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资料——宋冬
发起人:11yio  回复数:29   浏览数:15027   最后更新:2008/11/01 03:22:50 by guest
[楼主] 11yio 2006-02-14 09:05:01

至少我对我自己很乐观。我并不认为我就做得多好,或者我做得多差,但我认为我是有某种希望的,这个希望并不是对当代艺术的希望,而是我觉得生活是一种希望。我觉得明天会挺有意思的。也可能明天会更差而不是明天会更好,但是那个更差难道就没去路了吗?---------------------宋东


参看链接


宋东简历


我感谢艺术--宋冬采访录
宋冬:我为什么要做实验艺术
艺术夫妇的平淡生活
  “物尽其用”:赵湘源和宋冬
盖印禅师与水泥观音的幸福生活
[沙发:1楼] 11yio 2006-02-15 02:41:05
[板凳:2楼] 11yio 2006-02-15 02:47:16

《盆景》 装置、事件、录像,100位民工、脚手架、录像投影,2002,北京





点击阅读

从主人公到看客--1942年以来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分析

《民工同志》的行为艺术:我们无法躲避[讨论]  

观展先过“民工墙” 民工赤膊出展作秀还是艺术

行为艺术原来可以这样搞!

明天千名民工将上演行为艺术

事件:《民工同志》艺术展

转自西陆

11月23日我国第一次以民工生活为主题的大型当代艺术展《我们在一起》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艺术展包括行为艺术、装置、多媒体、雕塑等艺术形式,
分三大主题及展区:第一展区提供了近年来有关民工的数据资料和相关记录。第二展区的主题是“民工纪念碑”,以巨大的雕塑和摄影图片,体现出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状态。第三展区的作品描述出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

  绳索连成民工方阵

  宋冬的行为艺术“和民工在一起”是此次展览的核心部分,作者与200多个民工合作,穿插在参观人群中,组成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艺术作品。

  宋冬光着膀子,用哨声指挥49个民工在3个展区不停走动,所有民工都是赤膊上阵,彼此腰带上系着绳子,4个民工拉成一个正方形。49人的大方阵时聚时散,宋冬不时地用相机进行拍摄。此外,在当代美术馆的玻璃橱窗前,50多个赤裸上身的民工站成一排,在摆出叉腰、双臂抱胸等姿势。

  穿越民工墙才能进展厅

  宋冬说:“这个行为艺术作品叫做‘和民工在一起’,200多名民工分别来自3个建筑公司。作品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电梯里,第二部分在美术馆门口,第三部分是‘民工窗’,最后是这个由我和50名民工组成的方阵。创作目的就是让参观者与民工零距离接触。观众必须和他们挤在一起才能到达3层的美术馆,到了门口还有一道‘民工墙’,必须穿过这道墙才能进去。”

  能够被关注做什么都值

  参加演出的民工说:“我到北京才一个月,听说这里有一个不用工作又能拿30块钱的活儿,就来了。我们从9点开始排练,一直到下午5点结束。我对这个艺术不大懂,不过能通过这个艺术展,让大家都来关心我们民工,我觉得挺好的。我说不出现在是什么心情,因为刚开始,宋冬让我们都脱光上半身,我感觉有损我们人格,但是只要能让社会关注我们,做什么都值得。”宋冬表示,要求民工赤裸上身是为了如实地再现民工在工地时的劳动状态,这样做也可以把民工和观众区别开来。

  策展人美国纽约艺术杂志艺术报道及评论家杨心一说:“策划这个展览用了半年,《我们在一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流动人口问题的项目。在中国举办同名艺术展的目的是,用人们都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呈现艺术家对‘民工问题’的理解,让大众一起来思考‘民工问题’。”

  歧视比拖欠工资更可怕

  本次展览的名字《我们在一起》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反贫困项目,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博导黄平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有1.2亿的民工,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3.5亿。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就是就业、福利、工资待遇如何得到切实的保障;然后就是整个社会体制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搭建整个城乡体制,从容应对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后给城市造成的压力;第三是文化问题,怎样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消除偏见和社会歧视,让民工们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享受到真正的平等相待。黄博导说,歧视带来的对民工们的伤害可能比拖欠工资还要厉害。

  名词解释·民工

  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民工一词有两种解释:1.在政府动员或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2.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

  记者手记

  习惯了在人群之外,留意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昨天,在参观民工艺术展时,却有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走回到人群中,成了被人观察的对象。在几十个民工的直视下进门,我几乎是慌乱地走过。他们眼睛里是一种简单的直白,没有任何目的,只有探究,从你在楼梯口出现,到和他们擦身而过,每个参观者都被接受了一遍他们从上到下的审视;再到展区中,所谓的行为艺术,当几十个民工围坐在一起,被参观者们参观的同时,他们又何尝没有在细细地品味周围的一切呢?

