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空间-没顶公司意识形状项目发布【现场】
意识形状
没顶公司
2011/04/16--2011/06/19
长征空间
在moma,空荡荡的展厅一对缠绵在一起的男女相互亲吻。在军械库你会看见一个穿着芭蕾舞裙的演员安静的在一张油画前面独自舞蹈。肯定你更是见过了一条条大理石地板上一个独奏小提琴师,一堆怪模怪样的雕塑里的歌唱者,tate里的运动员……在大大小小的格式各样的展览现场你都将见到无数表演。表演很流行……去年Tino Sehgal也直冲top100。如果说展厅出现的就是一场艺术,那么这次也只是一次一本说明书,一张光盘,一个个瑜伽垫,即可随时随地复制并且展开的艺术……
但是就实际而言这并不是一场表演,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专职的体育学院毕业的教练将长期从事此项“意识形状”心灵体操的推广,有专门的vi系统,Logo,服装,标准色,专门的说明手册,以及专门的配套音乐,甚至将来还有专门的相对应的博物馆……在专业的公关公司主持下推广。看上去这是当真的!此时不免产生一个疑惑,如何看待这个奇怪的当真的“东西”?以上什么样的标准来你检验这个东西?练习以后真的可以强身健体为标准来检验?从现场的结果看,中国的观众是否一点也不领情,没有一个人跟着练习,反倒在瑞士的那次宣传倒是引起了不少效仿。在展厅里既然没法用所谓的艺术标准来看待这套体操,那么当它真正走出展厅,来到社会上以后,是不是应该就的按健身馆的工作来检查这个项目?那么此时就不得不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健身操中的艺术操,艺术里的健身操”。在两个标准以及多个标准的空隙间来回滑动,只好面对狡猾的逻辑无言以对……但从体验性来讲这个改装过的健身操放到艺术界是否将让观众获得一种新的艺术体验,还是说艺术界发明的健身操放到养身馆能让人获得一种新的健身体验?
在如何看的这个矛盾里,似乎并不涉及所谓的艺术的边界问题,因为所谓的扩展边界其实还是一个行业的圈地行为。那么这个打破藩篱的行动该怎么对待?在此次活动里画廊又将定位到什么样的功能上?是新闻发布场地租赁还是打破藩篱的参与者?其实也只有更多的不同部门加入才能真正实现由什么检验的的这个困惑。因为在这个困惑之前,有个预设就是部门是固定,及艺术家是艺术家,画廊还是画廊。画地为牢再新鲜的玩意也只能是各自为对方解闷把戏而已。
从实际来讲,为了减少这个矛盾带来的困惑,展发布会的另外一边空间是没顶公司的一个成果展示,继续各式各样的与漫画边角料相关的绘画,以及才在胡志明小道使用的材料海绵制作的雕塑……从理想层面讲,这个花花绿绿的成果展示,并不是没顶公司的取得的突破成就,反倒更应该理解成是一个“妥协方法”汇报展。但是作为观众、画廊、收藏家而言更津津乐道于此。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评家”
这段来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话,其实在一开头就已经设置了一个凄惨的结局“在任何部门内”作为前提。此时其实身份的困惑是虚假困惑,行业与部门的囚笼才最坚固的。
呜呼,难怪只好言此乃乌托邦幻想而已……
----------------------------------------------------
意识形状,现场文字:
“意识形状”:心灵健身操
由没顶公司创立编排的“意识形状”,是世界首创的一套心灵健身操,是将修炼、舞蹈、广播操与精神、思想、文化礼仪相结合的健身运动。整套健身操总共包含200多个动作,其中100多个来自于没顶公司收集的人类历史上与祭祀、膜拜、礼仪相关的典型性动作,将肢体动作、养生保健和人类思想体系融会,展开对身体与灵魂结合方式的研究。
如同修炼总是与冥想相连、舞蹈总是与表达相连、仪式总是与文明相连,“意识形状”心灵健身操亦与人类的意识形态多样性相连,同时达到强身健体与精神思考的双重功效。
“意识形状”总共分为十式,即十个章节,总时长40分钟左右,节奏舒缓美观,动作从易到难,音乐安宁松弛,适合各种群体练习,有助于增强儿童体质,让老年人舒筋活血,令上班族安心定神、抵抗焦虑。其总体功效包括:专注精神、强健体力、消除疲劳、抵抗焦虑、增强记忆力、宁静欢悦、开启智慧。
第一式的主题以平静和沉思为主,动作舒缓,表达对宇宙的冥思,完成后可达到安心宁神的效果。
第二式的动作以提升为主,包含诸多手部动作,是对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表达崇拜与祭祀的手部举动的整合,手式运动与脑部锻炼紧密相连,因此第二式尤其适合老年人健脑。
第三式增强了情绪的浓度和强度,主题是循环。动作在平缓的旋转中配合手部与腿部的练习。
第四式的主题是欢悦,融合了跳跃的动作,取材于原始舞蹈,情绪愉悦欢快,锻炼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