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内心写意
发起人:artinfochina  回复数:0   浏览数:1615   最后更新:2011/04/14 10:36:39 by artinfochina
[楼主] artinfochina 2011-04-14 10:36:39

上周末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的李迪个展“在内心中奔跑”定名为“二十年归国汇报展”,其中颇有意味。李迪这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活跃于当代绘画界的艺术家,在九十年代初赴德求学后,一晃二十多年间便无作品见于国内。艺术家本人也多次提及本次展览并非回顾展,而更多地是近期创作的展示,其中包含了绘画语言上的一些变化。为形成线索上的呼应,展示中也特意为他早年的作品留出了空间,其中就包括其出国前于1989年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表现主义”展的四件作品。
同时具有东西方背景的创作者很容易被一种文化融合的视角所观察;我们借此新展之机浅探一下李迪的创作思路,也从个体入手来消解可能的模式化解读。
您师承新野兽派、新表现主义(李迪在德国曾师从新表现主义画家齐默尔(HP Zimmer)和新野兽派绘画代表人物瓦尔特·丹(Walter Dahn)),但近期不少作品中的色彩运用都比较“节制”,甚至有时只有一种色调。说说您的色彩观?
李迪: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我一直注重色彩的丰富和色彩的外在情绪表达,特别是九零年后在德国特别喜欢并尝试强化这种色彩的张力和对视觉的冲击力,因为强烈的色彩一直是表现绘画以及新野兽派绘画呈现内心骚动表达个人情绪的和传达对传统绘画的美学价值反叛的重要标志之一。但随着自己对表现内在心绪和外在世界的理解的深入以及对绘画和色彩的经验的增加和把握,更重要的是随着对色彩的认知和喜好的改变以及对所关注的我的外在世界的理解的客观改变,我的色彩进入了一个简化的过程。单纯的色调实际上往往比丰富的色调更加难处理,它不是简单的颜色而是无数色彩的混合而得。这实际是是我重新回归质朴,回归厚重,回归内在力量和回归人格品质的表现。
您对冷灰色的偏爱,是否有黄笃在策展文章中提及的中国水墨的影响?您能否解释一下是怎样在近期作品中融入中国水墨意象的?
李迪:我想冷灰的色调可能和我目前的心情以及我生活的世界有些关联吧,我们的世界生态,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精神的孤独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对我而言它是真实的色彩感觉,是真实的精神现实。我很早就喜欢中国写意画,特别是石涛和八大的作品。从2008年开始我的作品进入了一种自由的写意的同时注重偶发的绘画状态,表现绘画和写意绘画其实是很相通的精神写意,我没想过有意识的去做什么。这一切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呈现在画布上的。这也符合我一直的绘画原则。
文字直接出现在画面上是您不止一次用到的手法,为什么这么用?文字与画面的关系您是怎样考虑的?
李迪:我在2002年感觉到了我的思想和心境正发生着变化,开始对人对艺术包括自己产生了批判式的怀疑。我需要重新开始对自己进行梳理,所以就开始在许多画过的作品上开始写些东西,最开始是把在德国的十年日记复写在画面上,之后又把许多的文字包括石涛的画论等等我感兴趣的文字抄写在不同的画中,其实对我而言我需要的是这个平静的过程,需要过去的结束和新的开始,所以我常常说这是如禅宗里的“静思”的状态。至于文字出现在画面上,在中国和西方许多古典艺术中其实一直被运用,作为对绘画的补充和内涵的延续。我实际上正好相反是想打破原来的视觉程序和习惯,想通过改变而重新获得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您旅居德国二十年,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精神状态,更多地来自您的东方经验还是西方经验?还是您自己的个人体验?
李迪:我想个体的经验是最便于把握的真实,更易于再现和表达。人格的完善和超越是一个人更是一个艺术家必须经历的精神洗礼。只有这一点才能超越东西方的狭义的划分,我更关注人的个体的价值。比如石涛的作品比如伦勃朗的作品他们都是超越这些理论概念的,因为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们艺术质量更能感受到他们的精神震撼!或许理论家们需要进行理论和脉搏的梳理和定位,但作为艺术家不需要有意识的去做什么,你只要你的真实。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艺术思潮到您后来的欧洲当代艺术教育与创作背景,当时出国的选择是如何作出的?这一选择二十多年来给您的创作与思考方式最大的影响是哪一点?
李迪:出国对于当时的我实际上是希望能够亲身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了解西方的艺术,艺术家以及他们生活的状态和场景。这仅仅靠短期旅游考察是得不到的,你必须进入他们的生活。同时丰富自己的艺术和生活经验,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在一个问题是我在国内的艺术教育系统中,一直感到个性的压抑,学院绘画的局限性某种意义上讲会慢慢消融我的个性释放,但在80年代末这些问题在国内无法得到系统的解决,所以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去欧洲学习。我在国内和国外经历了完全不同的艺术教育和环境,实际上是从建立到打破的过程。一个寻找心灵的和精神自由的过程。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知道作为一个艺术家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和心灵解放。做不到这一点,连作为“人”都不完善,何以为艺?
更多艺术时尚资讯,请浏览http://cn.artinfo.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