  和一个穿好了衣服站在门口的民工聊,这位四川绵阳的小伙子甚至说不清自己在北京的哪个位置的工地工作,这是他第一次看展览,觉得很新鲜。艺术家梁硕说,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处在一种民工状态中,他自己在做民工雕塑的时候,就从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当民工现象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时,到底谁是谁眼中的风景?本报记者 郝毅敏

  宋冬给我们下了个套

  今日美术馆内温度调得很高,大概是为了200多个赤膊上阵的民工提供一个温室大环境。但记者观察到,民工所到之处,参观的人全都捂起鼻子,远远避开。馆内气味混杂着汗臭,让人难以忍受。位于橱窗前的“民工窗”甚是壮观,而且位于交通要道,不从民工面前经过就不能到达下一个展区。很多观众都是低着头,目不斜视地快步走过去,女人大都望而却步,原路返回。

  记者觉得,宋冬的行为艺术作品给观众下了一个“套”。每一位前来观看艺术展的观众都“被迫”与民工进行了不同意义上的身体接触。好在他把这个“作品”放在了美术馆,让人们可以用艺术的视角观察。

编辑: 易鑫 来源: 京华时报
[地板:3楼] 11yio 2006-02-15 03:36:26
宋东的《哈气》 1996
[4楼] 11yio 2006-02-15 03:42:02
宋冬 和 尹秀珍
自拍
2002
[5楼] 11yio 2006-02-15 03:44:07
Writing Diary with Water
1995
[6楼] 11yio 2006-02-15 03:46:06
盖章 1996
[7楼] 11yio 2006-02-15 03:47:34
宋冬 和 尹秀珍 北京360度 2002

相关这对夫妻的链接
SARS时代的艺术
艺术夫妇的平淡生活
[8楼] 11yio 2006-02-15 03:48:26
宋冬 和 尹秀珍
聯手(甲)2002
[9楼] 11yio 2006-02-15 03:49:42
宋冬 和 尹秀珍
手拿 筷子 (甲)
2002
[10楼] 11yio 2006-02-15 03:51:45
燃烧的照片 视频


《抚摸》 录像、行为








《抚摸》录像、行为

如果说1997年的《抚摸父亲》是一个私人化的作品,那么2000年开始做的的录像投影行为作品《抚摸》则使用“看得见摸不着”的物质进入公共生活的作品。方法是同样的,但对象不同。同是用一只录像中抚摸“空”的手在抚摸,但不是已经知晓要被抚摸的父亲,而是对此一无所知的观众,虽然是一束光,但是它有一种侵犯性,它是一种合法性侵犯,看展览的观众和作者之间象是建立了某种不成文的合同,你来看我的作品,我做作品给你看。但我的作品需要观众这个元素,如果你发觉了这种“侵犯”,如果你反感,你可以躲。这个行动体现了我和他人之间一种难于描述的关系,使作品也难用语言界定,作品呈现出某种“暧昧”的状态与人和人的距离,也改变了这种距离。它给人一种存在在意识上的状态,我觉得当时观众的反应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是真的抚摸,你摸他,它一定是有感觉的,而且你不能随便摸。而现在我是用影像的手在摸他们,只是一束光,想怎么摸就怎么摸,他们没有感觉,他们是从别人异样的目光或笑声中感到自己被摸的,他们是间接地得到了这样一种感受,而每个人的反应又不尽相同。因为不同观众会有不同反应,而这种多样的反应又是这件作品的重要元素。所以这是一个延续型的作品,从2000年底在上海实施后,先后在比利时的布鲁基(Memling museum, Brugge.),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Power House, Brisbane),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Walker Art Center, Minneapolis)实施.这次我将在广州美术馆的《距离》上继续抚摸,用以表达我对“距离”的态度。
[11楼] 11yio 2006-02-15 05:08:08
...“筷子”是宋东和尹秀珍夫妇第一次的合展。筷子的主题象征了他们之间缺一不可的亲密关系。
[12楼] 11yio 2006-02-15 05:23:49
宋冬《奶油F1》,2005,奶油、糕点



