之后不久,奥巴马就命令中央情报局把击毙或者抓捕拉登作为打击基地组织战争的首要任务。但面对迟迟未能打开局面的阿富汗反恐战事和拉登抓捕行动,奥巴马政府也饱受民众置疑。


2010年,巴基斯坦警方在巴北部地区扣押了一名携带手枪和长剑的美国男子,这位名为加里·福克纳的男子自称要单独刺杀本·拉登。据悉,福克纳曾至少6次前往阿富汗,学习当地语言,甚至蓄了胡须,以融入当地社会。福克纳的弟弟表示,福克纳一直都忘不了“9·11”恐怖袭击,并认为军方在反恐方面做得很不够,所以想要自己动手刺杀拉登,或者将其活捉带回美国。图为2010年6月24日,福克纳回到美国时在机场接受采访。


没有人统计过,在近20年与本·拉登和恐怖主义的战斗中,美国政府究竟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美国前总统布什承认,这是一场力量极为不对称的战争,一个国家对一个人。虽然本·拉登常年疲于奔命,但美国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2001年起,美国政府单单给线人发放的赏金就超过了7000万美元。图为2008年2月4日,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狂欢节上出现了一辆以本·拉登为主题的彩车。

[5楼] missbobo 2011-05-04 14:04:47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1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确认“9·11”袭击事件幕后首脑、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在美军一次“定点清除”行动中被击毙。在近10年的藏匿生涯后,这位现代最为著名的恐怖主义头目最终伏法。图为当地时间5月1日,阿富汗坎大哈,美军士兵们收看关于本·拉登死讯的电视直播。


奥巴马说道,“我们要感谢那些情报和反恐界的专业人士,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才促成了今天的胜利。美国人民看不到他们的工作,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在这个晚上,这些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付出得到回报、正义得以伸张的满足。”图为当地时间2011年5月1日晚,美国华盛顿,本·拉登死讯传出后,美国白宫外的人群发出欢呼,人们挥舞旗帜予以庆祝。


据一位美国防部官员说,本·拉登死后24小时内,美军在“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为其举行了葬礼,尸体被葬入北阿拉伯海。这名官员说,之所以海葬本·拉登,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他的遗体,葬礼尊重了本·拉登的宗教信仰,所有仪式都按照宗教传统进行。图为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原世贸中心双子塔楼旧址,也是兴建中的纽约新世贸中心“自由塔”的工地旁,一位市民阅读关于本·拉登死亡的报道。


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9·11”事件中联合航空公司93次班机坠毁地,市民缅怀逝者。据事后调查,这架飞机坠毁前有旅客通过移动电话与地面取得过联系。在得知自身即将成为自杀炸弹后,至少有3名乘客冒险还击,试图从劫机者手中重夺飞机控制权,最终导致飞机没有撞击到预定目标。这些奋起反抗的乘客们也成为了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名在1998年的美国驻肯大使馆爆炸案中失明的男子在纪念碑前缅怀遇难者。


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巴基斯坦西南部城市基达,上千名民众走上街头,向被美军击毙的“基地”组织领袖奥萨马·本·拉登致敬,并当众焚烧了美国国旗。这是自美国宣布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拉登后,巴基斯坦发生的第一起示威活动。集会组织者称,“本·拉登是穆斯林世界的英雄,他的殉道为他赢得了穆斯林战士的称号。”


为了应对基地组织可能发起的报复性袭击,美国政府已要求各驻外使领馆加强警戒级别。此外,美军驻日本的总共85个基地都已经加强了戒备。美国国务院则发布公告,提醒出国旅游或在境外居住的美国公民提高警戒,防范因拉登之死而引发的反美袭击。图为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美国华盛顿,当地警方在公共场所加强安保措施,防止因本·拉登死亡引发报复性恐怖袭击。


22年“圣战”,10年逃亡,在40分钟的枪炮声中灰飞烟灭。拉登的死是美国10年反恐的标志性结局,但威胁还远未终结。塔利班发言人2日放出录音,称将针对拉登之死展开报复,巴基斯坦将成为报复的头号目标,美国则为第二报复目标。面对极端伊斯兰原教旨武装力量的扩张,国际反恐形势依旧严峻。拉登已死,而世界远未太平。

(以上转载自网易《看客》 编辑/王贺)
[6楼] guest 2011-05-05 11:03:35
You can switch Office 2007 at any time will be, then Office 2010 the telephone Microsoft Office 2007 or audio / video conferencing. When an enterprise to deploy Microsoft Office 2010 unified communications MS office 2007 technologies Outlook 2010, they are not just adding office 2010 beta a single office professional 2010 solution, but to Microsoft outlook 2010 change the entire Office 2007 key Microsoft Office experience. When these MS office 2010 documents sent Microsoft outlook to the Microsoft Office 2003/XP Office 2010 Microsoft users, they can microsoft office 2010 professional free of charge through the Office Online to download Office 2007 download and install the "File office 2010 product key Format Compatibility Pack" Microsoft Office 2010 download, so that you can open documents office 2010 professional in Microsoft Office 2007." Microsoft Office 2007 can be fully applied Microsoft office 2010 trial unified communications download Office 2007 technologies. From Word 2007 Office 2010 key, Excel 2007 and PowerPoint 2007 document Office 2010 download workspace to the microsoft office 2010 crack team sites and 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 on office 2010 pro the My Sites, online office 2010 home technology throughout microsoft office 2010 trial the system download Office 2010 is always remindi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