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的身影:亞摩斯‧吉泰個展「痕跡」
发起人:ba-ba-ba  回复数:0   浏览数:1728   最后更新:2011/04/06 13:15:56 by ba-ba-ba
[楼主] ba-ba-ba 2011-04-06 13:15:56
转自台北艺术电子报

享譽國際影壇的以色列導演亞摩斯‧吉泰(Amos Gitaï)(1950~)在七○年代開始拍片。1973年,以色列奇普爾(Kippour)的戰事標示了其生涯的重大轉折:吉泰奇蹟地在他搭乘的直昇機被轟炸後生還。他2000年的長片「奇普爾」即刻劃了這項經歷,而他的紀錄片和劇情片主題也一貫圍繞在以色列和歐洲的歷史和政局,及流離異國者的遭遇(吉泰本身曾於八○年代駐居巴黎,在九○年代返回祖國定居)。

2011年,吉泰拍攝了以他父親為主題的長片「獻給吾父慕尼歐‧韋洛柏‧吉泰的搖籃曲」(Lullaby to My Father Munio Weinraub Gitaï)(以下簡稱「搖籃曲」)。吉泰的父親於三○年代在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院學建築,卻因發送政治冊子,被控不利於德國人民,而遭到刑求和審判。他繼而流亡瑞士,最後定居以色列,並設計了受社會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啟發而發展的合作農場(在以色列稱為「基布茲」(kibbutz))的建築。亞摩斯˙吉泰在他近期於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的個展「痕跡」(Traces)(展期至4月10日)中,則以影片和文件呈現他父親的生涯和納粹、以色列歷史的糾結。



痕跡」展場中,播映亞摩斯˙吉泰的「獻給吾父慕尼歐‧韋洛柏‧吉泰的搖籃曲」(Lullaby to My Father Munio Weinraub Gitaï)(2011)片段。攝影——Fabrice Gousset ©Palais de Tokyo

「痕跡」展場位於東京宮地下樓的廢棄空間。偌大、幽暗、彌漫著廢墟氛圍的空間裡,一部份展示關於吉泰的父親的文件:他在包浩斯學院時代的照片、法庭的控訴信函及他在以色列繪製的「基布茲」建築藍圖等。此外,現場並投映多部亞摩斯˙吉泰的電影片段,包括「柏林-耶路撒冷」(Berlin-Jerusalem)(1989)的開頭——在模仿達達派畫家葛羅茲(George Grosz)畫作的佈景中,由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團舞者演出的女性宛如從克屈納(Ernst Kirchner)的畫中走出,喚起二、三○年代的柏林酒館風情,該片將描述即將被納粹統治的柏林,以及以色列的一個「基布茲」社群;「自由地帶」(Free Zone)(2005)的片頭呈現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淚流不止,在結束一段感情後,即將跨越約旦邊境。



「痕跡」展場放映吉泰的「柏林-耶路撒冷」電影片頭,模仿達達派畫家葛羅茲(George Grosz)畫作中的景象和人物。攝影——Fabrice Gousset ©Palais de Tokyo



「痕跡」展場一景。右為亞摩斯‧吉泰的「柏林-耶路撒冷」(Berlin-Jerusalem)(1989)的片頭,其中的女性宛如從克屈納(Ernst Kirchner)的畫中走出。中為他的「獻給吾父慕尼歐‧韋洛柏‧吉泰的搖籃曲」片段。攝影——Fabrice Gousset ©Palais de Tokyo

展覽並放映吉泰的紀錄片「以領袖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Duce)(1994),拍攝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的孫女雅莉珊卓‧墨索里尼(Alessandra Mussolini)於1993年在納布勒斯(Naples)的競選實況。此外,許多取自「搖籃曲」的片段以重演的方式呈現法官判決吉泰父親的過程、透過打字機列印的罪狀,以及位於紐倫堡(Nuremburg)、曾是納粹集會地點的齊柏林集會場(Zeppelinfeld)的建築…。這些影片的聲音隨著影像循環播送——咄咄逼人的打字機聲、酒館裡的手風琴聲和歌聲、躍動的以色列傳統歌唱…,每部投影前並以工地藩籬圍住,更加深了囚禁的感受。



「痕跡」展場一景。右為「獻給吾父慕尼歐‧韋洛柏‧吉泰的搖籃曲」片段,左為紀錄片「以領袖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Duce)(1994)投影,拍攝墨索里尼的孫女於1993年在納布勒斯(Naples)的競選。攝影——Fabrice Gousset ©Palais de Tokyo

「痕跡」展從吉泰的父親這個受戰爭迫害的個體出發,延伸地指涉從歷史上延續至今的獨裁者暴行。展覽透過文件和影像控訴的企圖也和展場本身的歷史相呼應——二次大戰期間,該地點用於屯積掠奪自猶太人的物品。一如吉泰所說:「我想繼續進行和威權的納粹建築的對抗。[...]希特勒占領法國時,他鍾愛卓卡德羅(Trocadéro)這個地點,他所有的照片都是在這前面拍的」【註】。由此,「痕跡」展延續了吉泰電影創作的母題,透過多重聲軌和影像的激盪,勾勒個體的和集體的流亡者的歷程和命運。



「痕跡」展場空間位於東京宮地下樓的廢棄空間,該地點在二次大戰期間用於屯積掠奪自猶太人的物品。攝影——Fabrice Gousset ©Palais de Tokyo
返回页首