这一类作品和“吃”有关,吃这吃那的也吃了好几回了,呵呵!~~~~ [s:75]
[13楼] 11yio 2006-02-15 05:35:13
宋冬的摄影是用特殊的转轴相机拍摄的,拍摄时以相机为轴心,人物绕圆心不停的运动,从而在相纸上留下了同一个人的多个身影。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运动的、遇合的关系。红军楼方形的结构、园形的柱子,用来展示这组以圆周运动为工作原理的作品正是天造地设。侗家鼓楼往往是一个村落的中心,既是老年中心也是青少年宫,鼓楼的底层往往是通道,使鼓楼成为路亭,是旅人可以暂停歇息之处,也是他们可以遭遇地方人物的场所。龙坪村的这座二层鼓楼也是这样一种通道。当年红军入侗区,蒋军造谣说红军是烧杀抢掠的土匪,侗族百姓躲入深山。朱毛驻扎在这龙坪村时,国民党更派特务纵火以期嫁祸红军。红军将士们奋力扑救才保住了这座鼓楼。此举使侗家人认识了红军,纷纷支持,这座鼓楼因此得名红军楼。


用摆地摊的方式展示宋冬《转轴-风景》作品


“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沿途战报
[14楼] 11yio 2006-02-15 05:56:50
[15楼] 11yio 2006-02-15 05:59:34
光线暗下来村民们用头灯观看宋冬作品
[16楼] 11yio 2006-02-14 09:39:28



《印水》 行为,1996,拉萨

在前卫艺术的浪潮中击水.

现代艺术部落 -- 现代艺术部落社区 
David Clark(祈大卫)对宋东的访谈
(以下祈大卫简称祈,宋东简称宋)
  
时间:2003年10月10日晚7-8:30)
地点:北京朝阳区苹果社区售楼处
祈:首先,我们从你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基本训练开始,比如学习、教育以及后来如何转变为一名职业艺术家来提问,后一部分我们想就一些具体作品问一些相关问题。你的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媒介,你在艺术创作的开始阶段是不是对某一种媒介有特殊的兴趣,这种媒介兴趣对你以后的艺术发展是不是有一定的帮助,或者说这是不是有一种倾向性的东西?
©现代艺术部落 -- 现代艺术部落社区 
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学油画的。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因为毕业后是要当老师的,所以学得比较杂,学过传统国画,也上过工业设计的课。在大学期间,我自己也做过一些行为或者小的装置,但这都是为了玩,没有特别认真。大学毕业前主要从事绘画,还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后来又参加了全国美展之类的展览。毕业之后被分到北京的一个中学,一直在当老师。在89事件后,我还是比较消沉,就一直画画。那个时候内心中很多想说的话,但是总觉得绘画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后来就开始做装置和行为。从最开始就有很多媒介在我的作品中出现,但是我认为当代艺术不应该以一种媒介来限定自己的风格。如果说有一种风格的话,那就应该是态度,对社会和事物的态度。所以对于我来讲,使用什么媒介没有一个特别的限定,重要的是我所使用的这一媒介是不是能够比较贴切地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所以就像你知道的我的一些作品,那些可能都是跟当地的空间、时间以及历史的背景有一定关系。当代艺术之所以特别有趣、那么吸引我,就是因为它把语言无限度地开放了。
祈:虽然你谈到很多当代艺术是解放媒介的观点,你认为媒介是没有限制的,这是很有意思。但是我们讲到的绘画,比如油画或者水墨画等,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在绘画的时候有很多参考和借鉴。当代艺术在世界上有很短的历史,在中国更是如此。你在刚开始作艺术的时候或者过程中有什么可以参考的东西,或者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对各种各样的媒介的运用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历史,在这方面你有什么个人的考虑或运用吗?
宋:我觉得虽然这种艺术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是人的历史和艺术家感受社会是很长的,所以我的作品有一些是从我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中找到的灵感,另外的一大类是和社会大环境有一定联系。既然是当代艺术是“无法之法”,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你使用的元素,只要它适合你,那么在一个开放的前提下,历史长短可能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祈:你同时代的艺术家或者比你更早一些的艺术家对于现在的社会的变迁有没有同样的感觉,或者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来表达这种感觉,你觉得你作品中的这种感觉能不能同其他的艺术家分享并进行交流?
宋:我想是可以的。因为我觉得同一辈人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对同一种感受可能会产生某一类的共鸣。
祈:从你自己的行为艺术或者装置艺术的作品的创作来说,有没有从灵感的发生、持续,到最后完成一个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有没有特别值得思考的地方?
宋:我觉得有。不但要从我自己的关注点,也要根据展示的现场空间,或者一个现在的社会情况来创作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个就是我有一个自己一直关注的母题,比如对镜子的追问,比如说对“我”的追问,还有对亲情和血缘的追问,还有一些哲学中“有”和“无”的追问,关于这些母题我都会在不同的作品和媒介中展开,但是有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顺其自然,我不喜欢“坚持”这个词,不喜欢做还要坚持做这样的方式。在做作品的过程中可能和最开始的想法出入特别大,所以我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个必须的结果。然而我对自己作品又十分苛刻,我现在的感受和想法必须要在作品中做到极致。`
祈:我们现在对你的具体作品提一些问题,比如你的在天安门哈气,又到后海哈气的那个作品,这两个是哪个先开始的,有没有什么联系?是什么激起你要做这个作品的?
宋:在95年的时候我就开始做《水写日记》这个作品,在这之前对水的关注也比较多。还有就是对医学上证明一个人是否活着,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一个玻璃片放在人的嘴边,如果有哈气就证明这个人是活着的。另一个是小的时候的记忆,那个时候屋子很冷,我就在屋子里的玻璃窗前玩哈气,之后马上就会结成一层霜。所以那个时候就想用我的身体、我的这口气可以把在地理位置有一定距离上的两个空间联系起来,一个是政治意义上的空间,一个是日常生活的空间。去天安门最开始是在白天哈气,但是并没有得到想我想象中那么好的冰,而且有很多人在那里围观。大家都知道天安门是个非常危险和敏感的地方,即使现在,你也不能在那里随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就在晚上七八点钟很冷并且人很少的时候去哈气,用了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把那块地哈成了一块冰。第二天早晨,我又去了后海,那个时候的后海的湖面都结了冰,我也在上面继续了四十分钟的哈气。我不知道要哈多长时间,但是在天安门的时候我就哈了四十分钟,所以在后海的时候我也用了同样的时间,在后海是把哈气哈在冰上,希望自己哈出的热气将溶化一点点冰,但气温很低,冰仍然是冰。
祈:那个时候,晚上七八点钟你趴在天安门广场上哈气四十分钟有没有引起一些问题?
宋:刚开始的时候有点问题。那个时候趴在那里,架着个照相机,一个研究生给我拍照,之后来了四个解放军问我在做什么,我就说我是美术老师还给他们看我的工作证,我说我在教学生们如何画哈气,如何画晚上的哈气,所以要拍些照片,而且要拍很多张照片才能够找出一张好的。因为当时天安门广场不允许录相,所以这件作品只留下了照片和当时一段时间中哈气的声音。
祈:我没有见过你这个行为,你认为那些照片是对这个作品的记录还是照片本身就是作品?照片不会是一张会有很多张,每一张照你行为的照片是同等样的作品?还是你突出一张照片作为作品,你是怎么看待的?或者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别人用照相机或者摄像机偷拍你作品的一个静止画面是不是会成为一个作品?
宋:我觉得是这样的:行为本身是我的作品,但是因为场地的特殊性,真正的观众只有五个人,当时我拍了挺多的照片,但是这个作品进行二次传递的时候是通过我现在经常使用的两张照片,我觉得没有什么太特殊。当时也是我自己选的景,我觉得只有这一张照片也能够清晰地表达我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
祈:你做这个作品所选择的在天安门广场这一有意义重大的现场,但是你选择的哈冰的具体位置有没有特定的预设?其中是否包含特定的意义?
宋:没有进行特别的设置,但是,因为自己原来是从事绘画的,所以对构图等因素有一种本能的把握。比如选那块砖进行也是非常偶然的,因为它距两边的路都比较远,这样过往的游客不会太注意到这里,不是我怕观众看,而是观众聚多了之后也许会招惹警察的注意,从而终止这个作品。
祈:在这种情景下,你对你这个行为的观众怎么看?  
宋:我个人更喜欢“中国行为”这个词,它所包含的并不是“performance”中的“表演”的意义,所以这件作品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是我跟地之间的一种关系。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水写日子”这件作品,现在有很多人邀请这件作品去参展,但是我拒绝在现场进行表演,所以它只是展出了最开始我创作“水写日子”的四张照片。因为就像一个人写日记一样,如果周围有一堆人在看他如何写日记的话,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祈:那你的意思是作品本身是可以完全不考虑观众,那相机等这样的记录是不是很重要?
宋:记录是重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做行为本身。比如我做了一个作品就是录相行为,就是我用录相里面我自己的手去抚摩我的父亲,我不是用真手去摸他,而是用影像的手摸他。这件作品从我97年创作之后到现在从来没有展出过,而且我做的时候就是我和我父亲在自己的家里。我认为“水写日记”和“抚摩父亲”是我做过的作品中我最满意的两件作品。因为我觉得这两件作品改变了我的一种生活,而且我因为这两件作品而感谢这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

 祈祷:英文中“performance”在汉语中被翻译成“行为艺术”是不是更准确?因为在你的作品中更倾向于一种沉思的东西,一种体验的东西,并不是行动本身。

宋:对,因为我理解的“行为艺术”是多重性的,它有体验性的,有表演性的,有强调过程的,还有一些是需要观众参与的。 而对于我来讲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作为我表达的一种语言,重要的是你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和你想表达的东西贴切。比如像我刚才说的《抚摩父亲》就是一件个人化的作品,它不具有表演性。后来过了三年,我还是用这只手到了公共空间再去抚摩观众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表演。在这种表演中,观众被摸的时候他成为了表演者,而我去摸观众的时候我也成为了表演者,而且观众被抚摩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光影抚摸的。他是从别人的目光中,从别人的嬉笑中得知的,所以这个时候观众的反应同样也是一种表演。因为我发现,有很多观众知道别人在看他的时候,他会用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对这只手的看法,所以他也在通过自身的形体语言来表演,这是为了表达给别人看。

张:刚才你提到的哈气和“水写日记”,我注意到你的作品中有很多有关水的,那你个人对水有怎样特殊的兴趣,或者水是怎么样让你产生了很多灵感的?

  
宋:因为从小父亲就说要珍惜水,它是生命之源。那个时候我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在武汉下放,母亲带着我们去看他的时候正好赶上夏天,那个时候特别缺水,一路上只有一小壶水,我母亲就总是给我们喝,自己一点都不喝。在我印象中,在上常识课的时候讲到水有“液态、气态、固态”三态。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父亲让我练毛笔字,买不起足够的墨水和毛边纸,就
[17楼] 11yio 2006-02-14 09:54:50
“物尽其用”:赵湘源和宋冬



      物尽其用——赵湘源和宋冬

周末是北京798艺术区最繁忙的时刻,总有新的展览开幕、新的表演开始。可以一边是以信号名词“物主义”为号召的的诗人、艺术家的集体表演;旁边的长征空间则展出陕北妇女郭凤怡在气功状态下绘制的图画,再走出200米,一帮来自墨西哥的艺术家正在和北京各个艺术聚落的艺术家座谈,不远处则是繁忙的装修情景:一家法式餐厅已经换主,重新开始改造,没有了知道它将成为餐厅还是画廊。在这热闹的景象中,东京画廊举行的“物尽其用——赵湘源和宋冬”展览以其朴素和日常而成为“奇观”:艺术家宋冬把他母亲赵湘源的几乎所有财产——她保存的众多旧衣物、旧报刊、旧电视、旧药盒以至旧房屋——都搬到了东京画廊,观众初进入展厅都有点惊讶,闻着那股旧物品散发出的霉味,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不过多数中年人对展览别有感慨,甚至有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物尽其用”是宋冬母亲的生活准则,在过去几十年间,她和很多中国普通人一样,用节俭的方式维持一个贫寒之家的生存,只要可以存得住的东西都不许扔,即使当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还继续积累旧衣服鞋子等等,总不肯仍任何东西。对于今天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长大的一代,这种生活方式有点不可思议。而在1980年代以前,“物尽其用”不只是宋东母亲一个人的生活哲学,这是她那个时代的集体意识。宋东说,这是为他已经故去的父亲,为他母亲做的一个展览,“给母亲提供了一个场所,让她可以整理她的历史和记忆,也是对今天以物质为基础社会的反思”。而这个场所本身也富有意味——展览所在地是以时尚和先锋艺术着称的798艺术区,一个日资背景的当代艺术画廊,策划人则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担任教授的美籍华人巫鸿,因此可以说这是在全球化时代对并不遥远的过去——也许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这还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的一次温馨的回眸。
[18楼] 刚率 2006-02-15 10:08:50
[19楼] 幸会-久仰 2006-02-16 13:39:21
[20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2-16 15:56:11
高名潞与宋冬的对话
[url]http://www.msppj.com 作者:转载自:Tom 时间:2005-10-8 18:06:00
高:就这件作品和以往民工同样题材的作品相比,你更多的关注哪些东西?还有哪些带有偶发性?哪些东西是你在提前设计当中也没有想到的。

  宋:做这件作品与主题和农展馆有直接的关系。我在为展览构思新计划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跟这个展览本身有没有一个特殊的关联,以及有没有特殊的元素可以使用。象展览的主题、场地的背景资料和材料的某种特殊性等等。我的工作室是随身带的,我也喜欢“借景”。农展馆是个挺有意思的地方。一个国家级的农业展览馆,虽然也听你说过1987年在那儿要做中国现代大展,没办成。但是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经常办展销会的地方,就知道这地方卖点农产品什么的,还有农业机械什么的。上大学时去过几次,目的是从展销会上买点便宜货,穷学生嘛。总之是跟艺术没什么关系的地方。这次有这样一个契机在这儿做艺术的展览,我就想让作品与农展馆建立起关系。这是一个有着很多历史“烙印”的场地,空间很大很高,门厅象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供奉着丰收景象的浮雕和四幅油画。在这个空间中展过不知多少农产品和与农业有关的物,但从来没展过制造和使用过他们的人——农民。他们仅仅是被压成片儿的浮雕永久的吸在了墙上,所以这次我要展活生生的人,我决定还是使用民工,因为这之前,象去年那个合作的《与民工一起舞蹈》,当时也是我最开始提出用民工。而这两次的理由和侧重点不同,当时提到民工是因为那个空间,那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把一个原来的旧工厂要转变成一个现代艺术中心,房地产和城市的基本建造者就是“民工”。这座厂房是一座老的纺织厂,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中国正在向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转换的时期,其实又是一个混合时代。但这个时代城市不断的扩张,新旧事物不断的更替,这座厂房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重要使命,由一个提供人们物质资源的场地变为提供人们精神资源的场地。

  选择民工作为此活动的主要元素,是因为民工在这个转换空间中是最重要的连接者。我当时想使用比较多的民工,一千个。观众来到以后一看一屋子的民工,会有“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谁看谁” 的感觉, 因为当你弱势,以一个小群体,面对一个大群体的时候,会有一种紧张感。我觉得大伙对民工的认识,可能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接触中来的,这类接触中,常会觉得这些人妨碍我们的生活,比如坐公共汽车,遇到民工,都穿得很脏,站在你边上。或者你可能感觉到有某种警惕的神经被触动,这是存在在普通市民中的常态心理。但是我曾被几个场面所打动过,都是民工的群体场面,其中一个场面是他们干完活,回家挤一个班车,他们会来几个大号车,拉他们回住的地方,等车的时候这个群体是安静的,只有焦急的目光向车来的方向张望。车一到,“噢——!!”一个集体的欢呼,会吸住旁边所有路人的目光聚向他们,而他们这时已在欢呼的同时蜂拥得挤上车了,顿时车被塞得满满的不断晃动。有一种要炸的感觉。我就这么观察了很多回,问没挤上这辆车的民工:为什么都挤这辆,等下一辆不行吗?“等下一车辆,饭就不好了”。因为是大家一块吃饭。剩下的都不好了,所以一定硬要挤上这趟车。

  高:那他们都住在一起?

  宋:对,住在工棚。

  高:工棚按点开饭?

  宋:对!先回去的那拔,先吃,后赶回去的那拔就没好的东西了。是大锅饭,有土豆,有肉。若回去晚了,最后就剩土豆了。我觉得这个给我感受挺深的,大家为了一种生存,他们没有别的办法。那种一堆人的本能的力量让我很是触动。比如民工在工地中午吃饭,大家都蹲在那儿,咱们吃饭一般是边吃边聊,而他们吃饭真的很少说话,一大群人蹲在一起,就是得快吃,吃完了,去盛第二碗时还会有。

  高:对,现在我们的体会就是这样,所以你发现民工这个阶层吧,或者是,不管它叫什么,或者叫一个集团 一个阶层,然后你想把它做一个题材,做一个作品的题材,然后你就仔细的观察,观察这种民工什么的。

  宋:如果说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元素,一般的城市居民跟他们的关系是扯不断的,城市不断扩张,民工是直接的建设者,这些楼是些民工在做,即便你搬进去,民工也就消失了,好象民工曾经在你身边,但与你又没什么关系。

  高:对!往往大家会觉得他们是个累赘,是城市的一个包袱,或者是给城市带来很多麻烦的包袱,包括犯罪或者是一些等等,是这样的,所以你就想从这一个角度去把民工引入引到带到作品当中,是这样的吗?

  宋:事实上不是先想要使用民工做作品,才去观察他们的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觉得这个群体是挺有意思的,他们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丰富,是这个时代的众多缩影之一。是一个农业大国向新型社会形态转形时的人物符号。城市的扩张以及全球化下的中国,需要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形成这个特殊阶层——农民工。他们是比较底层的一群人,他们的家都不在这,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为了某种梦想来到这个城市。他们的生活质量非常的低,需忍受的非常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面对。当然,民工是个非常复杂的群体。我并不想在我的作品当中去说所谓的歌颂。不想把他们所谓升华到一个尊重或崇高的位置,我不喜欢这种廉价的颂歌,观众以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这样一个群体,改变“看”的方式。在呈现作品的时候,使用了这种集体看电影和看电视的方式,因为我觉得这个“看”与“被看”的关系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夏天大多的民工晚上的业余生活就是看电视。

  尹:在街头看。

  宋:对,在街头看电视。街头有播广告的大屏幕,因为他们不用花钱,可以看到各种撩人欲望的商品,也许这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和目标。还可以看看都市的生活,看看汽车,看看什么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个地方,也许这样才有安全感,但同时他们又成为某种景观,我经过这种地方的时候,我往往不看那电视,他们会更吸引人,至少吸引我的目光,但我觉得那些人在那地方有某种说不清的力量,它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最基本的一个力量,又是又一种集体的欲望的力量,那渴望的眼神,又好像有很多的可能性,很多危险。在力量爆发前的孕育期有比“力量”更大的能量。我觉得当一个民工个体站在这的时候,他可能不会产生刚才说的这些丰富的感觉,当面对一个群体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给你某种威慑力。

  高:实际上民工不管作为一个题材还是一个媒材,不是一个再现问题,你也不可能再现整个民工的。艺术的语言本身有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象大规模的历史画卷,记录片,对吧?你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带某种抽象性来表现这东西,那我就觉得在你把他们的带入作品当中来的时候,你怎么样把这个别的民工做为一个形象,还有民工这个社会阶层作为某种社会意义的代表。以及民工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你带入你作品当中以后,你怎么去设计他和转化他?形成你自己所谓语言性的东西?这个我觉得你应该思考,怎么样把它进行概括化,而不是意义层面的概括,比如说把积极的意义,稍极的意义说是歌颂性还是贬低性的,我指的是抽象化,艺术语言的(对),艺术语言的抽象化,至于说人们从你这个作品当中,经过你的抽象化以后,人们怎么样从你的作品当中拾起不同的部分,抽取不同的部分来进行社会性的解读?还是美感的解读?还是一种所谓一种想象的解读好?那是他们读者观者自己的事,但我的意思是从你的本身你最初进行这种本身,有没有一个自己的设计意识和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比如说具体到这一件作品。

  宋:那么我首先想的是农展馆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原来它展览的都是人所创造的东西,而我这次想到的是不是就是应该使用人本身,那么就是原来生产农产品种地的,后来进行城市建造的民工,他们是跨城乡的典型元素,他们原来是农民,以土地为生,现在是以建筑为生,以砖瓦为生,以脚手架为生,实际上是城乡关系集中在人这个上面的体现。我选择了脚手架作为“民工”的舞台和居所。把他们雕塑化,在脚手架上看电影,吃饭,休息……,脚手架本身做成一个看台,民工都赤背坐在在上面形成一堵人墙,而我也和民工一样赤背,赤背是这个人群在炎热季节工作时的特征。这堵人墙呈现在一进门的大厅中,使观众有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力。观众进来的时候,是一堆人在看着自己,在看着他门上面的那块屏幕,这是不一样的。我使用了盆景这个概念,盆景实际上就是人凭主观意识捏造出来的风景,那么这个也是捏造出来的“人的风景”,但这个风景,它可看,但同时它也在看,如果没有看台,他们只是被看的活雕塑,看台的因素进来以后,观众和民工之间就产生了互看的可能。还有银幕的使用,当然它来自于生活当中的看露天电影,这次放映的是一个正在被砸碎的镜子的录像“砸! 再砸”。镜子本身带来某种对事物的反射,同时跟事物存在的一个东西,反射的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形象,这很象自己跟自己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东西是很一致的,可是我们可能能看到,可能能感觉到,但我们就是摸不着,真正不知道最根本的东西在哪儿。另一个在银幕上播放的是我的作品“水中捞月”,就是我的手在水中捞反射在水面上月亮形的电视广告,这是大家熟悉的画面和声音,把这样一些实与虚在一起的东西放在银幕上面,而银幕本身又在一进门处,它又有种半遮挡的概念,象一个屏风。要是刚一进门马上就看见那些民工,视觉冲击力不大,若进来,大家注视的是另外的东西,有点象屏风一样的遮挡着,但是再进去一看,还一堆人在那儿,人的心理感受会大不一样。还有这件作品跟展览的空间有关系。这个空间有草原、太海、森林、牧场四幅画,后有一浮雕,是农民的生活,那浮雕也挺有意思的,它带有解放早期那种欣欣向荣的农民的理想化形象,与现在这种真正生活化的的民工形成对比,但这些民工又被形式化地放在看台上,与这些画和浮雕并置成为了共同的一件作品。对民工的要求就是在看台上看电影,做什么都行,他们可以有他们自发的感受和动作,中间休息时躺在那睡了也是没问题的,包括吃饭也在上面,因为一百多个人吃饭<
[21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2-16 16:04:44
丽江国际艺术工作展示节宋东的作品——“分享世界”


宋东的按比例放大的世界地图
[22楼] 11yio 2006-02-16 17:50:29
“里里外外”中国当代艺术展(Le moine et le démon)

宋冬作品“拍”


[23楼] 小明的新老师 2006-03-24 17:39:02
Smashing Mirror Limit, 2003

Video installation

Song Dong smashed a mirror put up on a river bank in Istanbul. In the exhibition he shows the action with a double projection on opposite walls, as well as on a piece of glass standing in the middle.
[24楼] 红色饺子 2007-08-16 09:22:17
水写时间 北京1995


水写时间 东京1995


水写时间1995-2007


水写时间 拉萨1996


水写时间 香港1996


水写时间 威尼斯1997-1999


水写时间 伦敦2000


水写时间 光州2001-2002


水写时间 悉尼2002


水写时间 慕尼黑2003-2004


水写时间 纽约2005


水写时间 北京2006-2007
[25楼] 红色饺子 2007-08-16 09:43:47
读无字书 1994-
装置


扔石头 文本 1994-2006
材料:装置(石头 有机玻璃)


碑房 1995
材料:装置(书 墙)







吃喝拉撒睡 1995


泄密 1995
材料:装置(丝绸 冰 绳子)



一壶开水 1995


冷开水 1997
录像装置



1997年6月30日至1997年7 月1日
水写时间一个多小时


面壁 1999
材料:照片装置




砸碎镜子 1999
录像



揉上海 2000
录像



烧镜子 2001
录像



水中捞月 2001


漂浮 2004
录像



自行车 2004


吃山水 2005
录像



画框 2007
材料:纸 彩色粉笔


宋冬在北京公社 2007
彩色照片(广告)
[26楼] 二大爷 2007-08-17 08:45:41
欠操贴
[27楼] laodeng 2008-03-04 01:20:52
[s:304]
[28楼] 鲨鱼他妈 2008-10-30 20:22:17
据说纽约MoMA明年9月要给宋冬做个展了?
[29楼] guest 2008-11-01 03:22:50
一直没开对过处方的中医要到美国坐堂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